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123篇
地质学   250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51.
好望角航道的气候背景和灾害性天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好望角航道区的气候背景和灾害性天气系统,指出好望角航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大风,造成大风的主要原因是由南大洋的西风带以及大西洋的副高、印度洋副高和非洲大陆上的天气系统共同影响造成的。冬季西风带位置偏北,可达30°S附近,西风带控制的范围也包括了非洲的南端大陆,以强西风为主,夏季西风带位置南移,影响航道区的系统有副高和西风带上绕极气旋的交替影响,除西向大风外,也常常会出现偏东和偏南大风。该区的海雾不多,以晴朗天气为主。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温的季节变化不大,冬季7~8月平均气温14~15℃,夏季1~2月平均气温20℃左右。  相似文献   
552.
553.
兴文地质公园小岩湾天坑地貌地质成因分析及其发展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文地质公园小岩湾天坑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塌陷天坑地貌。天坑可视为一个完整的耗散结构系统,从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的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天坑地质成因的各项因素,能计算出各因素对天坑成因的相对重要性。经分析,小岩湾天坑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岩层岩性、构造运动、气候、生物和水文地质条件。其中厚层石灰岩和构造裂隙是天坑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温度、气压、降水和生物作用对天坑系统进行物质输入,水的运动和新构造运动对天坑系统进行物质与能量输出,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出目前天坑系统以输出为主、天坑后期地貌为溶蚀盆地。  相似文献   
554.
西西非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以产出众多大型超大型的铝土矿、铁矿、金矿、金刚石矿等著称,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矿床集中分布在三个构造域内,形成于不同的成矿期:(1)太古宙马恩(Man)地盾和雷圭巴特(Reguibat)地盾、古元古界莱奥(Leo)地盾及凯涅巴(Kéniéba)和卡伊(Kayes)构造窗,主要成矿事件包括在2.5-2.3Ga形成了多个巨型铁矿床;几乎所有金矿、斑岩型铜矿、铅锌矿和沉积型锰矿都形成于2.2-2.1Ga;原生金刚石矿床形成于两个时间段,分别是2.2-2.0Ga左右和中生代。(2)泛非期和海西期活动带成矿域,主要成矿事件包括前寒武纪2.1Ga左右以及680Ma左右发生的铁氧化物铜金矿床(IOCG)成矿事件,以及新元古代沉积型铁矿和磷矿。(3)克拉通内盆地和海岸盆地带,包括新生代在中生代辉绿岩之上发生的铝土矿化作用,新近纪/第四纪形成的砂矿床、鲕状铁矿床和沉积型磷矿。西非地区的矿产分布规律与成矿时代、赋矿岩石、区域构造密切相关,不同矿种区域集中分布特征明显。根据已发现的铁矿、铝土矿、金矿、金刚石矿等主要经济矿产的分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等因素,在西非克拉通南部划分了3个重要成矿区:(1)马恩太古宙地盾铁、金刚石巨型成矿区;(2)莱奥古中元古界地盾(包括凯涅巴构造窗)金矿等巨型成矿区;(3)博韦(Bove)新元古-古生代盆地铝土矿巨型成矿区。这些巨型成矿区也是西非地区最重要的矿产地和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555.
在离散波数法(DWN)基础上,计算了武定M6.5地震断层破裂在周围介质中产生的位移时程(位移理论地震图)和动态位移场;进行弹性动力学转换后,求得应变时程和动态应变场;最后得到了武定M6.5地震所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量和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场,进而研究其与后续余震的关系. 结果表明,动态应力最大峰值和静态应力的正区均呈非对称性分布,两者的分布特征与余震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在动态应力峰值为正的确定区应力值超过了0.1 MPa触发阈值, 在静态应力值为正的确定区应力值超过了0.01 MPa触发阈值. 这说明动态应力和静态应力均有助于余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56.
