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西沙群岛岛礁区域WorldView-2影像大气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空间分辨率WorldView-2多波段影像方法在岛礁遥感监测方面应用潜力很大,但大气校正精度对其定量化应用有着重要影响。文章针对海洋遥感中WorldView-2影像大气校正的问题,改进传统的暗目标校正方法,以清、深海水和岛屿纯浓密植被作为暗目标,对西沙群岛岛礁区域进行应用示范,实现了各波段的大气校正。结果显示,该方法得到的结果无论从光谱形状还是地物反射率值,大气校正前后反射率值与现场实测值都能够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42.
河南洛宁沙沟Ag-Pb-Zn矿床银的赋存状态及成矿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河南洛宁境内的沙沟热液脉型Ag-Pb-Zn矿床是熊耳山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矿床.野外观察和矿相学研究表明成矿过程包含4个阶段, 分别为石英-菱铁矿阶段(Ⅰ)、石英-闪锌矿阶段(Ⅱ)、石英-银矿物-方铅矿阶段(Ⅲ)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Ⅳ), 其中Ⅱ、Ⅲ阶段为主成矿阶段.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和电子显微探针微区成分分析(EMP)结果显示, 沙沟矿床中的银以不可见银和可见银两种形式存在, 但以可见银为主.不可见银主要以次显微包体(< 1 μm)的形式被包裹在黄铜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中, 而可见银通常以各种银的独立矿物形式交代方铅矿和黄铜矿等硫化物或充填在硫化物和石英的显微裂隙内.结合本文研究和前人对沙沟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认为, 银和铅、锌等金属离子在成矿早期高温阶段以氯络合物的形式搬运, 随着成矿热液温度和氧逸度的降低以及pH值的升高, 氯络合物因稳定性降低而解体, 硫氢络合物成为银、铅、锌的主要迁移形式.随着成矿热液温度的继续降低, 铅、锌等金属硫氢络合物开始分解, 方铅矿、黄铜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得以沉淀, 此时部分银以显微和次显微包体银的形式被包裹于这些硫化物中.铅锌硫化物的大量沉淀引起成矿热液组成和性质的显著变化, 最终导致银从硫氢络合物中彻底解体, 并与Cu+、Sb3+等离子结合形成大量独立银矿物(如含银黝铜矿、硫锑铜银矿和辉铜银矿等), 而溶液中过饱和的银则以自然银的形式沉淀.   相似文献   
43.
丘岭金矿床是西秦岭地区重要的卡林型金矿之一, 金矿化赋存于上泥盆统南阳山组和下石炭统袁家沟组地层中, 容矿岩石的岩性为钙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和泥质灰岩.金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和毒砂, 非金属矿物则以石英、方解石和绢云母为主.通过对矿石矿物黄铁矿和毒砂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电子探针分析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对丘岭金矿床金的赋存形式和富集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 丘岭金矿床中金主要以次显微不可见金的形式存在, 其次为显微可见金.次显微金包括: (1)固溶体金(Au+), 主要存在于环带状细粒黄铁矿的含砷增生边区域和毒砂中, 少量存在于环带状黄铁矿的核部不含砷区域; (2)纳米级自然金颗粒(Au0), 存在于粗晶黄铁矿中.环带状细粒黄铁矿核部的次显微金可能主要以胶体吸附的形式存在, 暗示容矿岩石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有金的初步富集, 而环带状黄铁矿幔部和毒砂中的Au则主要来源于成矿流体, 以S和As的络合物形式搬运.显微可见金主要分布在细粒黄铁矿的晶体边缘和热液蚀变绢云母、石英及方解石中, 粒径通常小于3~5 μm, 其形成可能与成矿流体中金的局部过饱和及成矿流体对细粒黄铁矿和毒砂中次显微金的活化和再次富集有关.   相似文献   
44.
西藏萨嘎地区构造岩石地层新认识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萨嘎地区古近纪海相沉积放射虫化石和上覆陆相沉积年代学研究证实,原古近系折巴群包含了早白垩世—早始新世不同时代的沉积,而不整合在其上陆相磨拉石沉积时代为早始新世中晚期(41.2 Ma~46.2 Ma)。变形分析表明萨嘎地区原古近系折巴群经历了强烈复杂的构造变形,不同时代的沉积岩系呈构造岩片在空间上重复叠置,表现出典型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特点。萨嘎地区海相沉积岩系中始新世早期放射虫化石的发现和构造属性的确定,表明始新世早期沿萨嘎一线存在一定规模的特提斯海盆,特提斯洋的最终关闭和印度-欧亚板块全面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早始新世中晚期,并在此后发育与碰撞造山作用相关的磨拉石沉积。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不同管电压对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收集亭林医院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共67例,其中男37例,女30例,平均年龄(68.94±11.68)岁,根据施加的管电压不同分成3组,将患者分配到A、B、C三组,A组为120 kV 23例、B组为100 kV 24例、C组为80 kV 20例。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3组间的主动脉弓、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以及胸锁乳突肌的CT值、SD值、SNR、CNR,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TDLP以及ED,采用Kappa检验法,检验两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结果:3组间主动脉弓、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CT值及S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弓、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CT值及SD值随管电压下降而上升,上升幅度为15%~55%;3组间SNR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A组>C组,以B组评分最高;两名医师主观评分的Kappa=0.80,为高度一致;3组间TDLP以及ED有统计学差异,TDLP以及ED随管电压下降而下降,下降幅度为25% 和39%。结论:根据CT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的要求,在进行头颈部CTA检查时,3种管电压以100 kV为最佳管电压条件。   相似文献   
46.
