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8篇
  免费   469篇
  国内免费   729篇
测绘学   241篇
大气科学   457篇
地球物理   386篇
地质学   1354篇
海洋学   495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181篇
自然地理   26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21.
珠江流域降水集中度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珠江流域内43个常规气象站点1960~2012年的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流域内各站点长期降水集中度(LCI)和逐年降水集中度(ACI);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Sen’s坡度检验法检测ACI时间上的变化趋势;同时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对LCI的区域特征和ACI的变化趋势进行空间插值以分析降水集中度的时空分布规律;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对降水集中度的影响因子进行重要度分析。结果表明:(1)珠江流域逐年降水集中度ACI的年际变化不明显,东南部呈上升趋势,西北部呈下降趋势;(2)珠江流域西北部长期降水集中度LCI值偏小,即降水分布较平均;东南部长期降水集中度LCI值偏大,即降水较集中,表明该地区降水极值情况发生的几率相对较高,该空间分布趋势可能是受距离海洋的远近及海拔的影响;(3)众多气候影响因子中,东亚夏季季风(EASMI)对珠江流域的降水集中度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22.
近15年来,北京飞云瀑景点附近发生过2次大规模崩塌,崩塌堆积岩块体积累计达450 m3,崩塌岩块已滚落覆盖至景区小路。经勘查,确定了1处危岩体及1处危岩带,该危岩体及危岩带对本景点的正常观赏及过往游人构成极大威胁。本文对该景点的崩塌地质灾害地质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地质灾害成因、自然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危岩体(带)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及评价;对可能采用的治理方法进行了比选分析。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景观资源,最终选择了以避让为主的治理措施,并对选定的治理方案及计算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3.
玉林花岗岩体位于东天山中段觉罗塔格构造带,对玉林花岗岩体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327.1±6.6)Ma,为早石炭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结果表明,玉林花岗岩体SiO_2含量为66.34%~67.52%,Al_2O_3含量为15.21%~15.7%,全碱含量为5.39%~7.57%,A/CNK为0.877~0.988,小于1.1,属准铝质-低钾钙碱性系列的花岗闪长岩类。岩石具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分异,富集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h,Ti等高场强元素,为火山弧花岗岩,显示与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认为玉林花岗岩体可能来源于俯冲洋壳的熔融,并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幔楔物质的影响,形成于洋壳俯冲下的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124.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协和尔斯德一带出露一套中生代地层,岩石组合主要为酸性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夹碎屑沉积岩及酸性火山熔岩。1∶50000区调依据在该套地层上部层位发现的木化石组合确定其时代为中—晚侏罗世,结合岩石组合,将该套地层划分为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为了准确厘定该套地层时代,为木化石延限研究及区域生物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依据,本次研究在低于产木化石层位的酸性火山碎屑岩中采取了锆石测年样品(LA-ICP-MS),获得锆石U-Pb年龄(165±1)Ma,时代为中侏罗世。同时采取了侵入该套地层的斑状细晶闪长岩测年样品,获得锆石年龄(131±1)Ma,限定了地层形成的上限年龄。根据岩性组合的区域对比、测年结果、木化石组合时限、地层产状特征,认为该套地层应划为中侏罗统新民组,是突泉火山-沉积盆地充填物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5.
王志宏  杨文强  周岱  牛志军  何垚砚  宋芳 《地球科学》2018,43(11):4193-4203
云开地块东缘粤西圭岗镇附近寒武系之上不整合覆盖一套灰白色石英砾岩-含砾砂岩,由于缺乏化石和年龄依据,这套岩石的时代长期存有争议.利用LA-ICP-MS U-Pb测年手段,对该套含砾碎屑沉积岩及其上下层位进行了U-Pb测年,4件样品共获得300组有效数据,年龄变化于2 900~400 Ma,不整合面之下样品主要集中于1 100~700 Ma,不整合面之上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集中于450~400 Ma.新的测年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表明,云开地块东缘不整合面下伏及上覆地层的时代分别为寒武纪和泥盆纪.研究区寒武纪时期物源特征与印度、东南极洲和澳大利亚西部相似,指示该时期研究区同冈瓦纳东北缘相连,物源来自东冈瓦纳北缘南极洲、印度地块和澳大利亚之间的造山带,而泥盆纪物源主要来自邻近的云开地块.寒武系和泥盆系之间的不整合面是早古生代郁南运动与广西运动叠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6.
