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6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温度对页岩吸附解吸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页岩气的赋存方式主要是吸附,使吸附在页岩储层内表面的天然气解吸出来是提高页岩气井产量的最终目标。为了使吸附在页岩储层内的天然气完全地被采出来,提出了升温加速解吸的方法来提高页岩气采收率。通过室内吸附与解吸实验,对4块页岩岩心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等温吸附量与解吸量测定,分析影响页岩储层吸附量与解吸量的主要因素,研究提高储层温度来加速解吸页岩储层CH4吸附量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页岩的吸附能力与页岩的有机碳含量和有机成熟度密切相关,随着页岩有机碳含量以及有机成熟度的提高,页岩的吸附能力增加。不同温度的吸附与解吸实验表明,温度越高,页岩的吸附能力越低,随着温度的升高,页岩气的解吸量增大。升温可以提高页岩气的解吸时间、解吸速度以及提高页岩气最终采收率。提高页岩储层温度进行加速解吸是一种提高页岩气产量的好方法,可以对页岩气藏开采和开发理论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2.
83.
84.
85.
基于钻屑法的冲击地压危险性检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得出耿村煤矿13210回采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指标,对该工作面进行了钻屑法研究,研究发现根据现场测试的大量数据绘制的钻屑量曲线图可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孔底升高型”、“多峰型”、“单峰型”,使用3种钻屑量曲线图,可以排除误差数据,确定有效数据.根据筛选的有效数据,得出当最大钻屑量为2.5 ~3.0kg/m,峰值位置距离煤壁距离为6 ~8m时有冲击地压危险性,但无严重冲击地压危险,对于今后冲击地压危险性的检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6.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恩平组广泛发育浅水湖泊,然而长期被认为是断陷湖盆的沉积充填模式。通过岩性组合、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古生物组合、地球化学指标、砂岩粒度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论证了在惠州凹陷恩平组沉积时期湖盆广阔平缓,湖泊淤浅,陆源供应充足,证实了在这种沉积背景下,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该体系具有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极其发育,而河口坝等反旋回序列不发育等特征,该体系的提出揭示了研究区断拗转换期湖盆广、薄煤层发育、砂体分布广、沉降速率高、碎屑颗粒粗等沉积特色,与前人探讨的惠州凹陷恩平组的沉积面貌完全不同,为惠州凹陷古近系的勘探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思路。  相似文献   
87.
李智  颜丹平  陈文  李林  陈峰 《地质学报》2019,93(11):2742-2758
本文选取湘中盆地龙山穹窿体为研究对象,主要沿二条近正交剖面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构造解析工作。系统地对龙山穹窿体进行了地层产状、轴面劈理产状、逆冲断层及其擦痕线理进行了测量和统计。根据褶皱样式与轴面劈理的配套关系,并结合卷入叠加变形的地层,以及轴面劈理的错切关系综合分析,确定NE-SW向褶皱叠加在近WNW-ESE向(近EW向)褶皱之上,确定叠加干涉样式属于Ramsay分类中典型的穹盆叠加样式。在区域地质关系与演化对比基础上,确定龙山穹窿是加里东期和燕山期褶皱复合叠加变形的结果;依据剖面构造分析及前人研究成果,确定泥盆系与前泥盆系间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和南华系与基底间拆离断层为两套区域性潜在滑脱层,并认为滑脱层在龙山穹隆体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具有控制作用。通过对二期古构造应力场的恢复,重建了区域构造演化,建立了龙山穹窿体由拆离断层及软弱层控制的褶皱叠加构造模型。龙山穹窿体的褶皱叠加过程在华南大陆,特别是雪峰山造山带构造演化中具有代表性,表明加里东运动和燕山运动的叠加和复合是雪峰山造山带的重要构造表现形式,这为深入研究雪峰山造山带结构与演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8.
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期支护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渝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结合现场监测实验对现有初期支护设计参数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对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期支护的受力与变形特性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得到黄土隧道开挖扰动后初期支护的受力与变形状态,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控量测对比获得典型断面围岩的应力和位移发展规律并对初期支护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FLAC3D的FISH语言开发程序分析混凝土硬化特性对初期支护受力与变形的影响;现场跟踪量测与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基本吻合,结论可为黄土地区隧道初期支护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积累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89.
盾构隧道穿越苏州河对防汛墙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峰  田利勇  卢伟华 《岩土力学》2010,31(12):3855-3860
轨道交通11号线盾构隧道穿越苏州河将会对防汛墙的安全造成影响。为保证盾构顺利实施,拔高影响盾构穿越的桩基,采用双跨门洞式的结构型式对防汛墙结构加固改造。在保证防汛墙安全的前提下,为隧道穿越预留了足够空间。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计算模型,对隧道穿越前后防汛墙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穿越前底板呈连续梁变形规律,长桩桩身中部和短桩桩端呈向外侧扩张的趋势,整个结构受力性状符合门洞式刚架结构的特性。隧道穿越后,底板的变形趋势与隧道穿越前变形规律相似,最大变形位于隧道上部跨中部位,而桩基变形形态则完全不同,隧道开挖引起长桩桩身中部和短桩桩端向隧道侧的变形,长桩呈挠曲变形,桩身最大变形位于隧道拱轴线附近,短桩呈刚体变形,最大变形位于桩端。经与实测沉降数据对比,盾构的穿越对防汛墙变形的影响处于可控状态,整体防汛墙计算沉降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90.
厦门港湾软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厦门港湾除深槽主航道水动力较强地段、基岩出露地段、礁石区及基岩岸段外,表层普遍覆盖了一层对工程不利的厚约1~20m、高含水量、高压缩性、中-高灵敏度的第四纪滨海沉积相的软土。本文探讨了研究区软土的成因和一般工程特征,应用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天然含水量W对液性指数I、孔隙比e及压缩模量Es的回归方程。并分析了该软土的震动触变性和对桩可能产生负摩阻力问题及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