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5 毫秒
31.
新疆柴窝堡湖沉积物中环境敏感粒度组分揭示的环境信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柴窝堡湖沉积物剖面和流域表层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结合沉积剖面年代序列,研究了柴窝堡地区的环境演变与沙尘暴事件。首先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对柴窝堡湖沉积物剖面粒度不同粒级组分含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湖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获得了两个主控因子F1和F2,它们控制了湖泊沉积物近97.7%的粒度变化特征。研究表明,F2代表了以57 μm为众数粒径的次总体,主要来源于地表风沙侵蚀;而F1为以7 μm为众数粒径的次总体,主要受流水作用控制。进而通过粒径-标准偏差法,提取了湖泊沉积物中环境敏感粒度组分,风成组分C2(20~209 μm)反映了区域风沙活动的历史,并揭示了1910-1930年和1980-2000年为百年来的两个沙尘暴相对活动强烈的时期。沉积物中记录的1980年和2000年左右的沙尘事件与器测记录及历史文献记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最后利用均值突变诊断分析,发现柴窝堡湖地区1910年前后存在近百年来最强的沙尘事件,揭示了近百年来该地区一次最强的环境突变事件。   相似文献   
32.
以艾比湖东南部历史时期干涸湖底为研究区,对6种不同景观类型下富盐沉积物进行采样分析。运用经典统计研究了干涸湖底各景观类型下富盐沉积物盐分含量及盐分积聚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景观类型的沉积物可溶性盐分含量差异显著。从平均值角度看,各景观类型表层沉积物中0~30 cm层的盐分含量占0~60 cm层盐分含量的70%,即沉积物盐分垂直分布呈强表聚性。各景观类型的沉积物盐分含量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30%相似文献   
33.
干旱区干涸湖底在强烈的风蚀作用下成为盐碱尘暴的重要来源之一。为研究干涸湖底不同景观类型的抗风蚀效应,选择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艾比湖干涸湖底6种不同景观类型下的富盐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基于沉积物样品的体积粒径分布数据,运用单重、多重分形理论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方法,重点探讨艾比湖干涸湖底不同景观类型下富盐沉积物粒径分布分维值的分异特征。结果显示:胡杨林带 (L1)、乔本结合带 (L2)、草本结合带 (L3)、芦苇荒漠带 (L4)、梭梭荒漠带 (L5)、无植被覆盖 (L6)6种景观类型0~30 cm和30~60 cm的富盐沉积物分维值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各景观0~30 cm分维值介于1.94~2.40,30~60 cm分维值介于1.92~2.53,总体均处于低位水平。0~30 cm平均分维值依次为L5>L1>L6>L4>L2>L3,30~60 cm平均分维值为L5=L1>L4>L6>L2>L3。富盐沉积物粒径分布分维值与粒径小于73.63 μm的体积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多重分形维数和CCA排序方法可以有效的揭示干涸湖底自然植被条件下不同深度富盐沉积物粒径分布的均匀性特征。指出干涸湖底风蚀控制研究方向应集中在根据湖区的富盐沉积物-植物特征,对富盐沉积物性状进行改良,提高原生物种幼苗存活率,通过生态修复防治盐尘暴。  相似文献   
34.
基于生态足迹的中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运用生态足迹压力指数模型,对中亚不同区域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分别测算中亚四国的人均与区域总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和生态足迹压力指数。最后按照生态足迹压力指数来评价中亚各国生态安全状态。评价结果如下:(1)吉尔吉斯坦14年平均生态赤字为0.0900ha/capita;平均生态足迹压力指数为0.9388,处于稍不安全状态。(2)土库曼斯坦的多年平均生态赤字为0.3303 ha/capita;平均生态足迹压力指数为1.1327;哈萨克斯坦的多年平均生态赤字为0.8379 ha/capita,平均生态足迹压力指数为1.2320,都处于较不安全状态 。(3)乌兹别克斯坦的区域总承载力由1994年的28807119ha下降到2005年的28527138ha,而区域总生态足迹有所增加,即从44598092ha增加到51761368ha;多年平均生态赤字为0.8181 ha/capita;平均生态足迹压力指数为1.7540,处于相对很不安全状态。根据计算结果,中亚4国的多年平均生态安全都处于不安全状态,但不安全程度有所差别,吉尔吉斯坦的生态安全处于相对较好状态,其次为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生态安全相对其他中亚国家而言处于相对很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35.
中亚干旱区咸海的湖面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近百年来成海水位出现了明显的波动,湖泊面积波动幅度近6×10<'4>km<'2>,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近50年来,随着流域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造成的流域水资源匮乏,导致成海面积快速萎缩,引起一系列区域环境问题,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存.成海水位下降、面积萎缩主要引发了两个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1)绿洲的荒漠化.干涸的湖底直接成为荒地,形成新的沙源地;同时,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草地沙化,加之风力从干涸湖底及临近沙漠区带来的风沙覆盖,形成新的沙漠带.改变的下垫面,影响湖泊对气候的调节功能,造成流域人居环境的恶化.(2)湖滨湿地的消失及湖水的成化,使得湿地资源与渔业资源等周围居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消失,同时由于来自裸露湖底的污染尘暴影响,使得流域原有土地功能退化.另外,污染的空气与饮用水直接威胁当地居民的健康.  相似文献   
36.
