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144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82.
碳酸盐岩热储层具有地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单井涌水量大等特点,是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热储层之一。在地热长期开采、尾水回灌过程中,既要保持抽灌井之间的水力联系,又要避免热突破的发生,对抽灌井热储层温度长期监测和热源分析计算,是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文章介绍了抽灌井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监测了碳酸盐岩热储抽水回灌对地温的影响,根据监测数据分析、计算了热储温度恢复的热源及热量。研究结果表明:受抽灌井间距较小和碳酸盐岩热储优势通道的影响,供暖后第6天,抽水井热储温度明显下降,平均降幅1.6℃,抽灌井产生了热突破;因长期大量低温尾水回灌,第二个供暖季之前回灌井热储温度未能恢复到初始温度,抽水井温度基本恢复;经分析计算,储层热量恢复的主要来源为地热水对流聚热,其次为高温储层、地热水传导聚热。基于该研究结果,在大规模回灌条件下,回灌井温度降低,抽灌井发生热突破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深入开展抽灌井合理井距研究、防止短时间内发生热突破,对促进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3.
茶陵,自先秦置县后,历有荼陵、声乡、茶陵、茶乡之称谓。前三者,是今茶陵县区划地名。后者,是对今茶陵县的一种雅称,并非县名。一、荼陵与声乡荼陵,为茶陵古名。上古属荆州地域。是否得名,实不可考。《尚书》列"九州",始有荆州之名。但其时荆州,是以自然地理实体为界限的区域地名,并非区划地名。称  相似文献   
84.
一次人工触发闪电事件的定位误差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绿文  黄智慧  禹继  李斌  黄国开 《广东气象》2010,32(1):15-17,21
利用一次包含8次回击过程的人工触发闪电事件的近距离光电观测数据,分析了广东省气象闪电定位系统对其回击过程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回击过程探测效率约为75%(6/8),回击平均定位误差约为3768m。为了分析定位误差来源,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逐次引入各探测子站原始记录重新进行定位计算,发现剔除误差较大的探测子站后,平均定位误差为2192m,比原来降低42%。  相似文献   
85.
岩石破裂系分形及分维数测定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花岗岩在固体围压三轴压缩下破裂,然后沿主破裂面摩擦滑动(粘滑或稳滑),实际后我们将样品从围压介质铅中剥出来,做成显微薄片。在20倍显微投影仪下观测其主破裂及裂纹系分布,用尺度法统计并计算裂纹系分维。结果表明,8个样品的无标度区(R)都相同,但是随尺度变化,分维值表现出分段线性的特征。当0.05〈R〈0.15mm时,裂纹系分维在1.12-1.41之间,主破裂分维在1.08-1.15之间;当0.15〈  相似文献   
86.
关于台风编号问题,以往世界各国主要存在两种编号法.一种是一些使用拉丁语的西方国家所采用的安名编号法,即事先通过讨论出一套类似女性名字(例如艾金丝、贝丝、……)的台风目录单,共有4组,每组20到30个名字不等,这4组的台风名称循环使用,每年第1号台风紧接在上年最末号台风名称后面连续命名,至第4组名称用完后,再回到第1组继续使用下去.另一种是限于东亚地区各国使用的所谓国际统一编号,主要是对出现在180°E以西、赤道以北地区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采用4位数码(前2位数码表示年份,后2位数码表示当年台风顺序号)并外加括号的编号方法.我国的台风编号也都一直是按照这一国际统一编号方法进行编号的.  相似文献   
87.
构造沉降作为盆地成因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盆地成因的解析。本次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内5口典型探井的多期不整合所代表的的剥蚀厚度进行恢复,结合去压实矫正模型以及平均密度、平均古水深等参数的确定,较为精确地刻画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构造单元自早寒武世至今的构造沉降特征,同时结合裂谷盆地瞬时拉张模型、裂后热坳陷模型以及前陆盆地挠曲模型对构造沉降曲线进行了模拟,对盆地成因进行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寒武世—中生代末期主要由早古生代沉降旋回、二叠—三叠纪沉降旋回与侏罗—白垩纪沉降旋回组成。其中岩石圈热冷却作用引起的沉降贯穿全地质时期。早古生代沉降旋回中,中寒武世的加速沉降主要体现在盆地南部,沉降机制为岩石圈伸展减薄,中奥陶世马家期为全盆地尺度的加速沉降,沉降机制仍为岩石圈伸展减薄。二叠—三叠纪沉降旋回中,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为该旋回的加速沉降期,该期加速沉降具有多幕裂陷的特征。侏罗—白垩纪沉降旋回中,中侏罗世盆地南部处于缓慢沉降期,沉降机制为岩石圈热冷却作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除伊盟隆起,盆地整体处于加速沉降期,沉降机制为前陆盆地引起的挠曲沉降。  相似文献   
88.
原型盆地恢复有助于盆地构造—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和揭示盆山耦合,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最新的钻井、测井及露头资料,以沉积相为研究实体,运用盆—山结合的思路,由点—线—面进行分析,重建了鄂尔多斯盆地晚石炭世本溪组沉积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研究了原型盆地特征及性质。本溪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具有东西分异的特征:淳化—庆阳—吴起地区及北部伊盟地区为暴露剥蚀区,东部为克拉通内坳陷盆地,西部为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乌达—呼鲁斯台及鄂尔多斯—神木地区发育三角洲相,并向南逐渐推进;鄂西石嘴山、环县及鄂东府谷、延安地区以环带状潮坪—泻湖相为主,受间歇性海侵影响;吴忠、柳林—吉县地区发育低能的泻湖相;中卫—中宁、韩城及以东地区发育不同深度的陆棚及开阔台地。该时期盆地构造环境表现为南北向双向俯冲、贺兰拗拉槽再活化,格局经历了南隆北倾向北隆南倾的转变。受此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开始由东西分异逐渐向南北分异转变,受东西两侧海侵影响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展布,但在盆地北部发育潮控三角洲,表现出近缘特征。晚石炭世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特征与其对周缘大地构造运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89.
唐奇开 《气象》1993,19(11):56-57
前言 华南前汛期的明显降水等重要天气过程,多与500hPa西来槽有关。由于过去对西来槽的强弱只是定性的判断,而无定量标准,因而常导致预报失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普查前汛期那坡地区>20mm的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入手,试图寻找西来槽强弱的定量  相似文献   
90.
谢成开 《气象》1993,19(1):22-24,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