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试验"2005年在甘肃金塔不同下垫面的观测资料,对绿洲、戈壁和沙漠不同下垫面夏季辐射和地表能量收支及闭合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时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下垫面太阳向下短波辐射没有明显差距,地面短波向上辐射差别较大,大气长波向下辐射变化较小,地表长波辐射差异显著.另外,地表吸收辐射戈壁沙漠日变化较绿洲显著.(2)沙漠与戈壁各通量特征相似,而与绿洲上的有很大差异.(3)能量通量测量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影响能量通量不闭合的原因,主要是超声和土壤热通量的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22.
夏季金塔边界层风、温度和湿度结构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利用2004年6~7月在河西走廊金塔陆-气相互作用试验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夜间和中午风、温、湿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夜间,当地面风较小时,金塔绿洲高空可能为偏西风气流,夜间稳定层高度大致在100~190m。夏季中午,当低空为偏东风时,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存在着东风急流,急流高度在1000-4000m之间,大气边界层顶盖(即逆温层底)约在3000-3600m高度,在500-800m高度以下存在绿洲内边界层;当低空为偏北风或西北风时,高空都为偏西风或西北风气流,低空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平缓,风速有时存在极大值,大气边界层顶盖(即逆温层底)在3500m左右,在1200m以下可能存在绿洲内边界层,绿洲内边界层高度有时会很低。  相似文献   
23.
沙梁铁矿与镜铁山桦树沟、黑沟铁矿床处在同一成矿带,是构成卡瓦铁矿富集区的重点支撑矿床之一,沙梁铁矿体产于长城系桦树沟组中,共圈定铁矿体22条,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体长度在200~1 480m之间,平均厚度在1.72~28.19m之间,全铁平均品位为22.49%~33.69%,矿石自然类型以磁铁矿矿石为主。通过对沙梁铁矿地层层序及含矿岩系特征、构造、侵入岩及矿体特征等多方面的调查分析研究,初步提出了今后勘查中找矿方向以赋矿层位及向斜褶皱构造为主,对卡瓦铁矿富集区内其他矿床的勘查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4.
狼山地区色尔腾山岩群的研究对探讨华北板块北缘西段晚太古代的构造演化及指导该区铁、铜等矿产勘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尚德—明路一带色尔腾山岩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研究发现,研究区色尔腾山岩群岩石中富钠贫钾,轻稀土富集,Eu略微亏损;总体富集微量元素;原岩建造为泥质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和碳酸盐岩建造特点,形成环境为滨海相—浅海相,伴随有小规模的岛弧型火山喷发,晚太古代古蒙古洋开始闭合;同时较厚的碳酸盐岩的沉积说明尚德—明路一带海水较深,不利于含铁、铜的物质沉积。  相似文献   
25.
利用玛曲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的湍流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玛曲地区土壤冻融过程中近地层湍流统计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冻融过程中不同阶段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各个阶段不稳定层结下无量纲化的风速分量脉动方差与稳定度符合1/3次方律,近中件条件下无量纲化的风速分量脉动方差近似为常数,水平方向上的风...  相似文献   
26.
煤的孔隙率影响煤的吸附、渗透能力,且它也是衡量煤体内部结构及孔、裂隙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而水力增透技术在瓦斯抽采中的作用效果常常受到水的影响,且瓦斯抽采量也会受到含水煤层的影响,为更客观地了解含水煤层状态下的孔隙率的变化情况,采用超声波透射法对赵固二矿二1煤层不同层理方向煤样在干燥及自然饱和吸水状态下进行三轴加载超声波测试试验,研究干燥及自然饱和水三轴加载状态下煤样超声波波速与孔隙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加载煤样饱和煤样波速大于干燥煤样,且加载煤样饱和状态下不同层理方向波速变化易区别.而加载煤样饱和煤样与干燥煤样孔隙率变化与波速变化相反,加载煤样饱和状态下不同层理方向孔隙率变化不易区别;通过分析加载条件下饱和煤样与干燥煤样波速与孔隙率关系,发现无论是干燥煤样还是饱和煤样在加载条件下都符合对数关系φ=-aIn(Vp)+b且a值与围压有关,b值与孔隙率变化量有关.通过研究含水煤样在不同加载条件下对煤体波速和孔隙率的影响以及波速和孔隙率之间的关系,为煤炭物性勘探技术提供有效试验数据与理论基础,也为煤炭物性预防安全开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7.
