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2篇 |
地质学 | 8篇 |
海洋学 | 147篇 |
综合类 | 39篇 |
自然地理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食物资源对海洋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海洋动物的营养生态位描述了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地位及功能, 对分析种间关系和资源分配模式、了解群落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在整理近3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系统归纳了当前海洋动物营养生态位研究的主要方法(胃含物分析、整体组织稳定同位素分析、脂肪酸组成分析和特定化合物稳定同位素分析)及其应用领域, 着重归纳总结了量化营养生态位宽度和重叠的生态模型, 并分析了各营养生态位评估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同时在此基础上, 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以期为我国海洋动物摄食生态学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2.
研究认为富县地区上三叠统长8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砂岩成分和粒度以及成岩作用的控制。特别指出沉积微相对储层的控制,实际上是沉积(微)相带对砂体类型和物性特征的控制,不同沉积微相的砂岩在储集性能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孔隙度及渗透率均高于其它沉积微相内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而分流间湾的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细,杂基含量高,压实作用强,不利于后期溶蚀流体的流动,储层物性较差。强烈的机械压实、压溶作用、碳酸盐自生矿物的胶结作用使孔隙结构变差,进一步降低砂岩的储集性能; 由淡水淋滤及有机物质产生的溶蚀作用,对储层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3.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西北太平洋柔鱼渔获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太平洋柔鱼是世界大洋性经济柔鱼类之一,估算其渔获量是科学管理柔鱼资源的重要基础。根据2003-2008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生产统计数据,结合环境遥感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ST),海表温梯度(GSST)及海表高度(SSH),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定性描述资源密度分布与其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假设捕捞努力量时空分布相同的情况下,建立了各作业渔区渔获量与HS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位渔区(经纬度0.5°×0.5°内周平均渔获量与HSI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并建立了最适关系的指数模型,以及单位渔区内周最大可能渔获量与HSI之间的线性关系式。当HSI较低(0~0.1)或较高(0.9~1)时,其预测的渔获量相对误差较大,并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基于栖息地指数模型来预测柔鱼可能的渔获量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4.
水温变动对2009年西北太平洋柔鱼产量下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是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近些年来其产量一直处在稳定的水平。然而,2009年8~10月旺汛期间在传统作业渔场(150°E~165°E、38°E~46°E)柔鱼产量出现大幅度下降,其日产量仅为正常年份的一半。为此,根据2007~2009年8~10月我国在西北太平洋鱿钓生产数据,以及产卵场表层水温,探讨2009年柔鱼产量下降及渔场变动的原因。研究表明,其产量出现下降的原因可能有2个:(1)柔鱼产卵场(20°N~30°N,130°E~170°E)黑潮大弯曲的发生,使得21℃等温线向南偏移,使得柔鱼资源补充量受到影响,从而使得渔汛期间柔鱼产量的下降;(2)旺汛期间(8~9月)传统作业渔场(42°N~46°N,150°E~165°E)的100m水层有一个明显冷水南下,分布位置为154°E~156°E,将传统作业渔场(150E~165°E)一分为二,向南的前锋(水温低于5℃)到达42°N,明显不同于正常年份,使得作业渔场的范围明显缩小,不适合柔鱼的集群,导致产量出现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65.
基于灰色系统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预测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西南大西洋鱿钓渔业的主要作业鱼种,对资源丰度进行准确的预测可指导企业合理安排渔业生产。因此,本研究根据2000-2016年我国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生产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为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的指标,利用灰色绝对关联分析和灰色预测建模的方法(GM(0, N)),计算2001-2015年CPUE的时间序列值与产卵期(6-8月)产卵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时间序列值的灰色绝对关联度,选取产卵场海域中灰色绝对关联度大于0.90的海区SST建立资源丰度预测模型,并用2016年实际CPUE进行验证。灰色绝对关联分析表明,6-8月,30°~40°S,45°~60°W海域内存在若干海区的SST与次年对数CPUE时间序列呈现较强的关联度,可作为预报因子。GM(0, N)模型结果表明,以6-8月产卵场SST作为环境因子建立的模型4能较好地拟合出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变动趋势,与2016年真实值相比,相对误差为7%,该模型可较好地作为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的预测模型。相反,包含6月和7月SST的模型1效果优于不包含6月SST的模型2或不包含7月SST的模型3,拟合得到的2016年的数据与真实值相比,相对误差分别为128%和289%,这说明6月和7月是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主要产卵月份。 相似文献
166.
一、概况 1981年12月10日下午至11日夜间,由于受孟加拉湾风暴影响。西藏的山南地区、昌都地区、拉萨市及日喀则地区的东部、南部和那曲地区的东部下了一场有气象资料以来少见的大雪。这次降雪的最大降水量为42毫米。其中错那、昌都、尼木、江孜、浪卡子都是有资料以来从没出现过的大雪。这次过 相似文献
167.
