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测绘学   172篇
大气科学   240篇
地球物理   212篇
地质学   484篇
海洋学   109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系统分析临潼地震台水温20多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变化特征,提取水温的正常动态与异常形态,及其与远、近场地震的关系,取得以下结果:水温较规则的夏高冬低的年周期动态特征,为正常动态;持续上升—转折下降及年周期消失属于异常动态;异常动态与青藏块体及其周缘M≥7.5远场大震以及该台所处的渭河盆地ML≥4地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结果对揭示1988年以来青藏高原块体的地球动力学条件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2.
重力聚点的概念是基于匀质椭球、水准椭球以及参数椭球各自表面重力随纬度的变化曲线在同一个纬度出现相聚的现象于2000年提出,并且当时给出了地球整体密度变化与重力聚点的关系,但是对于三种椭球表面重力曲线为什么在同一纬度相聚的原因、实际地球是否存在重力聚点以及重力聚点的地球动力学性质的阐述等方面都存在不完备性,使得重力聚点这一概念从提出至今仅停留在几何意义或数学性质上.本文将地球动力形状因子J2项作为变量,研究了地球表面重力随J2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该规律与“重力聚点定理”所述内容一致,从而将重力聚点与J2联系起来.由于J2的增加或减小,会导致地球表面重力在全球范围内以重力聚点(地心纬度φ=±35.264°)为分界线从北极向南极呈现出“负-正-负”或“正-负-正”的变化规律,全球地震的总体分布以及某些大地震的发生可能与此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993.
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着利用GIS数据制作CAD格式地形图的需求,传统的转换方法中属性信息的丢失现象比较严重,给后期的成图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利用AutoDesk Map进行格式转换,大大减少了属性信息的损失。在属性信息保存较完好的基础上,通过对该软件的二次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制图的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994.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遥感影像边缘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含有复杂地物、边缘密度大的遥感影像,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结构元素形态学的边缘检测方法。首先,根据遥感影像的特点,用形态学的开闭滤波器去除影像中的噪声点。然后基于多结构元素形态学进行边缘检测,最后,对边缘检测结果进行二值化及细化处理。并同Sobel及Canny算子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取边缘、保护细节。  相似文献   
995.
SVG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基于XML的用于描述矢量图形、图像的标准规范,该规范的制定对网上矢量地图数据的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SVG的矢量地图十分有利于地理空间数据的传播.文中首先分析了目前Web环境下矢量地图发布存在的问题,之后介绍了SVG的有关情况,最后基于Adobe的SVG Viewer 2.0设计并实现了一个SVG地图浏览器,着重研究了3个问题,即矢量地图数据在SVG文档中的组织与编码,地图浏览器界面的设计以及若干地图操作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996.
针对2012年7月21~22日发生在我国华北地区的暴雨过程,利用美国全球预报系统资料对湿热力平流参数、对流涡度矢量的垂直分量、热力波作用密度、热力位涡波作用密度、热力位势散度波作用密度和湿斜压涡度等动力因子进行计算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暴雨过程是由高、低空急流、高空槽、副热带高压、冷锋和辐合切变线等多个天气系统共同作用造成的。降水区具有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垂直热量输送明显,湿等熵面向下伸展和水平风垂直切变显著等动、热力学特征。湿热力平流参数等动力因子综合反映了上述动、热力垂直结构特征,因而与6小时观测降水的发展移动有一定相关性。全球预报系统48小时预报的动力因子高值区在走向和落区上与6小时观测降水区比较接近,代表动力因子对降水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利用全球预报系统的预报场资料对动力因子暴雨预报方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降水中心位置预报方面,动力因子降水预报比全球预报系统本身的降水预报更接近观测实况。ETS(Equitable Threat Score)评分计算表明,对于降水的早期预报,动力因子降水预报评分略高于全球预报系统本身的降水预报评分,说明动力因子暴雨预报方程有一定的降水预报能力,可以应用到实际天气业务预报中。  相似文献   
997.
998.
斜坡浅表层是各类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潜在破坏位置,坡面形态和坡体结构往往造成斜坡动力响应及破坏的复杂化。为探究不稳定斜坡浅表潜在滑动层动力响应特征与失稳过程,以芦山Ms6.1级地震触发的新华村滑坡为例,基于现场调查采用离散元方法建立了二维计算模型,分析了该斜坡潜在滑动层及坡面形态的动力响应特征并对其失稳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斜坡浅表潜在滑动层具有强烈动力放大效应;(2)微地貌对于潜在不稳定斜坡坡面的放大效应具有明显的影响,浅表潜在滑动层水平向及竖直向加速度在凸出部位的放大效应显著,凹陷部位相较于凸出部位放大效应较低;(3)研究揭示新华村滑坡在微地貌的作用下凸起地形呈现先于凹陷地形遭受破坏,其失稳过程分为震动放大局部震裂-凸出地形破坏-凹陷地形破坏-完全破坏整体下滑-重力堆积5个阶段。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防灾人员对地震诱发潜在不稳定斜坡失稳的认识,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99.
金科时节,我们驱车来到“造字圣人”仓颉的故里。映入眼帘的,远处是枝繁叶茂、枝头挂满硕果的园林——红红的苹果、金黄的鸭梨;近处是郁郁葱葱的庄稼地——金灿灿的谷子、绿油油的番薯……悠然间,一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又从防护林中传来,她在告诉我们,啊!已经到了南乐县西邵乡土地整理项目区了。  相似文献   
1000.
?????????????????????????е??????????????????????????????????????????????????????????????????о??п??????????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