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81.
2011年4月11日—13日,第四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构造地质论坛)在南京大学召开。会议吸引了包括1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全国500多名代表参会。大会开幕式由张国伟院士主持,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相似文献   
82.
2013年3月19日江西省冰雹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雷达、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3月19日江西省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对流层中低层强热力不稳定和强动力不稳定为冰雹生成和增长提供了不稳定机制;暖湿边界层偏南风急流和低层西南急流以及中层“干”西南急流对热力不稳定和动力不稳定机制发展有重要贡献;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增长。江西北部冰雹天气是在边界层有锋面逆温的条件下发生的,为“高架雷暴”类对流,南部冰雹天气是在边界层有较强暖平流的条件下发生的,为非“高架雷暴”类对流,两类对流的边界层温度层结分布差异明显。与历史同类个例比较发现,假相当位温垂直变化不仅能表征条件不稳定发展程度,对雷雨大风类强对流天气的判断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3.
陈娟  唐红峰  灌瑾  王宁 《矿物学报》2014,(2):290-295
在综合对比已有Hf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我们选用Ln-Spec(100-150目,H+)特效树脂和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对4件标准物质和19件岩石样品(新疆东准噶尔的花岗岩及其包体18件、玄武岩1件)进行了全岩Hf同位素研究。所获得的国际标准物质BCR-1、BHVO-2、W-2的176Hf/177Hf比值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所采用的全岩Hf的化学分离和溶液的Hf同位素质谱测定方法是可靠的。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国花岗岩标样GRS-1的176Hf/177Hf比值,结果为0.282547?07(2?)。依据新疆东准噶尔花岗岩及其包体样品的全岩176Hf/177Hf比值、全岩样品在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上测定的Lu、Hf含量和岩石的形成年龄(300 Ma),得到这些样品的全岩εHf(t)。它们与对应样品的锆石εHf(t)在误差范围内总体上的一致性表明,ICP-MS测定的Lu、Hf含量可以用来计算年龄值约300 Ma的全岩初始Hf同位素组成。玄武岩样品QS08-1的全岩εHf(t)与该蛇绿岩套斜长花岗岩的锆石εHf(t)的高度吻合,为利用全岩176Hf/177Hf比值和ICP-MS测定的全岩Lu、Hf含量,研究没有或难以选出锆石的较年轻岩石的Hf同位素组成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相似文献   
84.
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上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支树林  陈娟  包慧濛 《气象》2015,41(10):1203-1214
文章利用常规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闪电定位、雷达资料及NCEP分析资料,对2014年5月24—25日赣西地区致灾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条件和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槽东移、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加强,以及冷空气影响,构成了此次大暴雨的天气背景条件。(2)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导致MβCS发展及加强的重要因子;多个结构密实、边界光滑的MβCS在赣西地区长时间维持,导致相应地区出现持续强降水天气;此次大暴雨过程中TBB≤-62℃的冷云云团位置和强度对地面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尤以TBB≤-72℃的中心区与强降水中心区吻合最好。(3)此次暴雨过程5 min雨量分布与地闪数的分布较重合,地闪跃增时刻在地面降水增大前出现,提前时间约10 min左右。(4)雷达径向速度图上的中尺度涡旋是导致此次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赣西地区存在显著的径向风辐合特征,且低空强西南风急流上叠加深厚径向风辐合区,有利于降水的加强和维持;另外在动力辐合和山地地形共同作用下,强劲的偏南风急流携带充沛水汽在赣西地区汇合,导致该地区出现连续性强降水。(5)最大雷达回波强度的变化对地面5 min雨强的变化有辅助参考,但预示性不明显;雷达风廓线产品对地面强降水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报辅助作用,在此次大暴雨过程中该产品对赣西地区强降水预报辅助作用的“提前量”达2 h。  相似文献   
85.
陈娟 《地质与勘探》2015,51(1):133-142
龙门山北段的四川广元水磨地区零星分布北东-南西向的基性岩脉,主要侵位于中生代。前人对龙门山地区的基性岩脉研究较少,更缺乏高精度的年龄数据及地球化学报道。研究区辉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数据具双峰特点,结合区域构造及岩浆事件分析,采用185.7Ma为本区辉绿岩的成岩年龄。对于49.8±0.7Ma(MSWD=0.83)的年龄数据,可能指示了在喜山运动50Ma左右,本区经历过一次较强的热事件致锆石变质结晶。辉绿岩的Si O2含量相对较低,Ti O2含量较高。稀土元素总含量高,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分异明显,配分模式为向右陡倾型。微量元素Zr/Y-Zr和2Nb-Zr/4-Y图解亦指示其具板内拉张环境特征。结合前人研究,认为水磨地区基性岩脉为印支运动后的晚三叠世-侏罗纪,由于后造山期挤压应力的逐渐消退,该区域曾一度进入挤压造山后的松弛调整阶段,致使幔源基性岩浆沿张性构造裂隙侵位而成。  相似文献   
86.
"十二五"开局,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迈出了"走出去"战略的第一步,实施了国土资源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西北部艾萨山地区铜多金属矿"与"北部省博罗卢拉地区铁铜矿远景调查"项目,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为保持重要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该院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87.
刘超  陈娟 《地下水》2012,(4):25-27
邢台市素有泉城之称,随着岩溶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泉水干涸,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为恢复和保持泉群喷涌,在回灌补源保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水库放水,通过河道内兴建拦河坝,滞蓄地表径流,将地表水转换为地下水,实现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补充泉域地下水,从而分析最优弃水方案。  相似文献   
88.
利用1961-2010年四川盆地122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四川盆地年平均霾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及霾日数季节和年变化趋势。探讨近50 a四川盆地大气干消光系数、风速、能源消耗和人口等因素与霾日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0年四川盆地122个站年平均霾日数为62.5 d,最多的站可达100.0 d以上。霾日数有明显季节变化,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最多(28.4 d),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5.9 d)。四川盆地有104个站霾日数年变化呈增加的趋势,其中有71个站通过了置信度99 %的检验,霾日数增加最多的是四川省内江地区的戚远,气候倾向率为42.0 d/10 a;霾日数增加最少的是成都市的新都,气候倾向率为0.4 d/10 a。四川盆地有18个站霾日数年变化呈下降趋势,仅7个站点通过了置信度99 %的信度检验,霾日数减少最多的是四川北部广元地区的南江,气候倾向率为-16.7 d/10 a。霾日数的年变化与大气干消光系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四川盆地的能源消耗和人口增长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9.
胡康社  陈娟 《地图》2001,(3):24-27
一、背 景1 993年 ,南京市地籍信息中心 (原地籍管理处 )结合城镇初始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工作 ,开发建设了南京市城镇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包括地籍测量、权属调查、土地登记、数据管理、图形管理、土地分等定级成果管理、地籍变更和系统维护八个子系统 (下称“原系统”)。原系统中已建立 6 0 0 0多幅1∶50 0地籍图 ,1 0万多宗地图 ,50多万个土地使用者的土地登记信息。几年来 ,该系统在完成初始和日常地籍变更、土地登记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随着地籍管理业务的拓展和信息的多样化、网络化 ,对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原系统…  相似文献   
90.
中国海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娟 《海岸工程》2003,22(1):103-108
通过对海洋旅游资源类型、特点的论述及对中国海洋旅游资源特点与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中国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策略:一是要因地制宜,适当开发;二是要以各种法律法规为基础,加速国内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以法治海,以法管旅;三是要建立海洋旅游管理体系;四是要实施科教兴旅、兴海战略;五是要从大旅游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海洋旅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