在分析高光谱遥感特点的基础上,从其在海洋应用的基础研究和在海洋与海岸带资源环境监测研究2个方面,论述了高光谱遥感在海水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含量、污染物和表层水温、海冰、海岸带探测的应用和研究进展,最后本文提出了高光谱遥感在海洋研究中着重发展的几个问题:(1)建设海洋及海岸带要素的地物光谱数据库;(2)开展海洋遥感信息系统建设;(3)开展基于高光谱遥感数据的海洋系统光学特性提取模型的研究;(4)开展基于高光谱遥感数据的海陆系统交互作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47.
张华  陈蕾 《中国沙漠》2019,39(3):145-154
民勤绿洲是干旱荒漠化的典型区域,生态系统脆弱,对该区域的荒漠化治理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为其生态修复政策的制定和管理提供参考。采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LSMM),将Landsat影像中的土地覆盖信息进行有效分解,通过分解后光谱在直方图上的特征值,确定合适的阈值,对荒漠化土地进行分类,分析荒漠化土地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民勤绿洲1992-2017年荒漠化治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1992-2005年民勤绿洲荒漠化加剧面积大于改善面积,两者相差175.47 km^2,荒漠化加剧,治理效果不明显。(2)2005-2017年荒漠化改善面积大于加剧面积,两者相差174.18 km^2,荒漠化改善,治理效果显著。(3)1992-2017年民勤绿洲荒漠化总体趋于改善,局部地区加剧。其中,坝区和泉山区的荒漠化改善面积大于加剧面积,两者分别相差47.63 km^2和52.79 km^2,荒漠化改善,治理效果显著;而湖区荒漠化加剧面积大于改善面积,两者相差36.83 km^2,荒漠化加剧,治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48.
Secchi depth(SD, m) is a direct and intuitive measure of water's transparency, which is also an indicator of water quality. In 2015, a semi-analy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derive SD from remote sensing reflectance, thus able to provide maps of water's transparency in satellite images. Here an in-situ dataset(338 stations) is used to evaluate its potential ability to monitor water quality in the coastal and estuarine waters, with measurements covering the Zhujiang(Pearl) River Estuary,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where measured SD values span a range of 0.2–21.0 m. As a preliminary validation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whole dataset, the unbiased percent difference(UPD) between estimated and measured SD is 23.3%(N=338, R~2=0.89), with about 60% of stations in the dataset having relative difference(RD)≤20%, over 80% of stations having RD≤40%. Furthermore, by excluding the field data which with relatively larger uncertainties, the semi-analytical model yielded the UPD of 17.7%(N=132,R~2=0.92) with SD range of 0.2–11.0 m. In addition, the semi-analytical model was applied to Landsat-8 images in the Zhujiang River Estuary, and retrieved high-quality mapping and reliabl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of water clarit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both field measurements and satellite data processing, and that there were no tuning of the semi-analytical model for these region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highly robust retrieval of SD from spectral techniques for such turbid coastal and estuarine waters. The results suggest it is now possible to routinely monitor coastal water transparency or visibility at high-spatial resolutions from measurements, like Landsat-8 and Sentinel-2 and newly launched Gaofen-5.  相似文献   
49.
陈蕾  胡修棉  黄志诚 《地质学报》2007,81(4):501-510
藏南古错地区早白垩世以出现一套火山岩屑砂岩为特征。通过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物源区综合分析表明,砂岩中的火山岩岩屑来源于同期的印度大陆北缘的板内火山作用。侏罗纪晚期,砂岩物源来自于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早白垩世Barremian期砂岩物源来自于被动大陆边缘和火山弧的双重供应,随地层变新火山物质的输入逐渐增加,至Albian早期达到顶峰。随后,火山物质输入终止,砂岩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套黑色页岩。古错砂岩物源区的变化反映了印度大陆北缘在早白垩世存在一次强烈的板内火山作用,可能与印度大陆与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的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50.
针对GPS采集数据海量的问题,基于小波变换具有的良好局部化分析特性;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GPS数据进行压缩处理,数据压缩后并未改变数据的基本属性(包括所含噪声和有用信息的特征属性),只是数据量明显减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