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132篇
地球物理   486篇
地质学   364篇
海洋学   12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4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4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对全国地磁台站磁通门磁力仪记录数据的质量效能评估中发现,多个台站存在同台观测仪器的记录数据曲线不一致问题.针对这类问题,研究人员对多种地磁观测数据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本文通过分析格值系数及姿态角对磁通门磁力仪记录数据的影响规律,建立磁通门磁力仪三轴校正模型,构建目标函数,并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测定仪器姿态角和格值系数,根据测定结果对记录数据进行一致性校正.数值模拟计算和台站实测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算法解算的格值系数精度优于0.002,姿态角精度优于0.15°.根据解算结果计算,日变幅为50 nT时引入的日变形态不一致误差小于0.13 nT,满足国家地磁台网对地磁相对记录数据日变形态不一致误差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滕吉文  杨辉  张雪梅 《岩石学报》2010,26(11):3159-3176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在力源作用下,呈大尺度的运动行为及其在整体运动中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部圈层耦合、介质与结构变异的物理-力学属性、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的一门边缘科学。地球动力学集成了当代众多相关学科和学科交叉领域的高、新学科研究成果,它涉及到成山、成盆、成岩、成矿、成灾和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它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综合集成与剖析讨论了该领域四个重要的基本科学问题,即:(1)地球动力学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2)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趋势和导向;(3)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4)地球内部物质运移的力源机制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993.
青藏高原的地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挤压的结果,但简单的碰撞模型及南西—北东向的挤压无法解释高原现今所有的构造。因此,其他地球动力学因素,尤其是地幔动力学过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简要回顾青藏高原隆升的地幔动力学机制研究历史;较详细地介绍了青藏高原下深部结构的地幔动力学含义;并重点评述在青藏高原隆升的地幔动力学机制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主要结果。说明在全球构造格局中,青藏高原不仅仅是印度和欧亚大陆会聚、碰撞以及大陆形变的结果,它也是青藏高原大陆岩石层和下伏地幔物质运动的相互耦合、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库车前陆盆地的2条MT测线和3条地震剖面的重力二维模拟与综合解释,提高了在复杂变形带进行的构造建模的可靠性。模拟结果表明,库车前陆盆地是以断层相关褶皱作为滑动机制的前陆冲断带。沿下第三系膏盐岩和膏泥岩、侏罗系一三叠系煤系地层发育的滑脱层控制了断层相关褶皱的变形模式,并导致浅层背斜与深部圈闭的位置不一致。在盆地北面,南天山古生界楔入了北部单斜带的中生代地层,导致剩余重力异常值升高;盆地南面,新生界沉积厚度的增加使剩余重力值逐渐降低,局部盐体的堆积可形成重力异常低谷。此外,拜城凹陷基底的密度较高,可能是凹陷形成初期岩浆底侵的结果。推覆变形自天山向塔里木盆地推移,反映了中新世以来逐渐增强的南北向挤压应力和地壳缩短,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距离效应。  相似文献   
995.
本次工作研究了柴达木地块和欧龙布鲁克地块中的古元古代莫河岩体、新元古代沙柳河岩体、早三叠世香日德岩体和察汉诺岩体以及晚三叠世可日岩体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Nd-Sr-Pb同位素组成.沙柳河岩体和可日岩体具S型过铝质花岗岩成因特征, 其他岩体具Ⅰ型花岗岩类成因特征.TDM和εNd(t) 值的对比揭示, 沙柳河岩体的源岩区为欧龙布鲁克地块的Ⅱ型基底变质表壳岩系, 其余岩体的岩浆都不可能源自暴露地表的基底变质表壳岩系.花岗岩类和基底变质表壳岩系的亏损地幔最大模式年龄集中在1.52.3Ga和0.91.3Ga, 在欧龙布鲁克地块中亦有2.5Ga及2.8Ga显示, 一般Pb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t>18, (207Pb/204Pb)t>15.5, (208Pb/204Pb)t>38, 具高放射成因铅特征.这表明, 柴达木地块和欧龙布鲁克地块基底与扬子陆块具有密切的亲缘性, 现今的扬子陆块范围可扩大到中国西部阿尔金断裂东、西两侧的微陆块群, 昆中断裂带和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代表扬子陆块内部裂解小地块的再汇聚带.   相似文献   
996.