盐尘暴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总结了盐尘暴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系统分析了盐尘暴的发生条件、分布、扩散沉积和生态效应。盐尘暴是由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涸湖底蒸发盐风蚀所致的一种化学尘暴;大面积松散富盐沉积物和频繁的大风天气是其发生的基本条件;盐尘暴扩散过程中沉积通量和化学组分随迁移距离表现出明显的分异规律;盐尘暴扩散导致干旱区“盐随风来”,致使土壤盐渍化,加剧冰雪消融,抑制植物叶片对营养元素的正常吸收。系统认识盐尘暴对干旱区灾害防治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起着重要的骨干作用.而铁路用地,是铁路运输生产的重要基础,是维护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条件,是铁路经营的重要资产,是铁路改革发展的重要资本.铁路用地资产量庞大等特点,决定了铁路用地管理工作是铁路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铁路用地管理,推行铁路局内部土地使用证,是有效发挥土地管理为铁路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8.
流量是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项重要基础资料,通过研究其误差来源与误差规律性,不但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其对于水文测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由实测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由于实测流量资料存在的误差,对推求的设计值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流量测验的误差来源、性质和分类,根据《河流流量测验规范》的相关内容,对流量测验误差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总结探讨了流量测验的总不确定度的计算、流量各单项误差试验资料的收集及分析、计算,还研究了流量测验误差对推求设计洪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原始数据采用适线法推求参数,在用实测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时,由于资料的误差会使所推求的设计洪水值系统偏大于真值一般情况下,正常测验的流量高水资料的相对误差的均方差不到10%甚至小于5%,由于流量资料误差而使所推求的设计洪水偏大不到5%。正常情况下收集的流量资料的误差对推求设计洪水影响较小。但应尽量减少资料的测验误差,提高资料测验的精度以满足国家各部门的需要。  相似文献   
39.
基于TM图像的塔盆周边地区主要地物亮度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居民点、水体、植被、早地是组成干旱区的主要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反射差异比较大,易于判读;研究这些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亮度值变化规律,对于干旱区遥感监测分析,信息提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5景南疆地区5市1县陆地卫星TM影像图,选择出能代表该地区水体、植被、居民地和早地等主要地物的720个样点,分析干旱区4种主要地物在TM影像不同波段上的变化规律以及产生辐射绝对亮度值(R)变化的地物光学性质和状态;揭示干旱区主要地物在TM影像中的亮度值变化的光学特征。研究表明,这种光学特征对水体来说遵循TM1〉TM2〉TM3〉TM4〉TM5〉TM7的规律,对植被来说,遵循TM4〉TM5〉TM1〉TM2〉TM7〉TM3的规律,对居民地来说,遵循TM5〉TM3〉TM1〉TM4〉TM2〉TM7的规律,对早地来说,遵循TM5〉TM3〉TM7〉TM1〉TM4〉TM2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0.
在对新疆艾比湖近代岩芯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数理统计学方法对元素的来源及其反映的环境演变历史进行了探讨,最后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岩芯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艾比湖岩芯沉积物中元素组成基本可以分为3类:第1类元素包括Fe、Mn、V、Ni、Li、Cr、K、Al、Co、P、Ti、Be、Pb、Cu、Ba和Zn,主要来源于流域陆源碎屑物,受流域侵蚀强度等因素影响,其中,Co、Cr、Cu、Ni、Pb、V、Zn等重金属以及营养元素P的富集系数1875-2011年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结合重金属和营养元素P的富集系数有序聚类分析,以23 cm(1960年)为界可将艾比湖流域环境演变历史分为差异明显的两个阶段:(Ⅰ)1875-1960年,流域社会发展程度较低,人类活动导致的重金属输入少,流域环境主要受区域自然变化的影响;(Ⅱ)1960年至今,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工农业活动增强,尤其是农业用水量增加,大多数重金属元素和P相对于前期有较为明显的增加。第2类元素有Mg和Na,主要来源于湖泊水中蒸发盐类结晶;由于绿洲农业的发展和灌溉用水的增加,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湖泊水位发生了剧烈的波动,造成Mg、Na等元素的波动变化。第3类元素包括Ca和Sr,受流域易溶元素风化淋溶作用控制。艾比湖沉积物中Co、Cr、Cu、Ni、Pb、V、Zn等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Ni(4.7) > Pb(4.6) > Cu(4.2) > Co(2.6) > Cr(1.7)=V(1.7) > Zn(1.1),7种重金属均属于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