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广泛分布于北部湾沿岸地区的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具有强烈的触变性,产生的工程问题比较突出。为了研究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对其触变性的影响,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试验研究,通过改变含水率、孔隙比及灵敏度得到重塑土在不同静置龄期的触变强度比率,建立3种物理力学特性分别作为变量下重塑土的触变强度比率与静置龄期的关系,分析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含水率、孔隙比及灵敏度对其触变性强弱的影响。结果表明:(1)湛江组结构性黏土扰动后,随着静置龄期的增加,含水率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强度影响较大,且含水率越大,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强度增长的幅度越大;触变强度比率增长的速率表现为前期增长快,后期增长慢。(2)湛江组结构性黏土扰动后,在前期,孔隙比的变化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强度影响不显著,在后期,随着孔隙比增大,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强度增长的速率与幅度显著减小。(3)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强度恢复情况与灵敏度有关,湛江组结构性黏土扰动后,随着静置龄期的增加,不同灵敏度重塑土黏聚力、内摩擦角、触变强度比率均增大,扰动后,在静置前期,其黏聚力、内摩擦角、触变强度比率均增长快,扰动后,其黏聚力、内摩擦角、触变强度比率增长慢。  相似文献   
62.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我国北部沿海一个非常重要的养殖种类。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是一类广泛存在、高度保守,在细胞能量和信息传递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酶。作者利用BAC-FISH技术将两个包含栉孔扇贝NDPK基因的BAC克隆定位到染色体同一位置上,该结果验证了物理图谱相关contig组装的可靠性,同时NDPK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将对深入研究该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应用于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结果将对栉孔扇贝染色体的深入研究以及染色体鉴别、图谱整合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3.
Chines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aquaculture species in China. However, cytogenetic and genomic data is limited in the organism partly because the chromosomes are difficult to isolate and analyze. In this study, 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 (FISH)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chromosomes of F. chinensis. The 5S ribosomal RNA gene (rDNA) of F. chinensis was isolated, cloned and then used as a hybridization prob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5S rDNA was located on one pair of homologous chromosomes in F. chinensis. In addition, triploid shrimp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chromosome identification using FISH and to validate the method. It was confirmed that 5S rDNA can be used as a chromosome-specific probe for chromosome identification in F. chinensis.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FISH in F. chinensis shows that chromosome-specific probes can be developed and this finding will facilitat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chromosomes of penaeid shrimps.  相似文献   
64.
巢荷琴  郇永生 《江苏测绘》1999,22(4):34-35,38
本文介绍了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JX-4A在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中作用,使用JX-4A 制大比例尺地形、地籍图的步骤及施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65.
利用浙江苍南近岸海域一年实测波浪资料,统计分析了波参数特征,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分析了波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波浪平均持续时间和波高的关系,对波浪能进行估算,并分析了台风“利奇马”期间典型台风浪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海域以谱峰周期5~9 s的轻浪为主,年平均有效波高为1.25 m,年最大波高为10.80 m,常浪向为E,强浪向为ENE。特征波高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符合典型的瑞利分布。有效波高2.7 m以下的非台风、非寒潮期和4.1 m以上的台风期,波浪平均持续时间随波高的增大呈指数衰减,且有效波高在4.1 m以上的台风期的波浪衰减速率高于有效波高在2.7 m以下的非台风、非寒潮期。台风“利奇马”影响期间,最大波高、谱峰周期、谱峰密度呈现基本同步的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最大谱峰密度为55.10 m2/Hz;台风影响前、后的波浪谱型均呈双峰谱,台风影响最显著期间的波浪谱型呈单峰谱。  相似文献   
66.
以文昌油田不同开发时期密闭取心井的岩心为例,依据物性、薄片分析、压汞测试等分析化验方法,研究了其珠江组天然水驱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储层微观变化特征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孔隙度在水淹过程中变化不大,而渗透率在水淹前期以减小为主,水淹中后期以增大为主;水淹后储层泥质含量增加,喉道平均值和微喉道体积都是先减小后增大,退汞效率在前期水淹平均降低30%,水淹中后期约降低8%。储层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机理是:储层内颗粒和填隙物在水侵作用下发生溶蚀、破碎和迁移,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增强,到水淹中后期阶段黏土矿物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部分地层微粒被生产带走,储层内可流动喉道的体积分数增多,导致渗透率变大。因此认为泥质含量、细孔喉堵塞环境及可流通喉道体积的发育程度是影响水淹后储层参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7.
涠洲A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目前油田综合含水率已达70%,开展水淹过程储层动态变化研究,对于油田后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一系列储层微观实验,对比同种岩石相水淹前后储层参数特征,结合地质背景开展机理分析,得到以下两点认识:(1)水淹导致储层物性明显变差,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变强,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含量增多,泥质含量降低,黏土矿物含量及类型发生改变;(2)水淹过程中储层物性变化的主控因素为硫酸钡晶体的生成和析出,其次为黏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分散、迁移。注入水与地层水不匹配,导致硫酸钡晶体结晶析出形成沉淀,并堵塞喉道。  相似文献   
68.
D气田黄流组一段为浅海陆架背景下的海底扇沉积,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复杂,储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开展沉积机理研究,对于厘清海底扇沉积微相展布、预测砂体展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压实校正恢复古地貌,基于粒度标准偏差开展了水动力分析。随后,在综合分析古物源、古 地 貌、古 水 深、古水动力等特征基础上,明 确 浅海重力流沉积物的搬运作用明显受到坡折带、洼陷、沟谷等地貌的控制,并建立了先成洼陷限制性重力流充填-溢出、斜坡坡折下侵蚀-充填-分流、平缓斜坡非限制性漫流3种浅海海底扇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69.
栉孔扇贝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的BAC-FISH 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BAC-FISH技术,将包含HSP70基因的BAC克隆定位到栉孔扇贝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长臂上.HSP70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将对深入研究该基因的结构及功能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提供基础支持.同时,本研究是首次对栉孔扇贝低拷贝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的实践,其结果将为栉孔扇贝的染色体的深入研究以及染色体鉴别等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0.
辽宁元古宙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广泛发育元古宙侵入岩,它们具有成分及结构演化不同特征。应用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归并的原则,划分单元25个,归并超单元6个,非正式单位杂岩8个。总结出古元古代侵入岩与辽东裂谷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经历了造山前超基性→基性、造山期中酸性→酸性、造山后构造崩塌期基性→中性→酸性,钠质→钾质岩浆演化规律及大陆动力学演化过程;中元古代及新元古代侵入岩形成于陆块区及陆缘活动带区两种构造背景。提出了元古宙侵入岩成因类型有幔源、壳幔混源、壳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