为深入了解bGDGTs化合物对温度的响应是否受季节性变化和pH差异的影响,我们对中国多个偏碱性土壤bGDGTs化合物进行为期一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年内,bGDGTs的组成对温度的响应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并不能反映短期(季节)的温度变化.寒冷的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b GDGTs指标可能反映了春季/夏季过渡阶段的温度;而其他区域bGDGTs的分布和指标均未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土壤pH是造成不同校正公式斜率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不同pH条件下,MBT指标对温度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中性-偏碱性土壤中,MBT指标与年均大气温度MAAT(5~25?C)的关系为:MAAT=20.78×MBT+5.92(R2=0.88, p 0.001).该校正公式在中性-偏碱性土壤环境中比之前的MBT-MAAT校正公式更精确,为反演中国区域古温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7.
中国阿尔泰山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其内发育较为频繁的古生代侵入岩浆活动,为研究中亚造山带地壳增生的理想窗口。本文通过对北阿尔泰地区西段契巴罗依北基性岩体的岩相学、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研究,探讨该岩体就位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为研究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资料。契巴罗依北基性岩体包括细粒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角闪苏长岩、细粒苏长岩等不同岩相,本次获得角闪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70.6±4.3Ma,首次确认在北阿尔泰造山带发育中奥陶世基性侵入岩。根据区域岩浆岩年代学及地质特征,结合契巴罗依北基性岩体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认为该期基性岩浆可能形成于大陆板块边缘的弧后伸展环境,源于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向北俯冲,深部地幔发生板片断离导致软流圈地幔与上覆交代地幔相互作用后沿弧后伸展环境下的薄弱地带上侵就位  相似文献   
128.
以Landsat等中高分辨率多源遥感影像为基础,对色东普流域近40 a来冰川的分布和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梳理分析了2014年以来色东普流域内发生的8次碎屑流堵塞雅鲁藏布江事件,并结合雷达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探讨该流域内频繁发生碎屑流事件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色东普流域内"陡-缓-较陡"的阶梯状地形为碎屑流频繁发生提供了地形基础,沟口河道的半堵塞状态、冰川后缘的大量裂隙、林芝地震和充沛的降雨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色东普流域内碎屑流事件频发。依据研究结果预计未来较长时间内色东普流域仍会发生多次冰崩碎屑流事件,建议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区域内建立长期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为色东普沟冰崩碎屑流灾害的应急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29.
广东省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南侧,为多因复成矿床,包括喷流沉积型Cu-Pb-Zn矿床和叠加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系统的野外考察发现,喷流沉积型Cu-Pb-Zn矿床主要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和角砾状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棋梓桥组,具有典型喷流沉积型矿床特征;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主要以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体围绕大宝山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产出或叠加在喷流沉积形成的层状-似层状矿体之上。对矿区内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中辉钼矿和喷流沉积型Cu-Pb-Zn矿床中炭质泥岩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63.6?1.0 Ma(MSWD=0.58),代表了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年龄;炭质泥岩Re-Os等时线年龄为387.6?9.9 Ma(MSWD=56),代表同沉积矿床即喷流沉积矿床形成年龄。这反映大宝山多金属矿床至少存在两期重要的成矿事件: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相关,层状-似层状Cu-Pb-Zn矿床形成与海西期海底热液喷流沉积相关。  相似文献   
130.
目前,雾霾天气频发,为了提高PM_(2.5)浓度的预测精度,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GA-WNN)。该方法综合了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小波神经网络(WNN)强大的非线性拟合的优点,弥补了传统神经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值和收敛速度慢的缺点。以河北省邢台市实时监测的PM_(2.5)浓度数据为样本进行建模预测,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1%。将其小波神经网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预测精度,为短时的PM_(2.5)含量预测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