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高攀  陈宇  郑哲文  张锐 《四川地质学报》2021,41(z1):138-142
洪瓦公路赵河场口滑坡滑坡为浅层牵引式土质滑坡,主要威胁坡脚洪瓦路行人及车辆安全.根据滑坡体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特征和滑坡体形态特征、边界特征、物质结构特征等,结合现场勘查资料,在对坡体变形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试验、反演和经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滑坡体及滑带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并分析滑坡未处理前天...  相似文献   
102.
复原伦敦     
  相似文献   
103.
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粒径分布特征。选取草地、山杏纯林、油松纯林和油松山杏混交林0~20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样品粒度组成,计算土壤粒度参数与分形维数,绘制粒度频率曲线。结果表明:(1) 研究区土壤属粉壤土,粉粒含量约占总体的56.58%~71.67%,砂粒约占21.37%~38.71%,黏粒约占3.55%~6.96%。(2) 各植物群落内土壤粒度组成随土层深度增加分布较为均一,粒径分布整体分选性均较差,呈极正偏度,峰态尖窄,粒度频率曲线为双峰型,曲线波峰一致。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粒径分布差异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20 cm(P<0.05)。(3) 草地、山杏纯林、油松纯林和油松山杏混交林0~200 cm土壤平均分形维数分别为2.63、2.60、2.61、2.58。分形维数与黏粒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草地土壤分形维数与黏粒的相关性最强。总体来看,黄土高原丘陵区草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显著优于人工林,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的生态重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刘利敏  刘达  韩丽华  晏轲  陈宇 《测绘科学》2021,46(10):130-136
针对PolSAR影像极化信息利用不完全,分类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该文在综合多源极化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核熵成分分析算法(KECA)特征降维,及BA-SSVM模型训练的PolSAR影像分类方法.构造PolSAR多源目标分解及纹理特征组合,根据熵值贡献率利用KECA开展特征降维,之后采用蝙蝠算法(BA)对光滑支持向量机(SSVM)模型参数自动寻优,实现PolSAR影像分类.通过Flevoland地区的AIRSAR影像及北京地区的Radarsat-2影像的分类实验,验证了该文方法的有效性.在特征降维方面,KECA比传统KPCA算法表现出更好的特征融合效果和非线性适应性;利用BA对SSVM参数进行智能解算,也可有效解决盲搜索问题,提高模型训练精度;通过KECA降维及BA-SSVM智能模型训练,分类效果总体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05.
陈宇  王蕾  杨超  张莹 《气象科学》2017,37(6):832-838
本文利用辽宁省大连市2007年1月—2011年12月连续5 a的闪电监测数据,分析了大连地区闪电频数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基于雷电频次和强度构建雷电危险度综合指数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地区闪电高发期集中在6—8月,该段时间内闪电数超过全年闪电总数的80%;6、7月雷电明显集中于午后和夜间,而从8月开始雷电发生时间向凌晨时段集中,午后明显减少,夜间闪电次数略高于白天。大连地区大部分区域的平均雷击密度值低于10次·km-2,两个极大值中心位于长海县和普兰店市;大连地区大部分区域的平均雷击强度值介于5~30 k A之间,平均雷击强度的极大值中心位于主城区、金州区、瓦房店市西部及庄河市东部,最大可达98 k A。本文依据模糊函数法综合闪电频次与雷击电流,构造雷电危险度综合指数预测模型,并以2011年4月14日雷击灾害为例,预报雷电危险度等级为4级。该模型可对大连地区的雷电危险度等级进行预测并发布预警,更加直观、方便、高效地为公众提供气象服务信息。  相似文献   
106.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的测度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服务协同共享和制度协同安排4个维度构建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流”空间、大数据、网络分析和联锁网络模型等理论与方法,对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流动性、连通性和边界效应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之间的资本流动集中在广深之间,城市之间的知识流动集中在香港、广州和深圳之间;澳门、珠海、中山和江门等城市之间的环境协同治理水平更高,深莞惠和广佛等城市之间的环境协同治理水平稍差;广佛、广深、深莞等城市之间交通、通信、物流和银行等基础设施的服务协同共享水平更高;香港和澳门在跨境区域协同方面具有制度优势。2)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表现最优的是广州与深圳、广州与佛山、深圳与东莞、香港与深圳;同时,广州与东莞、深圳与佛山呈现联动趋势。虽然去边界化趋势明显,城市间流动性增强,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总体不高。3)广州和深圳两座中心城市的协同能力最强,香港和澳门两座国际化城市的协同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07.