气象台站网的布局优化可以提高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较性.简述了气象台站网布局优化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讨论了气象台站网布局优化方法的关键技术和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和分析了利用线性内插法、最优内插法、信息论法、因子分析法和经验模式法来进行气象台站网的布局优化,总结了这些方法的可行性.结合气象业务需求变化,提出了气象台站网布局优化方法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997.
成都平原第四纪化石冰楔的发现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在成都平原西缘,大邑城西氮肥厂附近,斜江河西岸,上新统-下更新统大邑砾岩剖面的北端新开挖的露头上,发现了4条化石冰楔。这里的地理坐标是30°35'N103°31'E,海拔530m.这些冰楔发育于大邑砾岩露头的顶部。其中最大的一条,顶部宽3m,向下延伸2.5m.这些冰楔垂直向下延伸,与大邑砾岩层面斜交。所以,它们是在大邑砾岩沉积之后并经过构造变动后形成的,是大邑砾岩的后生冰楔。化石冰楔的充填物的特征与大邑砾岩有明显差别:前者为棕黄色,后者为灰白-黄色;前者砾径分选较好,砾径较细,一般长5cm~15cm,而后者砾径分选较差,粗大者20cm~30cm;前者的砾石含量高,约95%,后者的砾石含量低,约85%;前者砾石ab面产状无优势方向,而后者的ab面产状显示优势方向,倾向170°~210°,倾角30°~40°.由于两者有上述差别,所以,化石冰楔在露头上可以被识别出来。采用ESR法测定冰楔充填物的时代为0.171Ma.由此看来,这些冰楔的形成时代可能相当于V28-238深海岩心氧同位素曲线第6气候期(0.195Ma~0.128Ma),也可与中国黄土L2~5(0.195Ma~0.180Ma)和L2~4(0.180Ma~0.167Ma)所记录的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倒数第二次冰期对比。
一般认为,冰楔是多年冻土的指示器,所以这些化石冰楔反映了成都平原在第四纪曾一度发育多年冻土。据研究,冰楔只能形成于年均温<-6℃的地方,高海拔多年冻土下界大致与-2℃~-4℃年均等温线相符。现今,大邑附近年均温约16℃.那么,化石冰楔形成时期,成都平原年均温至少比现今下降了18℃.   相似文献   
998.
大陆山区地貌、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的研究与岩石圈的结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有着密切关系.会议主要讨论了三方面问题:1.这次学术讨论会的议题主要有新构造运动与地貌、火山活动、地震活动与地展构造、深部地壳结构、地热流的分布和地球动力学.2.苏联岩石圈研究概况.讨论岩石圈在纵向与横向上的不均匀性,软流层分布特征与地球物理模式.3.在地球科学领域里中、苏合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999.
1000.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强霾污染的数值模拟和防控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自主研制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NAQPMS)模拟研究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的持续强灰霾天气,初步评估灰霾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时空分布特征、传输规律和防控力度.结果表明:这一模式能够合理反映灰霾天气下中东部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发现静稳天气京津冀地区仍旧存在显著的区域输送,并直接造成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的累积,来自区域外的跨城市群输送对京津冀PM2.5浓度贡献为20%-35%,区域内输送的贡献为26%-35%,两者之和与局地污染源贡献相当.针对这次强霾的控制试验表明,当京津冀周边区域省份污染源不控制,河北、天津和北京的污染物排放需要消减90%,90%和60%以上才能实现京津冀区域PM2.5达标(二级标准),表明京津冀灰霾污染防控不仅需要重视区域内的联防联控,同时也需要其他城市群的协同控制.气象一大气污染双向反馈机制对强霾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影响,可使京津冀部分地区细颗粒物月均浓度增加30%,忽视这种耦合作用会导致模式对重污染期间污染物浓度的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