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自然环境演变研究和中华文明演变研究的大量科学积累显示,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与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之间存在着多样而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出以下认识:(1)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结构”,其连续性得益于与巨大的生存空间相联系的多样的环境类型与环境演变的区域差异。(2) 尽管并非所有的暖期中华文明都繁盛,但中华文明繁盛的时期往往是各种时间尺度上的暖期。(3) 环境极端恶化事件对中华文明产生严重冲击,同时也促使文明发生重大变革,中华民族在对不利环境影响的适应过程中不断开拓创造、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促进社会的更大进步。进一步开展有关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应以重大环境演变事件的识别为基础,以环境变化引起的资源变化为切入点,通过文明发展对环境演变影响的适应研究来深化对文明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62.
清代中后期江苏四季降水变化与极端降水异常事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景云  赵会霞 《地理研究》2005,24(5):673-680
根据清代雨雪档案记载,重建了1736~1908年江苏6个府的逐季降水等级序列。分析发现:(1)1750s、1790s、1830s、1840s及1880s等5个年代江苏全省春、夏多雨,1770s、1780s、1810s及1870s等年代则春、夏少雨;秋季降水1750s、1840s、1850s及1860s等4个年代通省偏多,1770s、1810s及1890s等则偏少;冬季降水1830s、1840s及1890s等3个年代通省偏多;1820s、1850s及1870s等3个年代降水偏少。(2)1755年、1823年、1840年、1849年、1883年、1885年和1906年等7年江苏出现极端大涝;1768年、1778年、1785年、1814年、1856年、1873年、1876年和1891年等8年则极端亢旱。(3)江苏气候在1830年前后可能发生过一次转折。其中1830年以前降水变化相对和缓,多雨期和少雨期持续时间较长;而1830年以后,旱、涝时段频繁交替,且多发极端旱、涝事件。这一特点与El Nino事件在1830年以后相对多发相对应。  相似文献   
63.
Based on phenological records extracted from Chinese historical dairies, spring phenological ser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of China since 1834 is reconstructed. Together with temperature and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the indicating significance of spring phenological series to temperature changes i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From 1834 to 1893, spring phenodate in the YRD was fluctuated and gradually delayed, but, advanced greatly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From 1900 to 1990, although the decadal variations were found, no clear multi-decadal trend was detected. From 1990 to 2010, spring phenodate showed significantly advance again. Compared with the mean value for 1977-1996, the latest phenodate occurred in 1893 with 27 days delayed while the earliest phenodate occurred in 2007 with 17 days advanced. (2)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pring phenodates and temperatures from December to March and from January to March exceeded -0.75 and -0.80,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our phenodate series well presents the long-term changes of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especially from January to March) tem-peratures. These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basic data for the long-term integrated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over China in the future work.  相似文献   
64.
清代华北地区冬半年温度变化重建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清代地方志中的异常初、终霜记载,根据器测时期华北初、终霜的早、晚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重建了1646-1910 年华北地区时间分辨率为5 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序列,分析了期间的冷暖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清代华北地区气候以寒冷为主要特征,冬半年温度平均较现代(1951-1980 年)约低0.55℃,最冷5 年(1656-1660 年)较现代约低1.42℃;清代华北地区冬半年气候存在“冷-暖-冷”的世纪波动,两个寒冷时段起讫时间分别为1646-1700 年(平均较现代约低0.77℃)和1781-1910 年(平均较现代约低0.58℃),1701-1780 年虽然相对较暖,但冬半年温度仍较现代略低(平均较现代约低0.36℃);从更高时间分辨率看,清代冷暖时段内同样存在较小的波动,清后期寒冷时段出现了两个“冷谷”.  相似文献   
65.
能源保障风险综合指标体系研究是能源保障风险评价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其中,煤炭和石油作为我国能源供给与消费的主体,其保障风险源于资源、生产、运输、市场和消费五大方面。煤炭和石油保障风险的综合评价实质上,是在对各风险源产生风险可能性展开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和综合,进而形成煤炭和石油保障综合风险指数。本文借鉴有关风险研究的综合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形成由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等4个层次、共14个指标的保障风险识别与评估指标体系,并构建了煤炭和石油保障综合风险度,以及各风险源风险度的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模型计算得到的煤炭和石油保障综合风险度指数(ESCR I),在此基础上对煤炭和石油保障风险进行综合的等级划分,并将其风险可能性划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5个级别。这一研究结果可在煤炭和石油保障风险乃至在整个能源保障风险评估与管理中,为辨识、预测和应对风险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6.
自竺可桢先生 1 972年发表《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初步研究》一文以来的 30年中 ,我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从 6个方面对此予以概括 :(1 )印证了竺可桢先生确定的主要冷期 ,并对寒冷状况进行了定量估计 ;(2 )新识别出战国冷期和中唐冷期 ;(3)证明了中国存在中世纪暖期 ,并论证了该暖期是过去 2 0 0 0年中国最暖的时期 ;(4)修正了对汉代暖期和隋唐暖期温暖程度的认识 ;(5)发现了历史时期冷暖变化的千年周期 ;(6)定量估算了过去 2 0 0 0年温度变化的幅度和速率。  相似文献   
67.
68.
Using the dataset provided by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s Global Volcanism Program, we have extracted the large volcanic eruptions(volcanic explosivity index ≥ 4) from the period 1750–2010 and have then analyz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volcanic eruptions since 1750 according to their geographic latitudes, their elevations, and the years and months in which they occur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large volcanic eruptions were located around the margins of the Pacific Ocean and the islands of Sumatra and Java, especially in the equatorial regions(10°N–10°S). Large volcanic eruptions were concentrated at 1000–2000 m elevations and in the months of January and April. There were more eruptions in the summer half-year(from April to September) than in the winter half-year(from October to the next March). Large volcanic eruptions have interdecadal fluctuations, including cycles of 15–25 years and 35–50 years, which were detected by Morlet wavelet analysis, with the fluctuations being more frequent after 1870 than before. During the periods 1750–1760, 1776–1795, 1811–1830, 1871–1890, 1911–1920 and 1981–1995, there were relatively many large volcanic eruptions.  相似文献   
69.
历史文献中的气象记录与气候变化定量重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文献记载是研究古气候变化的主要代用证据之一,对于定量重建过去数千年的气候变化序列具有独特价值.本文分析了中国历史文献中气象记录的特点及主要内容,重点梳理了利用各类记录定量重建气候变化序列的基本方法,并列举了通过多源记载集成、多时段记录衔接重建过去2000年中国东中部地区温度与干湿变化序列的校准案例;旨在为客观提取气候变化信息、获取高信度的气候变化数据和进一步发展利用文献记载定量重建气候变化序列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主要认识是:1)历史文献中的气象记录主要有4类:天气、气象灾害、物候与区域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记载;定量重建气候序列的基本方法有:回归分析、物理模型、分等定级、频次统计、类比分析等,但各类记录的来源、格式、连续性、详略与定量化程度不一,导致利用各类记录定量重建气候变化序列的方法也各不相同.2)对根据多源记载或不同方法反演的代用记录进行集成,利用回归分析、方差匹配、记录影响趋势剔除等校准技术,加强多源数据的相互插补方法研究,可解决古代气象记录的漏、缺记问题,是重建连续气候变化序列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