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2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583篇
测绘学   230篇
大气科学   472篇
地球物理   433篇
地质学   917篇
海洋学   371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133篇
自然地理   21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GPS揭示的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闭锁及滑动亏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华北地区2009—2014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采用块体负位错模型反演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断层深部滑动速率、断层闭锁程度分布、断层滑动亏损速率分布及地震矩积累率,结合地表应变率分布,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深、浅部形变、应变特征以及华北地区的地壳形变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中南段的北端主要为右旋走滑特性,南端则表现为右旋走滑兼拉张性运动,断层滑动速率在0.9mm·a~(-1)至1.2mm·a~(-1),且沿断层走向由北至南逐次增大.断层闭锁程度分布沿走向分布不均一,断层闭锁深度由最北端的27km增加到中段的32km,至最南端变为5km,断层闭锁最深处与1668年郯城MS8.5震中位置相对应.断层滑动亏损速率沿走向由0.9mm·a~(-1)增加到1.2mm·a~(-1),沿倾向由地表至深部逐渐减小为0mm·a~(-1).地震矩积累率在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郯城附近较大,而地表对应区域为第二应不变分量的低值区.华北地区地壳变形以块体运动为主,块体内部应变及断层闭锁产生的负位错效应次之;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断层形变沿走向呈条带状分布,形变宽度单侧小于50km,形变量不超过1mm·a~(-1),且上盘形变略大于下盘.  相似文献   
992.
2008年3月—2013年12月新疆南天山西段小震群活动水平较高,系统整理该地区31次小震群,并对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小震群活动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同时检验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结果表明:(1)新疆南天山西段震群活动集中,强度以M_L2.0~3.9地震为主,震群中最大震级多数为M_L3.5左右,而震级值M_L≥4.0共7次,最大为M_L4.9,震群序列总频次多数小于20,持续时间大多为7天以内;震群序列中地震总频次和震群持续时间与震群中最大地震震级之间不成正比。(2)震群活动主要集中在阿图什附近,75%震群发生两个月后对应M5.0以上中强地震,对应范围为0~500km,未来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主要集中在喀什—乌恰交汇区,震群强度大小与未来中强地震的对应率高低值和对应的地震强度大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震群序列频次与震群的地震对应率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3)采用U-K和U-ρ组合方法判定震群类型的检验效果相对较好,正确率约占总数的32%。分析结果可以为判断震群活动是否具有前兆特征和震情跟踪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对山东省几个考古发掘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着重对其中的自然变形现象进行识别和分析。其中,在济南郊区的大辛庄商代遗址中甄别出非构造变形的现象;在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层中识别出砂脉充填裂隙;在滨州秦皇台商周文化层中发现槽壁上砂脉和槽底密集分布的砂管;在临淄齐国故城城墙分别鉴别出构造和非构造成因裂隙;在日照尧王城见龙山-战汉时期文化层中平行分布的砂脉裂隙组;在滕州薛国故城城墙识别出典型共轭剪切裂隙。上述自然变形现象集中显现于春秋-战汉期及以前的文化层中,且多表现为砂脉等地震液化痕迹,显示相当时期所在地区可能处于地震相对活跃期,上述推断部分得到微观分析资料证实。  相似文献   
994.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土壤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由北向南分别于泗县、明光、肥东、桐城布设了4个测区,每个测区各布设了4条跨断层土壤气测量剖面,测量土壤气Rn、Hg和CO_2的浓度。根据16条跨断层土壤气剖面的测量结果,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3种土壤气体的释放特征及其与断层空间位置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气体在断裂带附近较为富集,对断层位置有一定指示作用;气体的富集程度与断裂的活动性、该区段断层岩性及地质环境有一定关系。该结果对于认识测量区域气体的积累特征及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95.
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构造和地震序列特征,并与2008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于田MS7.3地震有MS5.4直接前震,序列强余震频次低、余震衰减较快,目前最大余震震级为MS5.7;通过分析历史地震序列类型、计算于田单台序列的h值、6值、主震释放的能量与序列能量的比值等参数,初步判断于田MS7.3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相似文献   
996.
在"十一·五"背景场探测项目"前兆数据处理软件系统"总体设计的框架下,以满足背景场项目完成后国家地下流体台网中心所有常规和应急产出产品的数据处理、加工制作需求为目标,对地下流体数据处理与产品加工软件系统的功能、处理模型与数据库结构进行了设计,并对主要的处理模型进行了测试。软件系统设计已经通过地下流体学科专家组的评审,被背景场项目实施组采纳。  相似文献   
997.
在京福高铁泾县隧道施工期间,泾县地震台形变观测山洞5 km范围内有6处环境变化点,主要有隧道开挖和岩石堆积两种方式。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各环境变化点的土石方量计算,分析了京福高铁隧道施工对泾县地震台DSQ倾斜仪观测数据的影响。结果显示:施工将会对泾县地震台DSQ倾斜仪观测的西端和南端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在搜集和整理中国地震局四川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3年7月震相观测报告的基础上,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测定法,重点分析研究了芦山地震前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所收集到的单台震相数据和计算结果的精度进行系统的筛选和限定,同时对出现异常的地震台,进行不同台站方位和距台站不同空间范围的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的分区细化对比研究.根据其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探讨预测孕震体空间尺度的可能性.结果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附近地区的小金、蒙顶山、油罐顶、花马寺和五马坪等5个台站的波速比在芦山地震前均存在较明显的降低过程;小金、蒙顶山、油灌顶和花马寺等4个台站的波速比异常降低过程大约持续了3年半,震前除小金台未见明显回返过程外,其它3个台站均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回返特征;峨眉山台和五马坪台的波速比时间演化特征差异性较大,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从芦山地震前波速比时间变化特征的动态跟踪中还发现,强震前波速比异常区的范围具有向未来震中及其附近地区收缩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9.
角反射器精确定位是角反射器微形变获取的前提,文中从研究角反射器影像特征入手,详细介绍了角反射器强度、相关性和光谱离散指数(MSR-Mean to Standard deviation Ratio)影像特征:1)角反射器强度影像特征明显,其影像扩散在多个像素上,Envisat数据中角反射器表现为亮点,而TerraSAR数据中角反射器呈明显的十字型;2)角反射器MSR影像特征不明显;3)不同带宽多视处理后统计得到的角反射器相关性聚焦在一个像素内,而且相关值明显高于周边像素。将角反射器强度、相关性和MSR作为衡量光谱稳定性的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参数定位出的角反射器像素位置及其对应的相位信息,结果表明:角反射器强度易受背景干扰,此参数定位角反射器容易产生偏差;角反射器MSR值与背景差别小,不能单独用于角反射器定位;角反射器相关性聚焦性好,相关性参数能准确定位角反射器的像素位置,对应的相位值比其他参数定位得到的相位值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00.
“区域-时间-长度算法”是一种检测地震活动水平相对变化的计算方法,利用该算法对福建及邻近海域近年来4次MD5.0以上地震进行回顾性检验。结果认为,每个震例的研究起始时间要根据每个地震的犞RTL背景活动水平来定,震前4个震例的均方差都超过3.5σ,3个震例的犞RTL极大值超过150,一个只有21.6。说明该地区MD 5.0以上地震前,犞RTL活动水平相对于背景活动水平有明显变化,犞RTL可作为该地区地震预报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