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9篇 |
免费 | 197篇 |
国内免费 | 29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0篇 |
大气科学 | 168篇 |
地球物理 | 156篇 |
地质学 | 861篇 |
海洋学 | 121篇 |
天文学 | 88篇 |
综合类 | 177篇 |
自然地理 | 1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59篇 |
2009年 | 77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75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4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3篇 |
1955年 | 7篇 |
1954年 | 4篇 |
194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遥感以对地观测为主体,属于空间技术应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来,我国遥感应用经历了引进消化的初级阶段,基本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规模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在国土资源、海洋环境调查、煤田与油气田勘探、黄金与多金属找矿、作物、草场长势监测与估产、冰雪水源与洪水灾情预报、大坝与电站选址论证、城市环境监测与规划管理等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说,遥感应用已经由适应性实验阶段进入业务阶段。在经济建设部门建立了200多个专业性应用单位。拥有学位及高级 相似文献
52.
新桥花岗岩体处在政和一大埔深大断裂的中段。其围岩有麻源组和中下石炭统的区域变质岩系及下侏罗统梨山组地层等。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有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自岩体中心往外有交代花岗岩→混合岩→区域交质岩的规律分带性,由地质、岩石、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含矿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均表明新桥岩体属变质交代成因型的花岗岩。由于西太平洋板块的消减,洋壳物质俯冲到一定深度脱水所产生的气热液和来自地壳深处的岩汁一起沿政和一大埔断裂上升,对处在该断裂带中段的变质岩系进行贯入和渗透交代,使原岩经过化学和矿物的交换而成为花岗质岩石。由于原岩组分的差异而交代生成了不同类型的岩石。 相似文献
53.
东昆仑山脉的南缘,发育一条巨型的以左行走滑为主的活动断裂带,其中西大滩左行走滑断裂是东昆仑断裂带的一部分,控制着西大滩盆地的构造地貌演化。本研究在野外调查了西大滩盆地内部和盆地边缘的活动断裂,测量了这些断层的几何学参数,并对其运动学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晚新生代以来西大滩盆地中心发育有西大滩左行走滑断裂,而在盆地南北两侧则发育有伸展变形,存在一系列活动的高角度脆性正断层,可见清晰的断层三角面构成盆地南北两侧的山坡。这些正断层呈阶梯状产出,向盆地内部倾斜,与盆地中心的左行走滑断裂一起,在剖面上构成负花状构造,证明西大滩盆地发生了张扭性变形。走滑断裂的走滑运动往往伴随构造转换现象,在断裂弯曲或侧接部位可以形成走滑拉分盆地。西大滩盆地从其盆地形态来看,是一个狭长的张扭性盆地,盆地长宽比值约为7.5~30.0之间,大于7︰ 1,不符合典型的走滑拉分盆地的特征;控制西大滩盆地的西大滩走滑断裂并未见明显的弯曲,从而排除盆地的走滑拉分成因。本文认为西大滩盆地的形成与西大滩断裂本身的张扭性变形直接相关,反映了该地区区域上处于张扭性而非压扭性应变状态,其成因与上地壳刚性变形和下地壳塑性流变密切相关;西大滩地区构造地貌的演化受控于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下地壳通道流(channel flow)的活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东昆仑活动断裂带晚期的张扭性活动可能起始于至少7Ma B.P.以前或10±2Ma B.P.,且在昆仑山垭口盆地断陷形成时期(3.6Ma B.P.)活动更加强烈,在0.6Ma B.P.的"昆仑-黄河运动"时期可能达到顶峰,奠定了东昆仑西大滩地区现今的构造地貌格局。 相似文献
54.
