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   总被引:80,自引:4,他引:80  
长期以来 ,种种因素导致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确切范围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根据青藏高原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多年野外实践 ,从地理学角度 ,充分讨论了确定青藏高原范围和界线的原则与涉及的问题 ,结合信息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定量分析。得出 :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部分西起帕米尔高原 ,东至横断山脉 ,横跨 31个经度 ,东西长约 2 94 5km ;南自喜马拉雅山脉南缘 ,北迄昆仑山 -祁连山北侧 ,纵贯约 13个纬度 ,南北宽达 15 32km ;范围为 2 6°0 0′12″N~ 39°4 6′5 0″N ,73°18′5 2″E~ 10 4°4 6′5 9″E ,面积为 2 5 72 4× 10 3km2 ,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 2 6 8%。  相似文献   
102.
青藏高原统计数据分析--以人口为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自然地理单元与行政单元交叉情况下,如何根据行政单元统计数据获得该自然地理单元的精确数据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之一。以青藏高原为自然地理单元和人口数据为例,选用并设计了数据统计的运算方法(实际数值模型、边缘等密度法推算模型、最小值模型、最大值模型和估测值模型等5个线性统计模型)及试验应用。主要研究结论为:(1)在青藏高原中国境内分布于6个省区的221个县(市),其中155个县(市)位于高原内部,其余66个县市位于高原边缘地区,文中给出了边缘县在高原内外的面积比;(2) 边缘等密度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 而估测值模型与边缘等密度法计算结果相差最小;截止2001年,青藏高原人口约1204万人; (3)结合居民点的实际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或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测算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干旱区温度带界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雪芹  孙杨  郑度  毛炜峄 《地理学报》2011,66(9):1166-1178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热量资源的改变与温度带界线的动态变化将会影响到干旱区天然植被的生长与分布,而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将对干旱区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种植制度的调整产生深刻影响。本文采用1961-2007 年均一化气温数据与MPI_ECHAM5 模式输出的21 世纪上半叶A1B情景下的区域降尺度格点数据,选取保证率为80%的日均温≥ 10 ℃持续日数等值线和日均温≥ 10 ℃等积温线为干旱区温度带北界指标,探讨了过去近50 年及21 世纪上半叶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区温度带界线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1) 1961-2007 年,干旱区夏、冬半年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冬半年较夏半年增温幅度要大;各年代日均温≥ 10 ℃积温与≥ 10 ℃持续日数的等值线动态变化一致,均表现为显著向北或向高海拔推移;(2) 通过对温度带北界指标变化的判断,1961-2007 年干旱区暖温带和中温带北界普遍北移,北移幅度最大者为阿拉善地区,超过1 个纬度;21 世纪上半叶,暖温带和中温带北界将继续北移,且暖温带移动趋势更为显著;无论是过去近50 年,还是21 世纪上半叶,干旱区暖温带和中温带北界均有向高海拔区域移动趋势;(3) 与温度带北界的变动相对应,干旱区生长期起始日期和终霜日等气候指标显著提早,天然植被与作物种植北界向北向西推移,并呈现向高海拔区域扩展的态势。因此,综合考虑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确定气候条件与农业生产种植之间的反馈关系,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4.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回顾和评述了50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认为今后在方法论上,需进一步强调以自下而上方法为主,以自上而下方法为辅,把所研究的部分置于整个系统之中;从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看,系统分析和综合集成的方法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在研究方向方面,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正向着综合区划的方向发展。现代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将会朝微观深化和宏观综合两个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综合研究和实现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综合研究。区域自然地理研究仍是综合格局和过程,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操作平台。应不断加强与人文地理学的密切结合,实现更高层次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05.
关于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若干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过去半个多世纪,我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单纯对自然或某一部门进行的区域刻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亟待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工作。编制中国综合区划方案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包括:服务对象与研究目标;综合区划理论体系;地域系统主要要素的变化过程、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中国地域系统重要界线的确定;典型区域的辨识及其特征分析;世界地理格局与中国综合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数据的采集、处理、量纲化;综合区划的集成方法;中国地域系统未来发展情景分析;综合区划方案的动态演示系统。  相似文献   
106.
TheintenseupliftoftheQinghaiXizang(Tibet)Plateauinthelastseveralmillionyearshasgivenrisetodrasticchangesofnaturalenvironmentanddistinctdifferentiationoftheplateauproperandtheneighborregions.Recentprogressinstudiesonpalaeogeographicalevolution,diff…  相似文献   
107.
