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空间分析研究——以云南省泸西县白水镇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运用ERDAS软件对云南省泸西县白水镇2006年Landsate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处理,并进行实地校验,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规程(2007)》将研究区分为8个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并以ArcMap为交互式界面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将其转换成GRID格式,运用Frag-states软件计算各用地类型景观格局指数,并依计算结果对该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评价。研究表明:耕地是区域的基质,在整个区域景观中占有绝对控制作用;耕地和林地景观保持较好的状态;区域土地利用程度较高,但土地生态环境较好,说明区域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昆明市生态安全时序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昆明市为研究区,采用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昆明市2000~2010年生态安全状态进行动态评价与分析,并运用灰色数列预测法对昆明市生态安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0年昆明市生态安全处于不安全等级,2001年至2007年处于临界安全等级.由于昆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加大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等原因,2008年后生态安全逐渐好转,处于较安全等级,并具有向更安全等级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云南省人口,耕地资源,粮食系统平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筱青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13(3):23-27
本文利用Logistic曲线模型预测未来10年云南省人口,耕地资源,粮食等因子的变化趋势,换算出不同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下的人口承载量,分析系统不平衡原因,存在的问题,提出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5.
澜沧江流域退耕还林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以云县晓街乡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改变云南省生态环境的大背景出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澜沧江流域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强度及空间分布3个方面进行定性研究,探讨了退耕还林工程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1)退耕后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变得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面积增减、利用类型变更、空间分布变化及土地利用组合方式变化;(2)退耕还林工程如果只是将当地原有的生产、生活体系打破而又没有建立起合适的替代体系的话,其综合效益的发挥将受到严重影响。建议提高农户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当前切实发挥和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的关键;减少农户生产、生活对土地的依赖才是长远之策。 相似文献
16.
17.
金沙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流域径流补给以降水和雪山冰雪融水为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区域水量的大小。本文以金沙江流域(云南段)为研究区域,利用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2014—2018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运用ArcGIS获得研究区年平均降水估算量,利用金沙江流域站点降水数据、DEM数据分析地形对降水量分布的影响和时空特征。研究表明:春季研究区降水分布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受到地形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流域上段区域,经纬度对降雨有促进作用。夏季研究区降雨显著增加,降雨量受季风影响较大,流域降水量整段都有上升趋势,经纬度和坡度对降雨量的影响较大。秋季研究区降雨量呈下降趋势,降雨量分布特征为西低东高。冬季研究区降雨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8.
19.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野外教学为学生安排了野外实习,对学生学习专业课具有启蒙作用,可对本专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云南大学资环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野外实践实习,这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习中也呈现出不足之处,即:野外实习内容、路线等相关建设还需要完善和优化,传统野外教学方法有待改进。针对以上问题,在立足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充实野外实习内容和路线,改变教学方法,采用"翻转式"模式,即:教师改变传统的野外教学流程,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了实习前,学生在野外实习前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习野外实践新知识,到了野外后,教师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把传统的教师"指导式"野外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野外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而达到实习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以怒江茶山小流域为研究区,在实地考察和60户农户访谈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退耕还林实施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找出了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表明退耕还林后,小流域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粮食压力大;农户生计问题急需解决;陡坡开垦严重,流域生态问题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利用土地规划学中的理论与系统层次模式等方法,从产业发展、农户生计、生态保护三者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茶山小流域土地利用模式,即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按垂直地段,综合考虑产业、农林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设计土地系统层次模式,并提出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建议,为退耕还林山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