金塔绿洲湍流资料的质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试验”2005年绿洲、 戈壁点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三种坐标旋转方案对摩擦速度、 感热、 潜热以及非定常性检验与湍流积分统计性检验的影响, 对两种非定常检验方法进行了比较, 并对通量资料进行了总体的质量控制和分级。结果表明: 三种坐标旋转方案对摩擦速度、 感热、 潜热通量以及非定常性检验与湍流积分统计性检验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与坐标旋转方案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种非定常性检验方法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 这种不一致性的产生不仅与两种NS检验方法有关, 也可能与湍流测定成分随时间、 天气条件或测定点相对于气象条件的变化以及与观测仪器本身有关。归一化标准差随稳定度的变化基本满足“1/3次方规律”或“-1/3次方规律”, 但坐标旋转方案不同, 归一化标准差与稳定度的拟合关系不同, 其差异在于三种坐标旋转方案对平均垂直速度的处理方法以及平均水平风的选择上。整体分级后各级资料所占百分比要明显低于任一个单独检验的各级资料所占百分比, 非理想的观测值多出现在夜间以及日出日落前后。  相似文献   
28.
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预试验及其晴天地表能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详细介绍了在2004年8月24日~9月11日在甘肃平凉进行的陆-气相互作用野外预试验,对观测仪器进行了对比和标定,并利用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黄土高原塬上裸地、塬上和塬下玉米地的地表净辐射各分量、感热、潜热和地热流的特征。由于作物(玉米)的存在,降低了地表反射率,使白天地面向上短波减少,同时向上长波也减少,增大了地表净辐射,地表潜热明显增大,玉米地白天向下的地热流和夜晚向上的地热流都比裸地小。与塬上相比,塬下玉米地的向下短波略小,向上短波明显偏小,向上长波基本一致;净辐射只在中午附近略小,地热流上午偏小,下午偏大,夜晚基本一致;感热和潜热在白天基本一致;塬下玉米地在凌晨明显存在负感热通量。  相似文献   
29.
利用玛曲地气相互作用试验2005年11月25日至2006年1月15日梯度站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玛曲地区冬季小气候特征和地表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冬季玛曲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局地环流,夜间有辐射逆温和逆湿现象存在。辐射各分量均小于青藏高原北部的观测值,晴天条件下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和地面短波向上辐射均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0.
王可丽  江灏  陈世强 《高原气象》2001,20(3):252-257
了解云的气候学特征 ,对于深入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有重要意义 ,而良好的资料质量是其前提和保障。为了充分了解地面观测总云量、卫星反演总云量和资料同化总云量这三种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共性和差异 ,本文利用 1984— 1990年的青藏高原地面测站的总云量资料、国际卫星云气候学计划中的ISCCP C2总云量资料和NCEP NCAR再分析总云量资料 ,对比分析了三者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时空分布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ISCCP C2总云量与地面观测总云量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它们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空间分布形势相似、年变化和年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在量值上的差异主要源于探测手段的不同 ;NCEP NCAR再分析总云量在青藏高原地区有其固有的缺陷 ,除夏季之外在高原中部地区始终有一个异常的强高值中心 ,由此导致其对时空分布特征和量值的描述与ISCCP C2和地面观测值相差较大 ,因此在有关青藏高原的研究中不宜直接或单独使用NCEP NCAR再分析总云量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