潜在自然植被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植被-环境关系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的关键,由于受人类几千年活动的影响,全球原始自然植被所剩极少,植被的破坏掩盖了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重演反映环境决定特点的潜在自然植被,是植被-环境关系研究的起点。本文对潜在自然植被的概念、研究的时空尺度进行了论述,指出潜在自然植被研究2个发展阶段的特点:(1)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定性研究;(2)以潜在自然植被预测模型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我国潜在自然植被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针对我国自然植被分布的特点,构建适用于我国特定区域的潜在自然植被预测模型,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潜在自然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模拟与制图;单纯将气候作为潜在自然植被预测模型自变量的方法正逐渐为综合的环境变量方法所取代,并强调了潜在自然植被研究必须考虑与大气环流模式的耦合。  相似文献   
108.
Based on the GIMMS AVHRR NDVI data(8 km spatial resolution) for 1982–2000, the SPOT VEGETATION NDVI data(1 km spatial resolution) for 1998–2009, and observational plant biomass data, the CASA model was used to model changes in alpine grassla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 on the Tibetan Plateau(TP). This study will help to evaluate the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alpine grassland ecosystem, and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lateau pasture an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shelter on the TP.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NPP change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separately on the basis of physico-geographical factors(natural zone, altitude, latitude and longitude), river basin, and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area. Data processing was carried out using an ENVI 4.8 platform, while an ArcGIS 9.3 and ANUSPLIN platform was used to conduct the spatial analysis and mapping. The primary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NPP of alpine grassland on the TP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the southeast to the northwest, which corresponds to gradients in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From 1982 to 2009, the average annual total NPP in the TP alpine grassland was 177.2×1012gC yr-1(yr represents year), while the average annual NPP was 120.8 gC m-2yr-1.(2) The annual NPP in alpine grassland on the TP fluctuates from year to year but shows an overall positive trend ranging from 114.7 gC m-2yr-1in 1982 to 129.9 gC m-2yr-1in 2009, with an overall increase of 13.3%; 32.56% of the total alpine grassland on the TP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PP, while only 5.55%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ver this 28-year period.(3)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re an important control on annual NPP in alpine grassland: a) NPP increased in most of the natural zones on the TP, only showing a slight decrease in the Ngari montane desert-steppe and desert zone. The positive trend in NPP in the high-cold shrub-meadow zone, high-cold meadow steppe zone and high-cold steppe zone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the high-cold desert zone; b)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the percentage area with a positive trend in annual NPP follows a trend of"increasing-stable-decreasing", while the percentage area with a negative trend in annual NPP follows a trend of "decreasing-stable-increasing",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c) the variation in annual NPP with latitude and longitude co-varies with 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d) the variation in annual NPP within the major river basins has a generally positive trend, of which the growth in NPP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most significant. Results show that, based on changes in NPP trends,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phonological phenomenon with time, NPP has been declining in certain places successively, while the overall health of the alpine grassland on the TP is improving.  相似文献   
109.
目前常用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没有反映植被演替过程, 不能与生态调查数据有效整合来分析区域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 文中以大渡河上游地区为例, 在4年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依据植被演替过程对土地覆被进行详细分类, 建立了新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 并采用多时相数据源, 分别生成3期(1967, 1986, 2000年)土地覆被数据库,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环境效应研究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平台. 结果表明: (1) 土地覆被变化反映了云冷杉林采伐、自然演替和人工更新, 高山栎林和圆柏林在砍伐和放牧干扰下的大面积退化, 草甸退化、干旱河谷草地扩张、耕地撂荒和转变为果园等人为驱动的生态过程. 1967~2000年, 大渡河上游森林面积减少9.43%, 以草甸和草地、原始林和高寒灌丛为主的景观演变为草甸和草地、次生天然林、高寒灌丛、残次原始林、人工林和次生灌丛组成的景观, 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 (2) 大渡河上游的森林采伐迹地逐步恢复. 31年的森林采伐对象以云冷杉林为主, 其迹地仅6.86%自然演替为灌丛、草甸和草地或被开发为耕地, 其余均更新为人工林或自然演替为次生天然林, 采伐区的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3) 在薪材砍伐、木炭烧制和牲畜过度放牧的驱动下, 自然恢复能力弱的高山栎林、圆柏林、亚高山草甸大面积退化,干旱河谷草地扩张, 严重削弱了区域生态屏障功能, 急需解决人为干扰问题并寻找有效的退化植被恢复途径与方法. 由于现有的天然林保护和生态重建措施忽视农牧民基本的生计问题, 要逆转干旱河谷与高山林线的植被覆盖与生态退化趋势, 关键在于帮助农牧民改变生计方式, 减轻或消除干扰压力.  相似文献   
110.
生态学是当前最流行的学科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全球的瞩目。生态学(ecology)一词的原义指有机体与其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尽管这一术语在文献中应用较晚,但关于它最早出现年代的记述却比较混乱。英美文献或专著中大多指出是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E.Haeckel)创建这一术语,但年代记述颇有出入,有1886、1869和1866年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