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MODIS大气产品的光合有效辐射估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溶胶、水汽、云以及臭氧等MODIS标准大气产品,在简单辐射传输模型基础上估算青藏高原光合有效辐射,经验证估算的光合有效辐射与实测数据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在0.8—0.9之间,最大误差为13%。经过敏感性分析发现云层厚度、气溶胶含量以及大气压力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大。臭氧和水汽含量的变化不敏感。云层厚度、Angstrom浑浊度系数和大气压力分别变化30%、25%和15%时,光合有效辐射变化分别为20%、5%和5%。  相似文献   
42.
迭代演进式GIS需求分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需求分析是信息系统或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阶段,并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需求分析具有迭代性、演进性和并行性三大特性。通常,需求分析方式隐含在各种系统开发模型中,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需求工程热潮的掀起,需求分析模型的研究也成为研究热点。Theofanos等在总结分析已有需求分析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需求分析浪峰模型。该模型同时反映了需求分析的三个特性,刻画了需求分析的复杂性,充分体现了需求分析的发展新趋势。该文根据GIS特点,对该模型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进:(1)将需求分析划分为5个阶段,原模型中的需求定义分解为结构化定义和形式化定义两个阶段,以便于根据该模型进一步发展GIS分析的自动化工具;(2)进一步明确了需求分析每阶段的具体分析活动以及应该采用的分析方法,使模型更具可操作性;(3)反映了项目GIS、部门GIS、企业GIS、社会GIS等不同规模和复杂程度系统开发的需求分析的差别。并对不同情况下选择需求分析模式以及结构化需求定义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对GIS系统开发的需求分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
基于树木年轮信息的千烟洲人工林碳蓄积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authors developed a model to estimate annual tree growth based on tree-ring data (Abbr. TGTRing model) derived from the trunk at 0.5, 1.3 and 2.5 m height. This model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annual biomass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of a plantation in Qianyanzhou Red-Soil Hil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CAS in Taihe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Abbr. Qianyanzho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flexion points of the biomass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curves occur at 17 and 18 years of age, respectively, in masson pine, whilst both inflexion points occurred at 15 years in slash pine and Chinese fir. The biomass and carbon accumulation in Chinese fir proved to be greater in the last 20 years than in the other species, with 171.697 t/hm2 and 92.29 tc/hm2, respectively. masson pine, with a biomass of 133.84 t/hm2 and a carbon accumulation of 73.92 tc/hm2 was the lowest whilst slash pine was intermediate with a biomass of 147.639 t/hm2 (unturpentined) and 135.743 t/hm2 (turpentined), and a carbon accumulation of 80.18 tc/hm2 (unturpentined) and 73.72 tc/hm2 (turpentined). In 2006, the total biomass and carbon storage of the tree stratum of masson pine in Qianyanzhou was 3324.43 t and 14,156.64 tc, respectively, whilst the values for Chinese fir were 1326.97 t and 713.27 tc. For slash pine the total biomass was 14,156.64 t (unturpentined) and 13,015.97 t (turpentined), and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was 7 688.21 tc (unturpentined) and 7068.78 tc (turpentined). Following the shaving of slash pine for resin, the total biomass was reduced by 1140.67 t and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fell by 619.43 tc.  相似文献   
44.
中国LUCC信息学方法体系的结构与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CC信息学方法体系是集区域自然地理学理论方法与GIS技术于一体的新兴学科领域。该方法体系以遥感、GIS及海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为基础,主要应用于多尺度、多层次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时空过程与格局演替探测与模拟、驱动机理提炼及宏观生态效应分析研究,并在相关专题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不断验证、丰富与发展。本文回顾了LUCC信息学方法体系的发展历程,阐明了我国LUCC信息学方法体系的核心方法、技术特征和研究现状。其中,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遥感动态信息提取与分析、驱动机理提炼、时空过程模拟、宏观生态效应评价技术的发展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研究信息平台的建设及相关技术方法的集成,推动了中国LUCC信息学的形成,并构成了LUCC信息学方法体系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45.