孢粉-气候对应分析重建上海西部地区8.5 ka B.P.以来的气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现代和化石孢粉资料,借助于对应分析方法,进行了古气候定量重建尝试,取自中国东部区域的表土层孢粉数据被用来建立孢粉-气候转换函数,对取自上清青浦县赵巷有^14C测年的钻孔孢粉数据进行转换,重建了上海地区8.5kaB.P.以来年年温度和降雨量系列,结果表明:约8.5kaB.P.以来,本区温度和降雨量持续升高,约8.2-6.0kaB.P.期间为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年均温和降水量值平均高于现今值0.9℃和160mm,约8.0kaB.P.达到最高值(湿度和降雨量为18.5℃和1575mm);但气候波动剧烈;约6.0-4.0kaB.P.期间为温凉干燥期,气候波动平缓,年均温度和降雨量平衡低于现今值,最低值为13.5℃和827mm(4.1kaB.P.);约4.0-2.0kaB.P.,期间温度和降水回升,但暖湿程度远不及全新世大暖期。2.0kaB.P.以来温度和降雨又呈下降趋势。8.0kaB.P.、7.6kaB.P.和27kaB.P.前后的出现高温高湿峰值,7.5kaB.P.、7.3kaB.P.和4.0kaB.P.前后出现低温低湿谷值。气候变化对本区古文化的发展可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8.
陈宇  唐军 《上海国土资源》2005,(1):21-24,45
该文就软土地区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基坑开挖和沉桩挤土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了简析,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9.
研究旅游景点语义交互及交互作用模式,对根据游客需求优化旅游格局有重要意义。现有语义交互挖掘方法忽略了文本中包含人感知信息的上下文词汇;此外,缺少以景点交互为单位分析交互作用模式的研究。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景点间细粒度语义交互作用挖掘和模式分析框架。首先抽取文本中景点交互的语境;然后利用TF-IDF关键词抽取和语义网络分析方法,从讨论焦点和语义结构角度挖掘景点间细粒度的语义交互作用;最后结合Spearman秩相关系数、Graph Kernel图相似度度量方法和网络分析方法,分析语义交互作用模式。以云南省2018年游记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① 利用本文提出的框架可以挖掘和分析各个景点间细粒度的语义交互作用,辅助有关部门结合游客意见提升旅游体验;可以分析语义交互作用模式,发现优化旅游格局的关键路线片段;② 苍山-洱海应着重提升自然风光体验;而大理古城-洱海应考虑改善游客对品牌旅游资源关注不足的问题;③ 云南省单核心集聚型、单核心辐射型、多区域合作型景点语义交互模式共存,呈现出点轴渐进扩散特征。可利用中介中心性较高且跨区域的景点交互,推动其他2种模式向多区域合作型转化,推进全域旅游战略实施。本文研究可为旅游路线推荐以及平衡旅游格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太湖典型湖区真光层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1998~2004年在太湖不同湖区进行的多次水下辐照度观测资料及全湖典型湖区13个站点1993~2003年的悬浮物和风速资料, 分析了PAR真光层深度的影响因素, 并获得太湖典型湖区真光层深度的时空变化以及2号点真光层深度的光谱分布. 结果表明, PAR真光层深度主要受悬浮物浓度影响, 其次则是叶绿素a浓度, 溶解性物质对其影响甚微. 1993~2003年典型湖区PAR真光层深度年均值在1.04~1.95 m之间变化(均值为1.35±0.23 m), 空间上大致可以分为3类区, 其中湖心区、河口区最小, 为Ⅰ类区; 梅梁湾、五里湖、贡湖湾其次, 为Ⅱ类区; 东太湖最大, 为Ⅲ类区, 对应的均值分别为1.1, 1.4, 2.0 m左右. 不同湖区真光层深度季节变化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湖心区真光层深度夏、秋2季大于冬、春2季, 梅梁湾是冬季要大于其他3季, 而东太湖则是冬季均要小于其他3季, 五里湖、贡湖湾和河口区4季变化则不是很明显. 真光层深度的光谱分布最小值出现在400 nm的蓝光波段, 最高值出现在580 nm附近的绿光波段. 1998~1999年在2号点每季多日连续观测得到PAR真光层深度春、夏、秋、冬4季的均值分别为2.00±0.21, 2.52±0.45, 1.58±0.24, 2.00±0.15 m, 而浮游植物吸收的440 nm峰值对应的真光层深度则只有0.81~1.47 m(均值为1.07±0.29 m), 明显低于1.98±0.41 m的平均PAR真光层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