168.
夏季东海渔场鲐鱼产量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2002~2004年7~9月我国东海灯光围网渔业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叶绿素a浓度及海面高度数据(Sea surface height,SSH),分析鲐鱼渔场分布与其SST、叶绿素a浓度和SSH之间的关系.统计各月鲐鱼产量在SST、叶绿素a浓度上的频次分布,以确定各月中心渔场的最适SST和叶绿素a浓度范围,并对不同月份鲐鱼产量与SST和叶绿素a浓度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利用Marine Explore4.0软件将每日鲐鱼产量和SSH图像进行空间展布,分析中心渔场形成与SSH分布的内在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鲐鱼产量和当年SST成正比,东海SST的高低基本上决定了当年鲐鱼产量的高低,但并未发现叶绿素a浓度越高渔获产量也越高的规律,说明叶绿素a浓度并非鲐鱼渔场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夏季东海SST、叶绿素a浓度分布状况及其分布的季节变化决定了夏季东海鲐鱼作业渔场在东海南部和北部适宜SST、叶绿素a浓度不同的范围,但各年渔场SST以及叶绿素a浓度分布的总体趋势一致,鲐鱼产量集中分布在叶绿素a浓度较低、SST较高的东海南部渔场和叶绿素a浓度较高、SST较低的东海北部长江口渔场:7、8月鲐鱼中心渔场分布在东海南部海域,最适SST分别为27~29 ℃和28~30 ℃,最适叶绿素a浓度均为0.10~0.30 mg/m3;9月东海南部渔场最适SST为27~28 ℃,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10~0.30 mg/m3,东海北部渔场最适SST为26~27 ℃,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1.00~3.00 mg/m3.鲐鱼渔场和SSH之间有很好的匹配关系,中心鱼场通常位于SSH极大值和极小值交汇的海域、并靠近极大值海域一侧,即出现在冷水团和暖水团交汇区靠近暖水团一侧.研究表明,渔场最适SST和叶绿素a浓度以及SSH作为确定潜在中心渔场的指标各具优势,将三者结合、综合分析,预报潜在渔场的位置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69.
大西洋中部金枪鱼延绳钓渔场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 2 0 0 1年 6月 1 6日— 1 0月 2 7日大西洋中部金枪鱼延绳钓渔场现场所作的生物学测定数据 ,应用统计与回归的方法分别对黄鳍金枪鱼 (Thunnusalbacares)的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摄食种类、性比、叉长分布、叉长与纯重的关系、叉长与原条鱼重的关系、原条鱼重与纯重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性腺成熟度Ⅵ级占的比例最高 ,为 47.0 6%。 ( 2 )摄食等级以 1级为主 ,其次为 0级 ,分别占 45 .45 %和 1 8.1 8%。 ( 3)胃含物中以鱿鱼出现的频率为最高 ,占 44 44% ,其次是沙丁鱼和杂鱼 ,分别占 2 7.78%和 2 5 .0 0 %。 ( 4 )雄性与雌性的性比约为 1 .43比 1。 ( 5 )优势叉长为 1 .31— 1 .47m ,占 31 .44% ,平均叉长为 1 39m。 ( 6)不分性别、雄性和雌性黄鳍金枪鱼叉长 (FL)与纯重 (DW)的关系可表达为 :DW =5 .6632× 1 0 - 6FL3 1 951 。( 7)不分性别、雄性和雌性黄鳍金枪鱼叉长 (FL)与原条鱼重 (RW)的关系分别为 :RW =8.5 0 72× 1 0 - 6FL3.1 390 、RWM=1 .1 2 2 9× 1 0 - 5 FLM3.0 847、RWF=7.1 71 1× 1 0 - 6FLF3 1 72 1 。 ( 8)不分性别、雄性和雌性黄鳍金枪鱼原条鱼重 (RW)与纯重 (DW)的关系分别为 :RW =1 .1 339DW、RWM =1 .1 32 0DWM、RWF=1 1 399DWF。 相似文献
170.
印度洋西北部公海鸢乌贼资源特征及其与海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9月~2005年4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部12°N~21°30′N,58°E~65°E获得的鸢乌贼资源调查资料,对其资源特征及其与海况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调查海域内鸢乌贼均有一定的分布,其中以14°30′N、60°E~63°E附近海域CPUE为最高。渔获物胴长范围为163~560 mm,优势胴长组为280~440 mm,占总数的70.51%,平均胴长为365.0 mm。渔获个体组成随纬度变化差异显著,而随经度变化差异不明显。16°N以南海域,雌性个体一般以Ⅰ、Ⅱ期为主;16°N以北海域,则以Ⅲ~Ⅴ期为主。分析还认为,鸢乌贼分布与表温、海面高度距平关系密切,9~11月适宜表温为27~28℃,12月~翌年3月为26~27℃,高产渔场大都分布在海面高度距平SSHA≤0的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