通过对江西省井冈-吉泰-于山样带,在2008年初冰雪冻害中,森林损毁的调查,获得调查样点563个,以及每个样点的NDVI。依据各样点林分起源、林龄、树种和林地折损程度信息,对NDVI进行分类,发现林地NDVI均值与折损程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天然林在无折损程度下,NDVI均值比人工林和次生林高,但随着折损程度增加天然林NDVI均值下降幅度相对较大,人工林NDVI均值下降幅度较小。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在无折损程度下NDVI均值差距不大,随着折损程度增加,幼龄林NDVI均值下降幅度最大,其次,为中龄林、成熟林NDVI均值下降幅度最小。针阔混交林、杉木、竹林和湿地松,在无折损时NDVI均值较高,马尾松最低。随着折损程度增加,阔叶林NDVI均值下降速率最快,马尾松、湿地松、杉木和针阔混交林NDVI均值下降速率较快,竹林NDVI均值下降速率较慢,针叶混合林NDVI均值下降速率最慢。  相似文献   
46.
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与海洋环境的GIS空间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1995~2001年的西北太平洋地区(35°N~45°N,140°E~170°W)巴特柔鱼资源调查与生产的实际情况对柔鱼渔获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同期遥感反演的海洋表层温度数据(SST)和近表层叶绿素a数据(Chlorophylla),拓展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定量地研究了我国远洋柔鱼产量与水温、叶绿素等海洋要素场之间的关系,揭示西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的环境特征,以期为我国西北太平洋海区的鱿鱼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47.
森林碳蓄积量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些年来,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特别是人类活动产生的C02浓度急剧上升和由此导致的温室效应等是目前人类面临最严峻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所以全球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而森林生物量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因此,为了正确评估森林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森林的碳动态研究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总结了估算森林固碳量的几种方法--样地清查法、模型模拟法和遥感估算法,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及应用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8.
北京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变化对气温升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北京地区13个气象台站1979~2005年的气温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1990~2005年的三期1:10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在分析气象站点3 km半径缓冲区内土地利用/覆被及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气温变化在不同下垫面状况下的差异,分析了北京地区3种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建设用地对气温升高的影响最显著(0.822°C/10 a),林地、草地、耕地混合类型次之(0.296°C/10 a),林地最小(0.197°C/10 a);2)利用“观测减去再分析(OMR)”方法后,建设用地的OMR年均温升温趋势依然最大(0.527°C/10 a),林地、草地、耕地混合类型次之(-0.012°C/10 a),林地最小(-0.118°C/10 a),表明建设用地对气温升高具有增强作用,而林地对气温升高具有抑制作用;3)当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向城市建设用地类型转化时,转化的面积越大,气温变化量越大。  相似文献   
49.
针对海洋渔业领域中,运用SST(海洋表层温度)数据进行中心渔场预测分析的实际情况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完成了西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环境分析系统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并采用ArcGIS软件为二次开发平台研发了原型系统。系统采用三层结构模型,运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空间数据,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一体化的无缝管理;并且采用成熟的COM技术和先进的WebService技术用于系统的集成与发布,确保了系统的可靠性、规范性和可扩展性,为海洋渔业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0.
By decompos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runoff information from 1965 to 2007 of the hydrologic stations of Tuotuo River and Zhimenda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Jimai and Tangnaihai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with db3 wavelet, runoff of different hydrologic stations tends to be declining in the seasons of spring flood, summer flood and dry ones except for that in Tuotuo River. The declining flood/dry seasons series was summer > spring > dry; while runoff of Tuotuo River was always increasing in different stages from 1965 to 2007 with a higher increase rate in summer flood seasons than that in spring ones. Complex Morlet wavelet was selected to detect runoff periodicity of the four hydrologic stations mentioned above. Over all seasons the periodicity was 11-12 year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For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periodicity was 4-6 years in the spring flood seasons and 13-14 years in the summer flood seasons. The differences of variations of flow periodicity between the upper catchment area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and between seasons were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glacial melt and annual snowfall and rainfall as providers of water for runof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