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28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根据冰川均衡调整(GIA)重力和垂直位移理论线性比值,联合利用GPS和卫星重力等空间大地测量数据估算了北美陆地水储量变化,并基于观测数据和理论比值的误差给出了所得结果的误差,避免了使用GIA模型引入的巨大误差。研究结果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北美五大湖以西陆地水储量存在明显的增加趋势,速率为33±10 km3/yr;而五大湖以东地区的陆地水储量则基本处于平衡状态;研究结果与水文模型WGHM较为一致,相关系数达到57%,而与GLDAS模型的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82.
黑龙江嘉荫乌云组地层划分及时代的新认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黑龙江嘉荫乌云煤矿等地的早第三纪乌云组及其植物群的划分、对比及时代等问题长期争论.笔者等在乌云组下部发现以Tiliaephyllum tsagajanicum等为标志的大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显示古新世达宁早期的时代.并据此将乌云组划分为两段:下段为"白山头段"(新建),代表乌云组下部的地层,时代为达宁早期;上段为"含煤段",时代可能主要为达宁晚期.结合与北邻俄罗斯布列亚盆地同期地层及植物群的对比,认为整个乌云组应与上查加扬组(并包括中查加扬组上部)相对比.嘉荫乌云露天煤矿所出露的含煤地层及其植物化石的时代,仅大体上属于古新世达宁晚期,并非达宁期全部.  相似文献   
83.
在典型的含金~硫化物蚀变带进行激电法勘查时,勘查地球物理学家考虑的因素有:矿化带的厚度和横向范围,覆盖层的厚度和导电性,围岩电阻率,勘探时所选用的电极排列方式和电极距,确定勘探深度也是必要的。轴向单极~偶极排列具有采集的数据量大,激电信号强,穿透深度大,勘探精度高和效率高等优点。图示说明了轴向单极~偶极测深原理和电极排列方式。简述了勘探区地质特征和岩(矿)石电性特征,激电测深二维反演结果表明,三叠系地层版纳组砂岩、细砂岩含金矿段均有明显的中阻~高极化响应特征。经钻探验证,深部IP异常多见金属硫化物含金矿脉,轴向单极~偶极激电测深在勘探区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8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小麦需水量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ROPWAT作物模型模拟分析了过去50年(1961-2010年)及IPCC RCPs情景下未来2020年代(2020-2029年)中国小麦需水量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以小麦需水量的变化率作为敏感性因子,对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中国小麦需水量的敏感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多年平均需水量约为1056.4亿m3,最高值位于黄淮海地区。小麦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存在空间差异,华北和西北地区是小麦需水量的重度和极度敏感区,东北地区以及云贵高原地带是小麦需水量的轻度敏感区,而中国中部及南方部分地区的小麦需水量对气候变化不敏感。不同RCP排放情景下小麦需水量的敏感性分布不同,RCP8.5高排放情景下的小麦需水量敏感性区域比RCP4.5中排放情景下明显扩大,轻度和中度敏感区域扩大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5.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耦合暴露度、灾害风险、敏感性与抗压性的脆弱性评估模型应用于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从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气候条件下,我国东部季风区接近90%的区域水资源处于中度脆弱及以上状态。其中水资源中度和高度脆弱区域约占全区的75%,极端脆弱区域接近15%。中国北方海河、黄河、淮河和辽河流域的水资源脆弱性最高。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将加剧水资源脆弱性的风险,不同RCP排放情景下2030年代我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中度脆弱及以上区域面积有明显的扩大,极端脆弱区域将达到20%~25%。由于未来需水的进一步增加,中国北方水资源脆弱性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而南方东南诸河等区域将面临可能发生的水危机。  相似文献   
86.
北山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建造比较发育,是热液型和火山岩型矿床成矿的有利地段。本文从火山岩的分布、岩石组合、火山岩相、火山岩喷发方式及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该地区中、晚泥盆世火山岩建造的特征及其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分析了火山机制控矿作用,总结了晚古生代火山岩建造中铀的成矿条件和规律,为今后在该地区寻找热液型和火山岩型铀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7.
深部地下空间具有低于地面的噪声环境,为开展高精度多物理场观测提供了绝佳平台.通过淮南潘一东矿区海拔-848 m的井下巷道和地面的地震联测,我们分析了深部地下与地面的地振动背景噪声特征.对比结果显示,大于1.0 Hz的高频段,地面噪声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 PSD)值高出地下20~40 dB,并呈现随人类活动变化的昼夜模式;而井下观测不存在这一时变规律,地下巷道上覆870 m厚的沉积层有效衰减了浅层或地表的人文噪声.0.1~1.0 Hz频段二者差异相对减小,地面PSD值平均高出地下10 dB.小于0.1 Hz的低频噪声差异较小,或与井下气流干扰和仪器本底噪声有关.在第二地脉动谱的对比中,可发现明显的场地放大效应和地脉动峰的分裂现象.此外,深部地下低噪声环境突显了若干高频非时变信号,根据频域极化分析可厘定这些稳定噪声为井下的固定振动源.上述结果说明深部地下可以为高精度地震观测和震源定位提供优良环境,同时也给深地实验室的后续建设以及相关深地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8.
陕西韩城寒武系白云岩和石灰岩固硫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韩城7个分别采自于寒武系白云岩和石灰岩的样品,以10%和25%为基准,加入韩城的高硫煤中,进行固硫试验。研究表明:中、下寒武系白云岩固硫率为10%~15%,石灰岩的固硫率为15%~26%,上寒武统下部白云岩的固硫率为30%~47%。上寒武统中上部的白云岩固硫率为10%~20%。岩石中白云石和方解石的含量相当时,白云岩的固硫率高于石灰岩5~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9.
90.
卧虎山早二叠世正长花岗岩位于北山南带晚古生代陆内裂谷,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化学参数碱性值为0.74~0.77,属于钙碱性花岗岩,具A型花岗岩特征;岩石长英指数(FL)和镁铁指数(MF)同分异指数DI与固结指数SI均反映花岗岩分离结晶程度高;微量元素富集Rb、K、Ba、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P、Ti亏损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存在显著的负Eu异常;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岩体成岩年龄为(289.8±2.7)Ma,时代为早二叠世。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其形成于拉伸、地壳减薄的板内裂谷环境,源岩可能是地幔岩浆底侵加热下地壳岩石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该侵入岩是壳幔混合成因的,形成于早二叠世后碰撞伸展体制,反映北山南带于早二叠世晚期进入后碰撞裂谷伸展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