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中部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土地整理是中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确保耕地红线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在叫确投入产出因子的基础上,依据土地整理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中部土地整理区各省份在土地整理项目上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计算,对相应效率损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部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投入产出效率在总体上具有规律性,其中农业...  相似文献   
42.
胡静  金晓斌  丁宁  周寅康 《测绘科学》2013,38(1):166-167
本文根据复垦利用流程及复垦业务功能需求,结合组件式GIS集成开发技术,基于VS2008与Arc En-gine平台,采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设计并开发了高速铁路大临设施用地复垦利用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复垦方向优化过程的自动分析、复垦利用参数的动态设定、复垦工程量及投资的自动计算,并在京沪高铁江阴制梁场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3.
基于冲突—适配视角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土地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交叉学科研究中一个重要内容,对识别区域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制定可持续土地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地利用可持续内涵解析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土地系统冲突与适配视角、适用于不同区域与时段的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框架,并以2000—2015年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 基于土地系统外部发展施压及土地系统内部支撑角度,可以构建由“资源子系统冲突”“功能子系统冲突”“承载子系统冲突”“资源—功能适配性”“功能—承载适配性”组成的土地系统结构。并基于静力学平衡方程,通过计算结构支撑性与平衡性得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② 长三角地区各项土地冲突适配指标中,土地系统功能冲突改善程度最高,但土地功能与承载适配程度最低。各项冲突适配指标具有显著的城乡、纬度、海陆空间分异特征;③ 长三角地区包含17种土地系统构型,呈现最稳定与最不稳定构型两极分布多、中间构型数量少的特征。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结果范围是0.20~1.58,其中浙江>安徽>长三角地区均值>江苏>上海,浙江诸暨市、安吉县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地区显著高于江苏连云港市、如东县等实施传统经济主导型发展战略地区。本文可以为分析区域土地系统可持续性、设置土地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探索土地系统转型方向提供思路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44.
清代中期江苏省土地利用格局网格化重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潘倩  金晓斌  周寅康 《地理学报》2015,70(9):1449-1462
针对当前历史土地利用空间重建研究多基于单一地类且空间分辨率较低的特征,提出较高分辨率全地类土地利用空间重建方法。以1820年为时间断面,以现代江苏省域为研究区,以历史文献记载、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现代统计数据、自然环境数据等为支撑,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聚落用地(含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含林草地及未利用地),考虑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特征,提出理论假设,对府级耕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进行修正;沿用以现代土地利用格局为基础反演历史土地利用格局的基本思路,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采用治所邻近度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重建了1820年100 m×100 m空间格网下的江苏省土地利用格局,同时,通过不同地理分区统计及降尺度对比间接验证等分析了重建结果。结果表明:① 1820年江苏省耕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域用地及其他用地面积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48.49%、4.46%、0.16%、15.03%和31.86%;② 1820年研究区内土地垦殖率较高,但建设用地比率较低,受人口分布、地形及河网密度等影响,不同地理分区土地利用差异较为显著;③ 农村居民点用地及耕地的降尺度分析结果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研究结果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45.
提取1960-2005年西藏自治区粮食单产数据,选取4个典型气象台站,以粮食耕作面积作为加权因子获取综合气象因子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粮食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并预测后期西藏自治区粮食产量的总体趋势。研究发现,西藏粮食单产、气温、光照、降水均具有明显的25 a特征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波动,粮食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密切,气温偏暖、光照偏长、降水偏多对粮食生产较为有利。趋势预测表明西藏自治区的粮食生产正由相对丰年向相对贫年转化,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6.
非粮化耕地是耕地补充来源和用途管控的重点区域,科学识别非粮化耕地整治潜力并对其进行分区调控是落实新时期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基石。论文以成都平原为研究区,遵循“内涵界定—潜力识别—分区调控”的研究思路,基于非粮化耕地整治潜力系统解析,统筹资源环境适宜性和社会经济约束性构建非粮化耕地整治潜力评价体系,明晰非粮化耕地理论和现实整治潜力阈值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借助两维图论聚类算法构建非粮化耕地整治潜力分区并提出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非粮化耕地理论整治潜力面积为2461.14 km2,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性;(2)研究区非粮化耕地现实整治潜力约束系数对不同县(市、区)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性,规划管控约束、耕作条件约束、经济支撑约束和社会意愿约束下的非粮化耕地整治潜力分别为2348.31、1347.89、1676.52和1292.74 km2;(3)按照“约束类型+时序引导”的规则可划分5类整治潜力分区,不同分区之间的约束类型组合与整治时序安排可为差异化调控策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可为成都平原强化耕地“非粮化”治理和保障耕地“进出平衡”制度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