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163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90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大型刚体精密定位与调整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大型刚体构件安装测量技术现状和应用背景的基础上,讨论了大型刚体构件安装自动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和运作流程,对某些设计细节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62.
基于知识的点状符号自动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根据地形图黑版要素中点状符号的特点,总结了6种易于表达的知识特征,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的点状符号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63.
韦京华 《广西气象》1999,20(3):30-31
通过找出金柑结果大小年变异的年份,分析两种类型年份的气象条件,得出金柑第一次开花花芽分化阶段出现长期低温天气和开花,果实膨大时期遇高温,干旱天气是造成融安县金柑小年结果的气候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生产对策。  相似文献   
64.
梅雨对夏收夏种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早梅往往给夏收夏种带来极大的不便。我们运用上海市1949—1958年资料及奉贤县1959—1977年资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5月下旬—6月上旬入梅的叫早梅,6月中旬入梅的叫中梅,6月下旬及以后入梅的叫晚梅,无明显梅雨的叫空梅。上述早、中、晚梅大致同本地群众讲的小满黄梅,黄梅和莳梅相吻合。  相似文献   
65.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的观测资料和酒泉站的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计算了酒泉绿洲夏季大气边界层的加热(冷却)率,分析了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的大气加热(冷却)率逐日变化,研究了不同典型天气下大气加热(冷却)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内,大气加热(冷却)率具有明显的逐日变化特征;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及整个大气层白天的大气加热率和夜晚的大气冷却率基本相当,大气能量基本守恒;日照时数、云量和特殊天气过程(如冷空气活动、沙尘天气和降水等)对大气加热(冷却)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6.
层序成因动力学参数类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覃建雄  韦跃龙 《地球学报》2005,26(6):499-504
层序地层学为沉积盆地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层序地层学在沉积盆地分析中的参数包括宏观参数和微观参数。宏观参数特指沉积盆地中同一成因类型或成因相关的层序构成的层序组合体的总体特征,主要包括物质组成、宏观轮廓及叠置序列等。微观参数系指单个层序本身的识别标志,分为层序内部标志和层序界面标志。前者包括层序的几何形态、规模级别、内部构型、成因格架和充填序列等;后者包括界面的物理标识、剖面特征、成因属性和级别类型等。不同的层序参数类型揭示不同的成因背景,反映不同的动态过程和成因动力学意义。通过这些参数类型及其成因意义的研究,可分析层序形成与沉积盆地及板块构造的关系,进而研究层序的形成背景和成因动力学,最终为盆地动力学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7.
对SAR-SIFT、SIFT与SURF算法的匹配正确率、数量及时间等进行探究,并提出一种基于SAR-SIFT改进的无人机影像匹配方法,可增加无人机影像的匹配数量和准确率.利用图像的R,G,B分量提取图像特征,将3个分量提取的所有特征去重后进行特征结合,增加特征点提取数量.采用比值判别法(Ratio Test)将不满足最...  相似文献   
68.
在人类活动的参与下磨刀门河口演变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过程,而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塑造的过程。建立了一个以过程模拟为主的10~100 a尺度的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PRD-LTMM-10)用于模拟磨刀门河口在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演变过程。 该模型建立在水体运动方程和沉积物输运方程的基础上,应用约简技术对模型输入和计算进行处理,并包含了用于评价和量化人类活动的抛石促淤模块和航道疏浚模块。应用该模型较真实地模拟了磨刀门河口在1977-1988 年的动力地形演变过程,并且通过模拟结果和情景分析,合理地分离了人类各种工程活动的长期影响和自然因素在河口演变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治理工程对河口自然发展趋势造成了较大的改造,淤积强度表现为西侧大于东侧。抛石和围垦工程使横洲水道主槽逐年冲刷,深槽外移,而龙屎窟深槽上端则表现为严重淤积,深槽不断缩窄。  相似文献   
69.
在陆-气相互作用中,土壤热状况(土壤温度、土壤导热率等)和土壤湿度等陆面状况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都有着重要影响。黄土高原横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为我国第二大高原,幅员辽阔。该复杂下垫面上的陆-气相互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到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而且对东亚、乃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变化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而对黄土高原区域的土壤热状况及土壤温度的研究是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黄土高原典型塬区不同下垫面的土壤温度状况,分析了造成各种下垫面温度分布和变化不同的原因,得到如下结论:在近地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振幅逐渐减小,40 cm土壤温度相对以上各层变化不明显。就季节变化而言,土壤温度在1 a中有两次稳定状态。第一次出现在4月上旬,其值约为6 ℃左右;第二次出现在11月中旬,温度值为14 ℃。相对于全年土壤温度而言,在12月到次年2月有一个低温中心,温度低于零度;7~8月间有一个暖中心。各层土壤温度在1月份是最低的,其后一路上升,4、5月份是土壤温度快速上升期,至8月上旬土壤温度达到最大值,为土壤升温期;其后温度开始下降。土壤温度梯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间,土壤的热量是从深层传向地表的,而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加大,土壤温度梯度转为负值,深层土壤从地表获得能量,到了傍晚19时左右,温度梯度又转为正值;土壤温度梯度的变幅在有植被时要明显小于无植被时。各站的日平均土壤导热率,柴寺、塬下和中心站分别是1.43,1.24,1.17 W·m-1·k-1,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质地的不同是各站土壤温度分布和土壤热传导率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0.
中国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变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符睿  韦志刚  文军  李振朝 《中国沙漠》2010,30(6):1442-1449
利用1961—2000年中国西北干旱区49个气象台站百叶箱气温、0 cm地温、降水和近地层风速月平均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后40 a西北干旱区冬季地-气温差呈减小趋势,其可能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进一步变暖,西北干旱区对流层中层高度场升高、气温升高,风场易出现反气旋式环流距平,寒潮活动减少,近地层风速减弱使得气温增暖高于地温。而春初对流层中层高度场偏低时,气温偏低,降水偏多,风场易出现气旋式环流距平,近地层风速减弱使得气温增暖低于地温,所以春初地-气温差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