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利用31年10月20日-11月20日的逐日历史资料,对乌江流域面雨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较大降水过程进行归类。找出规律为我们在乌江流域面雨量预报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另外,也为我们做秋季于次强降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东营凹陷深部储层成层性较差,速度结构复杂,工区内井震关系不明确.本文首先通过地质成因分析,明确了研究区深部储层主要发育在沙四下和孔一中的"红层";通过对深部储层测井曲线的雷达图分析和交会分析,确定了SP、AC、GR、CNL、R4为东营凹陷深部储层的五种敏感测井响应;通过井震标定与地震剖面精细解释,完成了研究区井震构架的建立,明确了研究区储层符合薄互层的结构特征;在不同相带井震分析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沙四下和孔一中井震关系模板,有利于储层的定性甄别;通过定量研究多属性井震关系,得到了描述深层有利储层的最佳优势属性;最后开展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SVM的储层预测研究,找到了预测深部储层井震厚度关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3.
浅析日本建筑抗震技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频繁的地震灾害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快速发展、完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本文将介绍日本建筑抗震技术体系的各个方面,希望能为同样是地震重灾国的我国,提供借鉴,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4.
2018年7月22日三都县城出现局地短时大风,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FNL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的气象要素变化、环境场、雷达、地形影响进行分析,发现:此次过程大形势不具备形成大风的条件,是午后热对流形成的雷暴大风;在大风发生前5 d三都县城气温维持35℃以上的高温天气,气压呈现降低的趋势,大风发生前1 d三都与周围站点气压差开始增加;此次大风雷达回波生成于较高层次,在大风发生前出现了明显的反射率因子核心降低和中层径向辐合,有利于地面大风的出现,同时地形"狭管效应"与下垫面的影响使得河面上风力加大。  相似文献   
105.
一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杰  孙旭东 《贵州气象》2004,28(Z1):43-45
从物理量的变化入手,分析2004年7月4~5日我省今年入汛以来出现的第一次范围最广、降雨强度最大的暴雨过程的降水强度和落区.  相似文献   
106.
常用物理量与贵州强降水天气过程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2001-2007年日均降水量资料,利用气候统计的方法定义日均降水量大于20.73 mm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用此方法挑选出贵州在2001-2007年4-9月的81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2001-2007年4-9月日均降水量变化及其对应时次的相关物理量变化可知:4-9月的日均降水量曲线和贵州区域的平均可降水量、Cape、Cin、K指数、沙氏指数曲线均呈抛物线型,贵州省降水主要集中在5-8月,物理量曲线的顶点较降水量的顶点略微滞后。强降水过程的日均降水量与对应物理量分析表明,大的Cape值和小的Cin对降水有利。  相似文献   
107.
以山东海阳核电一期取水沟道工程为背景,采用动力时程反应分析方法,利用非线性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三维土体-结构模型,分析该核电站取水沟道进、出口部位在自重、外水压力、土压力、温度、水锤压力、地震等荷载效应组合下的内力变化情况。通过编制FLAC3D程序并结合五点公式计算衬砌结构的内力,对该核电取水沟道进、出水口部位进行抗震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温度荷载、水锤压力以及地震荷载对沟道进出口部位内力影响显著,设计施工时应对薄弱截面进行加密配筋处理。本文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成果可为核电厂取水沟道地震反应分析以及其他类似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梁艳  赵杰  王来 《矿物岩石》2007,27(2):12-16
通过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差热(DSC)等技术分析了蜘蛛螺贝壳粉末的成分和热行为。XRD和DSC结果表明蜘蛛螺贝壳是由文石型碳酸钙构成,在300℃文石转变为方解石。红外光谱表明在海螺壳的有机质中存在NH,OH和amide等官能团,在文石晶格或有机与晶体的界面处存在HCO3-原子团。加热后的FT-IR特征峰的峰型和峰位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在250℃加热1 h后贝壳的有机质部分发生分解;在500℃~600℃时海螺壳中的有机质仍然没有完全分解,揭示出贝壳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9.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可涉及多个时空尺度,目前正由全球性研究不断转向针对性的区域性研究。典型区域的小尺度研究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参与性农村评估(PRA)是一种通过与研究地区居民进行非正式访谈来对地方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的方法。文章借助PRA结合实地测量,以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尧勒甸子村为例对小尺度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绘制一系列尧勒甸子村建国以来各个时代的土地利用图,重建和恢复了其50年来的土地利用过程,并运用GIS对其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0.
 研究白垩纪植物演替与气候变化对认识现今生态环境形成过程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在我国六盘山地区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中发现的45 属孢粉化石,探讨了孢粉组合、古生态与古气候变化特征。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为主,蕨类植物次之,前者以松柏纲松杉目占优势,以掌鳞杉(Cheirolepidiaceae)科最为繁盛,尼藤目麻黄科(Ephedraceae)和苏铁目或银杏目占有很大比例;后者以真蕨目包括海金沙科(Lygodiaceae)、莎草蕨科(Schizaeaceae)为主。表明当时植物具有比较明显的多样性,既有生长于远处高山的松杉类高大植物,又有近湖低山及湖岸一带的掌鳞杉科及蕨类植物,湖泊水体中生长着淡水藻类。孢粉植物群的这种特征揭示出该地区在早白垩世晚期气候炎热干燥,并且可以划分为116~112 Ma的气温相对较低和112~103 Ma的气温波动升高两个阶段,这种变化与全球古气候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寺口子剖面孢粉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响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