东谷坨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边缘,是该地区发掘次数和出土遗物最多的早更新世古人类活动
遗址之一。对遗址湖滨相沉积物易溶盐类的测试和分析表明,此剖面代表的泥河湾古湖易溶盐为Na+-CO2-3--SO2-4-HCO-3
型,属于淡水湖-半咸水湖,处于半干旱区湖泊演化早期的碳酸盐湖泊阶段。K+、Na+、Ca2+、Mg2+、Hco-3 和Cl -等 6类离子含量的变化曲线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且它们与含盐量的变化大体一致。CaCO3含量及含盐量的变化与沉积物中细颗粒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细颗粒含量较高时期对应 CaCO3 含量和含盐量相
对较高时期。根据含盐量和各主要离子比值并结合CaCO3 含量变化,将湖泊演化划分为 4个阶段,古人类在该
遗址活动时期对应于湖泊演化的前 3个阶段。该项研究对探讨东谷坨遗址利用者的生存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云南、广西等地部分边坡在变形与破坏过程中常表现出一定的突发性。经分析,土体的高结构性强度有可能是导致该类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但尚未得到验证。传统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诸如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极限平衡法均着重于边坡安全系数的求解,强调稳定到不稳定状态的突变,对不同土质边坡在滑坡过程中坡体变形程度的强弱很难加以分析。针对以上问题,通过离散元软件PFC2D模拟土体的结构性,分析结构性土质边坡的失稳变形规律。结果表明:边坡潜在滑面上土体结构性的损伤是导致结构性土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土体的初始结构性强度越高,边坡失稳的突发性越强,灾前位移变形越小。 相似文献
56.
注浆法在填土地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实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泸溪县武溪110kv变电站场地地基为人工开挖山坡堆填而成,填土厚薄不均,由块石、碎石及粉土构成。变电站建成后,建筑物及地面发生不均匀沉降,建设方要求进行加固处理,经过反复对比和投资验算,确定采用充填、渗透注浆法对填土地基注入浓水泥浆进行加固处理。施工前,先要进行注浆试验,选择合理的注浆方式和技术参数。注浆加固后,通过一年多的观察,建筑物及地面不均匀沉隆均得到控制,达到了提高地基承载力,稳定建筑的目的。 相似文献
57.
尽管海底麻坑普遍发育在现代海洋的多种环境,但关于深时、特别是古生代麻坑沉积的研究却极为罕见,研究者对其特征、成因、鉴别标志所知甚少。本次研究在重庆石柱地区柑子坪及歇步头剖面识别了发育在上奥陶统五峰组暗色细粒岩中的海底麻坑沉积,在野外观察、采样的基础上,利用显微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了其微观特征,并测试了麻坑与围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研究显示麻坑沉积总体呈楔状或顶平底凹的透镜状,麻坑内岩层紊乱并发育上拱的岩层,被硅质脉分割的角砾普遍发育,麻坑沉积中常见重晶石、沥青及赤铁矿,主量及稀土元素测试结果显示麻坑的形成可能与热液及冷泉无关,推测五峰组自生的低熟油气是麻坑形成的基础。总结认为深时麻坑的识别标志有:地震剖面的负地形形态、碳同位素负偏明显的不规则形态的碳酸盐岩岩体、楔状或透镜状宏观形态、麻坑内杂乱的沉积填充、局部地层的上拱形态及古生物化石显示的沉积间断或时序混乱等。五峰组海底麻坑沉积具岩石学、地层学、古环境及油气地质学意义。 相似文献
59.
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文明中重要的能量载体被广泛且大量地使用。浅层钻探是一种重要的浅表层调查取样手段,将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应用于便携式钻机的研发,可解决山区、林草区等特殊地貌区防火期内调查取样的难题,实现浅钻调查零碳排,助力绿色勘查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锂电池电动钻机的技术参数、特点及试验情况,该机型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无噪音、无污染,主要钻进参数可显示、可调控,钻进数据可采集、可存储等特点,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在便携式钻机中的应用为浅钻装备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0.
城市垃圾填埋场粘土基防渗浆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研制了一种低渗透系数并对污染物有一定吸附阻滞作用的浆材,即膨润土-粉煤灰-水泥(BFS)浆材,用于垃圾填埋场以防治渗沥液渗漏污染周围地下水和土壤。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了以膨润土为主的配方:膨润土22%~25%、粉煤灰20%~23%、水泥15%~18%、纯碱1.2%~1.4%、稀释剂TMH加量0.3%~0.45%。该浆材结实率大于99.6%,固结体28d渗透系数小于0.8×10-7cm/s,无侧限抗压强度小于2.0MPa,渗透系数比一般水泥粘土浆材降低约2个数量级。通过采自长春某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进行固结体的渗透试验,该浆材的固结体对CODCr、氨氮和磷的吸附阻滞率均达到了82%以上。文章的创新点在于浆材配方的选材不但考虑了降低固结体渗透系数,使其符合规范要求,而且考虑了材料成分对渗沥液中污染物的吸附阻滞作用,同时降低了固结体的抗压强度和脆性,使其有一定的塑性和韧性,以适应填埋场的地基变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