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22.
高旭  郭建波  晏鄂川 《岩土力学》2018,39(4):1431-1439
提出止水帷幕条件下的深基坑降水预测的解析算法。以武汉长江航运中心深基坑为实例,概化其水文地质模型,以现场抽水试验数据分析止水帷幕的止水效果。基于此,修正非完整型干扰井群降深公式,结合镜像法原理编制计算程序进行降水预测解析计算,并与实测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分别进行对比验证。研究表明:所概化的水文地质模型为承压含水层,东侧止水效果最差,南侧止水效果不如北侧,西侧止水效果最好。按原布井方案进行降水解析计算发现,在基坑南侧将达不到安全降水的目的,当增加2口降水井后降水效果有所改善,与实测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研究成果可指导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1982年5月底至7月上旬,在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一组中强地震活动。在40多天的时间里,云南、四川、新疆等地接连发生4次5—6级地震,显示了较大范围内地震活动的明显增强。在这组中强地震之前,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曾对地震活动性、统计预报和部分前兆资料进行了分析,对短期的、较大范围内的地震趋势作过不同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24.
大同—阳高震群前兆现象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马丽  高旭 《地震》1990,(4):45-57
  相似文献   
25.
1.1985年我国的地震活动及其特点 与前八年相比,1985年我国的地震活动有了明显的增强。全年共发生Ms≥5级地震24次,其中大陆地区17次,台湾地区7次;6级以上地震6次,其中最大的一次是8月23日在新疆乌恰附近发生的7.4级地震,该震显示了强震相对活跃的状态。据初步分析,1985年的震情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6.
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兆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地震,至少中国大陆许多中强以上地震,是有前兆的。这一点已逐渐被大部分地震学者所接受,而前兆的复杂性则成了当前地震预报探索的中心议题。这反映了科学探索的进展。在此情况下,进一步研究前兆现象的规律,特别是从观测和预报的实际资料中去伪存真,更准确地提取各地区地震前兆的基本特征,仍然是一项极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为进一步确定前兆信息、探索孕震过程和前兆机理,进行实验和理论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现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技术途径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对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兆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7.
之二介绍了1982年中国地震中期和短期预测概况及中国短临预测在个别地震预测上取得成果的有效方法;同时还介绍了预测水平不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8.
选取典型表面流人工湿地——盐龙湖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理化性质分析,湿地系统水动力模拟,风场与悬浮物(SS)再悬浮浓度关系的拟合及全年再悬浮对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估算,探索表面流湿地沉积物在动力条件下的再悬浮特征及此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再悬浮量.结果显示:0.3~0.5 m水深沉积物的理论起动流速在18.54~22.62cm/s之间,模拟得到湿地运行过程中水体流速最大值为1.62 cm/s,会远小于理论起动流速值,因此湿地内部流动产生的底部扰动难以形成湿地底泥的大规模再悬浮现象.但湿地内部仍存在一定的底泥再悬浮效应,风场扰动是主要影响因素,风场作用受植物影响显著,萌发期(3-4月)和收割期(11月-次年2月)再悬浮贡献量大于生长期(5-8月)与成熟期(9-10月),并且当风速4 m/s时再悬浮浓度明显增加.再悬浮浓度与运行水深也有关,0.3 m水深SS再悬浮浓度分别高出0.4 m和0.5 m水深12.48%和18.67%;高锰酸盐指数(CODMn)分别高出12.61%和19.52%;总氮(TN)分别高出248.12%和341.94%;总磷(TP)分别高出35.53%和43.48%.全年SS、CODMn、TN和TP再悬浮量分别达到2.8、0.47、0.15和0.011 kg/m2.  相似文献   
29.
潜流湿地中微生物对三峡库区微污染水净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明  黄磊  高旭  马晓霞  杜刚 《湖泊科学》2012,24(5):687-692
为了探讨潜流湿地对三峡库区微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在野外构建芦竹、菖蒲、空心菜和无植物(空白)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研究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基本菌群和功能菌群数量分布,探讨污染物去除与微生物菌群种类和数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实验湿地系统运行情况良好,植物湿地系统对各污染物指标的去除效果优于空白湿地系统;芦竹、菖蒲、空心菜和空白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数量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其中,植物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数量高于空白系统;各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数量与水质指标去除率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在夏季,不同人工湿地系统的细菌总数与CODMn的去除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真菌、亚硝酸细菌总数与铵氮去除率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在冬季,不同人工湿地系统的反硝化细菌总数与总氮去除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0.
研究湿地底泥污染特性及水-土界面边界层性质是明确大型人工湿地长期运行下底泥内源污染问题的关键.本文以典型人工湿地为例,通过综合布点垂向分层监测湿地底泥理化性质,明确底泥污染特性,分析水-土界面边界氧化层现象、性质及形成机理,探讨其性质成因.结果表明:与湖泊类似,长期运行人工湿地底泥也会产生氧化层,垂向由上到下分为氧化层、污染层、过渡层和健康层;运行6年的湿地底泥可形成厚约1 cm、无明显臭味、棕黄色可塑状的氧化层;与污染层相比,氧化层色味变淡、流动性减弱,含水率、d(0.9)、亚铁、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分别降低7.20%、54.04%、54.59%、17.89%和7.00%,氧化还原电位和总磷含量分别升高150.41%和18.17%;氧化层是由氧化、沉降协同作用下形成的底泥表层氧化态微环境,其中上覆水溶解氧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提高氧化层致密程度,降低氧化层有机质、总氮含量,上覆水悬浮物浓度越高、水深越深越有利于增加氧化层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