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900年以来M≥6.9级地震资料,着重分析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震活动具有分区,分期特征,整个时段可划分为3个活跃期(幕)、第Ⅰ、Ⅱ活跃幕持续时间分别在39和32年左右,第Ⅲ活跃幕已持续了22年,目前尚未结束,还可能延续10-17年左右;在时空域内,地震活动出现了分区集中和地区间的交替迁移以及平静与活跃的交替现象。每个活跃幕内,地震活动以多周期轮回的迁移  相似文献   
557.
为了了解来自低纬度的气象因素对梅雨带季节内变化的影响,文中对1985年和1986年6~7月份的个例进行了细致诊断,并针对有关问题用历史资料做了统计和合成.发现(1)梅雨雨带的向北位移与10~15°N/140°E附近的热带对流云团向西移动有连带关系,当热带对流云团向西北移动时副热带高压也向西北扩张,顺次由东向西影响梅雨带北抬.(2)低纬度向西北方向移动的对流云团具有准8,18以及30 d周期.(3)中国江淮梅雨的入梅也与6月份第一次出现这种对流云团周期性(8,18以及30 d)西北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58.
闽江口半咸水芦苇潮汐沼泽湿地甲烷动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2008-2010 年3 年的测定数据研究了闽江口半咸水芦苇潮汐沼泽湿地的甲烷动态特征, 其中2008-2009 年连续2 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芦苇潮汐沼泽湿地在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3 个阶段排向大气的甲烷通量;此外, 还添加甲烷氧化抑制剂原位测定了芦苇沼泽湿地的甲烷产生与氧化, 采用自行设计的悬管装置原位测定了芦苇植株介导的甲烷传输排放速率。芦苇沼泽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高温季节同时也是甲烷排放的高峰期;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3 个阶段甲烷排放通量分别是0.69~40.95、0.26~9.57 和0.74~22.10 mg m-2 h-1, 平均值分别为7.53, 2.19 和4.93 mg m-2 h-1;涨落潮过程排向大气的甲烷通量明显低于涨潮前和落潮后;夏季测定日甲烷产生和氧化均高于冬季测定日;冬夏两个测定日芦苇植株髓腔内甲烷浓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夜高昼低及由底部向顶部迅速降低的特点;不同生长阶段的芦苇植株甲烷传输排放速率明显不同, 快速生长阶段的芦苇植株甲烷传输排放速率最高,年尺度上单株芦苇植株介导的甲烷传输排放速率平均值为33.67 μg culm-1h-1, 芦苇植株介导的甲烷传输排放量占芦苇沼泽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2.3%~28.5%, 植株距地面0~20 cm部位对整株传输排放甲烷的贡献率在不同季节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均值为43.4%。  相似文献   
559.
海洋油气勘探尤其是深水勘探面临着三高难题——高成本、高风险、高技术.如何对储层进行准确预测,是地球物理工作者及地球物理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火山机构喷发机理及其地球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合邻近工区在火山发育特征规律的认识成果,针对南中国海深水区目标区内典型火山发育,运用常规地震时间切片、剖面分析及沿层均方根振幅属性和沿层小时窗三维地震镂空显示等技术,分析了目标火山发育情况、火山岩喷溢情况、地震反射特征及岩相分布,并建立了该类型火山发育特征、岩相分布规律以及空间展布规律及变化特征的认识.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该地区准确识别火山发育及预测其分布规律提供了参考,尤其是在钻井少的情况下进行地质异体常识别和储层预测,有利于该地区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以及区域地质认识.  相似文献   
560.
通过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测录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古近系路乐河组的成岩作用特征、成岩相类型及其有利成岩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发育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演化主体进入中成岩阶段B期。综合考虑各种成岩现象及特征、孔隙类型及沉积微相特征,将研究区储层成岩相划分为强压实致密成岩相、碳酸盐胶结成岩相、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次生孔成岩相4类。优质储集层的分布与成岩相类型关系密切,压实致密成岩相和碳酸盐胶结成岩相的储层物性普遍较差,多为致密储层,集中分布于扇三角洲平原河道翼、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边部,而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中上部较厚砂体中的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成岩相和不稳定组分溶蚀-次生孔成岩相的原生孔隙或次生孔隙发育,储层物性较好,利于油气富集,为研究区储层的有利成岩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