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9篇 |
免费 | 605篇 |
国内免费 | 4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4篇 |
大气科学 | 390篇 |
地球物理 | 424篇 |
地质学 | 1336篇 |
海洋学 | 307篇 |
天文学 | 29篇 |
综合类 | 131篇 |
自然地理 | 2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72篇 |
2020年 | 75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76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103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89篇 |
2009年 | 88篇 |
2008年 | 90篇 |
2007年 | 99篇 |
2006年 | 107篇 |
2005年 | 102篇 |
2004年 | 104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79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75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84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80篇 |
1991年 | 79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塔西南缘铅锌矿带典型矿床的矿石组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位于西昆仑北带奥依塔格-库尔良晚古生代(弧后)裂陷盆地塔西南缘铅锌矿带典型矿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该矿带各个矿床(点)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矿物共生组合(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以及相似的组构特征。主要结构包括草莓状结构、骸晶结构、自形晶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交代结构及揉皱结构等;构造包括浸染状构造、流动构造、条带状构造、脉状构造及角砾状构造等,这些组构特征的共性表明成矿作用均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征,并指示出热水沉积成矿兼有后期热液改造的结构构造特征。结合野外地质特征,该区铅锌矿床形成经历了同生沉积与后期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103.
本文从工程风险的角度对所搜集的52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基坑事故进行分析,归纳了6种事故类型,并明确指出"渗流破坏、支撑失稳、坑内滑坡"为最常见的三类事故。通过对各事故类型进行事故原因的统计分析,得知地下水的防治是关乎基坑工程安全的首要因素,不规范作业是基坑事故发生的第二诱因。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介绍了碱金属硼酸盐的一些基本知识,主要回顾了其中Li2O—B2O3体系的研究历史,讨论了该体系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总结了Li2O-B2O3晶态及非晶态物质作为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5.
本文以石西油为例,利用油层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油气的成藏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华力西期断裂对油气运移及渗入水渗入起阻挡作用,它可以使华力西期油气藏在后期构造运动中得以保存,如石西油田东断块油藏;②燕山期的深大断裂是深部油气向上运移、渗入水向下渗透的通道。上、下运移的流体均有水平顺层运移,从而渗入水对浅层次生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阻碍了油气继续向上散失。 相似文献
106.
以碳同位素值的波动变化与沉积环境、海平面升降及地层界面突变等地质事件相对应为理论依据,开展碳同位素地层研究,建立了各组值域划分标准,解决碳酸盐岩地层缺乏标准生物化石情况下,地层归属难确定的问题。指出奥陶系自下而上碳同位素曲线呈现稳定-上升-正漂移的过程。其中,下统蓬莱坝组—鹰山组δ~(13)C值范围为(-4.2~-0.2)×10~(-3),始终为负值;中统一间房组δ~(13)C值范围为(-0.4~0.6)×10~(-3),以分布在零值附近为特征;上统恰尔巴克组—良里塔格组δ~(13)C值范围(0.7~3.1)×10~(-3),均为正值。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巴楚典型露头剖面与麦盖提斜坡井下奥陶系碳同位素地层与岩石地层对比研究,提出麦盖提斜坡中部及东部断洼区发育上奥陶统,除东部断裂带外,普遍残存下奥陶统顶部泥晶灰岩段。 相似文献
107.
河南嵩县庙岭金矿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外方山地区。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中近南北向断裂带内,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具浸染状、细网脉状构造和微细粒它形粒状晶粒结构、交代结构,围岩热液蚀变有硅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矿化具有多阶段的特点,属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成矿热液蚀变矿物钾长石Ar-Ar法测年的结果:坪年龄为121.6Ma±1.2Ma,等时线年龄为117.0Ma±1.6Ma,表明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熊耳山地区祁雨沟、瑶沟等金矿床形成于同一时期,属与早白垩世构造-岩浆-流体活动有关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8.
不同围岩条件下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的围岩稳定性相差很大,特别是半软半硬岩层隧道,由于软硬交界面的存在,其施工力学特性更加复杂。使用FLAC3D模拟不同净距下均质硬岩、均质软岩和竖向半软半硬岩隧道施工15种工况,对比分析中岩墙、拱顶上部围岩、仰拱处围岩和边坡的围岩稳定性。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引起均质围岩中岩墙上部水平位移最大,而半软半硬岩中部水平位移最大,中岩墙上部围岩稳定性最差;0.6B净距可以作为半软半硬岩偏压小净距隧道的临界值;半软半硬围岩隧道开挖引起拱顶沉降量和硬岩隧道比较接近,远小于软弱围岩隧道拱顶沉降;隧道开挖引起软岩侧洞室上覆盖层围岩稳定性变差;隧道开挖引起拱顶上部围岩破裂面整体呈\"W\"形,仰拱部围岩破裂面呈\"M\"形。 相似文献
109.
哈尔郭勒玄武岩位于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哈尔郭勒玄武岩可以分为碱性玄武岩和亚碱性玄武岩,其中碱性玄武岩的∑LREE=63.8×10-6~175.36×10-6,∑HREE=14.46×10-6~28.56×10-6,∑LREE/∑HREE=4.41~6.14,(La/Yb)N=4.14~6.71,(Ce/Yb)N=3.31~5.12,δEu=1.03~1.17,具有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亚碱性玄武岩的∑LREE=11.07×10-6~29.95×10-6,∑HREE=12.56×10-6~25.41×10-6,∑LREE/∑HREE=0.88~1.54,(La/Yb)N=0.29~0.74,(Ce/Yb)N=0.37~0.77,δEu=1.02~1.22,具有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这表明哈尔郭勒玄武岩是OIB与N-MORB的共生组合。布青山地区哈尔郭勒玄武岩中的OIB形成于洋脊附近的海山或洋岛环境,岩浆源区可能为EMⅡ型富集地幔;N-MORB形成于洋脊环境,起源于亏损地幔。哈尔郭勒玄武岩为布青山地区晚古生代存在洋盆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