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03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对帕米尔慕士塔格浅冰芯(22.4 m)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分布和主要菌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结果表明, 细菌数量呈现出波动性变化, 从污化层融水中分离出较多的细 菌, 说明冰芯微生物随风和降雪进入冰川, 其数量与沙尘输送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 绝大部分细菌是耐冷菌和嗜冷菌, 包括α-, γ-紫细菌、嗜冷菌、噬纤维菌/黄杆菌/拟杆菌和高G+C%革兰氏阳性细菌 (HGC)等5个分类组. 其中, 不动杆菌属和HGC菌群在不同深度重复出现, 其数量分布与细菌总数变化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代表了主要指示菌; 其他如黄杆菌属、嗜冷菌属和α-紫细菌为次要指示菌, 揭示了细菌菌群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 研究了冰芯细菌的连续性数量变化和主要菌群的演替.  相似文献   
92.
斜坡作用,特别是滑坡,是危险变形作用最突出的现象之一。传统上采用动态大地测量调查边坡作用。此外,一些地球物理方法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的发展前景,采用这些方法可以调查岩体内不同性质物理场的特点。本文集中探讨两种调查方法——地震声波法和倾斜测量法,其物理原理自然与研究岩石应力一变形状态相关。这两种方法在文献中的论述相对较少,这是促使本文报道的其他动机。  相似文献   
93.
根据2002年6~8月和2003年5~8月期间在慕士塔格冰川西坡收集的降水样品, 探讨了该区降水中δ18O的时空变化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 观测期间降水中δ18O具有较大的变幅, 可达20‰左右, 其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该区降水中δ18O与温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与降水量无关. 在海拔5500~7450 m的范围内, 稳定同位素比率的高程效应显著. 降水中δ18O随海拔而垂直变化的梯度值接近-0.40‰/100 m. 综合目前山地高海拔区的降水中δ18O资料, 初步建立了全球山地高海拔区(>5000 m)降水中δ18O和海拔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
对帕米尔高原慕士塔格地区海拔4500 m第四纪冰川作用区夏季近地表大气CO2及H2O的含量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观测, 结果表明自6月底至8月中旬大气CO2含量整体呈轻微的下降趋势, 下降幅度约5 μmol·mol-1, 并且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周期. 该区近地表大气CO2日最高含量出现在当地时间2:30~5:30 am, 最低浓度发生于12:30~15:30 pm. 对比2002年与2003年的观测结果, 可以发现2002年夏季该区近地表大气CO2日平均含量整体较2003年低5 μmol·mol-1, 而且, 2002年CO2含量日变化幅度更大. 考察大气H2O与CO2含量变化的关系, 发现二者有很好的负相关. 上述现象揭示慕士塔格第四纪冰川作用区近地表大气CO2含量的变化不仅受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同时大气中H2O的含量在控制CO2含量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
经过精确定年, 建立了青海都兰地区三个地点的祁连圆柏的树轮宽度年表, 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公元850年以来上年7月至当年6月年降雨量变化. 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 1385~2000A.D.为54.7%; 1099~1384 A.D.为50.5%; 850~1098 A.D.为45.7%. 整个千年降水序列呈现明显的3峰2谷的“W”型变化. 其中1571~1879 A.D.长达309年中, 降水偏少, 但是1880~2000 A.D.期间降水稳步上升. 20世纪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千年以来降水最高的世纪, 而1962~2000年的降水量是千年中最多的时期, 降水变率也是千年中最大的时期. 重建序列还揭示出在降水偏多的时候, 年际间降水变率大; 相反, 在降水偏少的时候, 年际间降水变率小, 在20世纪的明显增温时段, 降水显著偏高, 降水变率加大, 旱涝变化更加频繁. 本地区树轮宽度年际间的高频变化响应当地降水变化, 而在40年滑动平均后, 十年至百年尺度的低频信号在反映降水低频变化的同时, 也响应大范围气温变化, 它与7条北半球气温曲线变化十分一致, 在不同的时段上都显著相关, 如1852~1982 A.D.之间, 与大部分温度曲线的相关系数在0.9左右. 总体上, 都兰地区温度与降水同步变化, 温度低, 降水量少; 温度高, 降水多. 反映了在百年至千年尺度上都兰地区暖湿和冷干的气候组合模式. 40年滑动后的距平序列可以认为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分辨率为年的千年温度曲线.  相似文献   
96.
在地质学面前已经形成了许多最新的生态方向性的问题。其中,监测人为负载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从生态方面保障安全利用资源,以及预报地质环境状态的变化,占有主导地位。所有3个问题都具有动态特征,这些问题并不要求一次性解决,而是利用在不同领域采用的作为研究瞬态系统工具的监测方法活动定期研究资源状况。20世纪90年代研究制定的地质环境国家监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仅仅涉及地下水和外成地质作用。但是,根据已经开展的工作经验,这些领域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97.
前言 在所有城市和近郊辖区,均设有用于储集城市污水沉淀物(OCB)的过滤场。城市污水沉淀物是地下水的污染源,其主要污染物是:尿素分解时产生的铵以及腐殖族的有机物。当地下水水位高出城市污水沉淀物的底面时,在大面积过滤场下形成厌氧条件。  相似文献   
98.
因为工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日常生活垃圾的增多,以及许多其他因素,已经导致各地地表水的大量消耗和污染,所以地下水污染监测是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只有受到严格保护的地下水才是满足居民饮用水的最可靠的储备。  相似文献   
99.
由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抛向周围介质,高密度污染喷出物的弥散现象具有区域特征。目前切尔诺贝利的《污斑》遍布欧洲大部分土地,包括地下水饮用区域。在俄罗斯,紧邻第聂泊自流水盆地东部的布良斯克州东南部受害最严重,该地区的污染程度和传播范围史无前例。由于该  相似文献   
100.
多元非水相流体(NAPLs)造成的地下水污染是严重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推动了对这个方面的研究。NAPLs,如有机溶解物和石油烃,它们经常地随机释放到含水层中,由于蔓延引起地下水污染。因为NAPLs具有很低的水的溶解性,所以,少量NAPL便可以污染地下水长达10年。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