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中国交通枢纽空间布局的评价、优化与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交通枢纽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交通枢纽布局对于构建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交通枢纽的布局优化问题历来是交通运输工程学和交通地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当前有关交通枢纽布局的研究多局限于同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乃至互相矛盾的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研究首先确定影响交通枢纽布局的各评价指标,建立了由3 大类20 项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全国337 个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利用最大化覆盖模型,在科学评价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潜力的基础上,识别出80 km、120 km、160 km和200 km 4 组服务半径约束下中国综合交通枢纽的最佳布局数量及其空间分布,从中归纳交通枢纽布局数量同目标函数值之间的一般规律,并最终优选出适合我国当前最优布局的42 个交通枢纽。研究对优选的42 个交通枢纽进行等级体系的划分和空间效应的模拟,分别从服务的空间范围和服务的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所服务的国土面积、人口和GDP均优于国家规划集成的枢纽。  相似文献   
42.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3,32(11):2163-2169
空间既是一个生产要素也是生存的基础,“建构与充填空间”既是人类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科学的空间组织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生态文明发展转向的关键,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环境健康的持续增益是其基本出发点。本文系统阐释了人类进行经济社会空间组织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功效空间建构和空间经济社会行为组织与空间福利的关系,剖析了空间组织的经济、文化和环境三大增益效应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功效空间建构和级联系统营造是维系空间福利的两大空间工具,前者体现个体的功效,后者体现整体的效应。  相似文献   
43.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4,33(1):191-198
人类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存在于空间中,并按照“趋利”的本质特性游离在空间中,形成一系列物质空间景观形态和作用关系表征的空间关联模式。如何看待行为与景观、行为与结构、行为与空间功能间的关系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我们所感知的客观世界是在空间逐利行为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综合体。为了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是放任空间行为任其对空间结构的塑造,还是通过建构功效空间来约束空间行为?哪个更有利于人类生存空间所体现的安全、健康和发展福利的保持?人类文明走到现在,恐怕向后者的转向是必然选择。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思考,从分析人类的空间创利、逐利和寻租等空间行为切入,阐释空间趋利的基本特征与形式,及其体现的空间福利效应;剖析了生态文明转向趋势下功效空间组织和空间行为约束的必要性和机制;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行为模式、范式,进而导出功效空间建构与组织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44.
本文研究了全球石化产业的演进历程及特征,探讨了其影响因子及作用机制,归纳总结了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研究认为,全球石化产业经历了萌芽阶段、美国独霸阶段、西欧追赶阶段和生产全球扩散阶段4大发展阶段,技术、原材料、市场、跨国公司、政策等因子是影响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全球石化产业呈现出三种发展模式:以美欧等核心经济体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推动型”、以拉美和东亚地区为代表的“进口替代型”和以中东北非地区为代表的“出口导向型”  相似文献   
45.
本文从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健康发展角度出发,以分析预测中国与朝鲜半岛间潜在的运输需求为基础,阐述了构建中国与朝鲜半岛陆路交通联系对完善东北亚和黄海经济区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意义;构想了组织陆路交通联系的地域模式,并简要评价了不同模式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潜力。提出了以“轴-辐”模式组织中国与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联系是最合理的观点。  相似文献   
46.
新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特别是2020年伊始全球新冠疫情深度冲击全球,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文分析了“后危机时期”的全球化发展导向和策略转变,以及全球化脱钩、区域化与本土化、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摩擦与冲突等新全球化的显著表征,认为全球化发展已发生转折并进入新的周期与阶段。为充分应对新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挑战,中国需要客观总结新全球化的主要表征与整体趋势,准确把握新全球化对于全球经济地理和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与挑战,顺应全球第五次产业转移深度影响全球经济地理演变的总体趋势,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价值链和生产-贸易网络,在顶层战略谋划中兼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效率与公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这既是有效管控和妥善应对新全球化阶段性转折和结构性弱点的必然举措,更是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彰显中国全球性大国地位、勇于承担引领全球发展重担的负责任表现。  相似文献   
47.
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融合和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科融合与交叉是当今科学研究的趋势之一。本论文阐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杂性;概况了学科经济化、社会化和生态化发展历程和特点,总结了经济社会快速革新背景下学科的技术化新特征;分析了经济社会变革与技术进步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可持续问题聚焦趋势和技术导向发展趋势,介绍了在这两种趋势下学科与经济区位研究、社会公平研究、生态要素研究、信息技术研究相关学科的深入融合方式;预测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将可能出现关注个体的理论创新、基于空间数据分析的技术创新、融合新产业的应用模式创新以及重视生态要素的理念创新;尝试提出了新区位理论、空间定制、地理业态等创新思路及促进学科创新的实现途径。并以此文纪念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吴传钧先生的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48.
中国工业基地的甄别与演化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金凤君  陈琳琳  杨宇  洪辉 《地理学报》2018,73(6):1049-1064
中国工业化的快速进程在空间上表现为一系列工业基地的形成和演化。本文采用1985年、2001年和2010年数据,对中国工业基地进行识别、筛选和类型划分,并分析其空间格局演进过程与特征,探讨不同规模与不同类型工业基地成长的路径,总结其形成与演化的一般模式。研究发现: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基地在空间上整体经历了1978年改革开放前分散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逐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21世纪均衡多元化发展3个阶段。至2010年,中国共有251个工业基地,奠定了其工业化的空间总图。随着工业基地产业规模扩大,其产业结构先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再由多元化向优势产业组合调整;多数工业基地的主导产业沿着轻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轨迹不断演进,其发展与演化的关键因素由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向资本、信息等新因素过渡,但大、中、小型工业基地成长的路径和影响因素具有显著差异。小型工业基地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保持单行业主导的发展路径;中型工业基地产业组合逐步综合化;大型工业基地向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设备制造业组合发展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49.
戴特奇  金凤君  张华  周彬学 《地理学报》2010,65(10):1266-1274
随着中国逐步进入机动化社会,交通拥挤开始困扰中国城市。汽车改变了人们的空间感受尺度,推动了城市郊区化和城市空间重构。交通与城市系统的研究涉及空间分析,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还较少涉及。本文引入了阿朗索模型族的双交通模型来分析交通模式与城市密度之间的关系,对模型的假设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并提取了中国城市的关键参数来模拟分析中国机动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得到的结果较好地模拟了中国公交城市的规模和密度分布。最后,本文通过敏感性研究定量分析了收入、农业地租、交通价格和交通用地等因素对交通拥挤、城市规模和密度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关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0.
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   总被引:110,自引:18,他引:92  
金凤君  王姣娥 《地理学报》2004,59(2):293-302
作者设计了运输距离Di和通达性系数等度量交通网络通达性的指标,并以“最短路模型”为基础,分析了100年来中国铁路交通网络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国铁路网络结构的演化经历了起步、筑网、延伸、优化4个阶段,但空间扩展的速度相对缓慢。路网扩展和原有路网优化是通达性提高的主要方式;100年铁路建设导致“空间收敛”效果显著。通达性空间格局呈现同心圈层结构,由华北区向四周辐射;且通达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范围也由华北向华东区、中南区扩展,交通中心由天津向郑州逐渐转移。铁路的建设推动了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运输走廊的现代化将推动空间经济轴线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