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对郯庐断裂渤南段3 个分支几何构造样式、断裂活动速率和伸展量、优势伸展方向等运动学特征,以及构造演化特征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与之对应的斜向伸展-弱走滑改造、斜向伸展-强走滑叠加、持续强走滑拉分3 种构造成因类型,并阐明了不同成因演化模式对圈闭形成、储层发育和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各分支构造-成藏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渤海南部海域处于地幔隆升导致的南北向引张和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形成的北东向右旋剪切双重应力场中,郯庐断裂的3 个分支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但各个时期局部应力场的不同导致了它们构造特征的差异,进而影响和控制了各分支在油气聚集时期、层位、规模等方面的成藏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湖流域景观格局空间粒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空间尺度单元,流域尺度景观格局分析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佳空间粒度的选取是否准确。选择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卫星遥感数据资料,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解译获得流域景观数据,通过重采样得到不同空间粒度的流域景观数据,计算得到不同景观格局指数并绘制各指数与空间粒度之间的关系曲线,识别景观格局指数的尺度效应,评估空间粒度增加而引起的景观格局指数信息损失量,确定流域尺度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空间粒度。结果表明:流域景观格局指数随着空间粒度增大变化显著,但规律不同;综合景观指数的空间粒度效应和信息损失量变化特征,流域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空间粒度选择以90 m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Under the integrated influenc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s and overgrazing, China rangeland has degraded over recent years. Maduo County locate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Yellow River and its rangeland has experienced expansive degradation. The govern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launched an eco- immigration policy in 2004.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esponses of herd families to the eco- immigra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these responses, the authors used three periods MSS and TM images for recent 25 years and interview survey data of 144 herd families in recent two years, getting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the rangeland had degraded extensively for recent 28 years; and (2) the immigrant families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the old, with little or no livestock. What's more, the percentage of immigrant households that share one rangeland certificate with parents or brothers in the immigrant family was 54.5%. Therefore, it is hard to greatly decrease the overgrazing degree through eco- immigration with those pre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eco- immigrant famil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来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与宏观生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1970年代中后期MSS图像和1980年代末、2004年以及2008年三期TM图像并结合野外调查,获得三江源地区四期土地覆被空间数据集,提出了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和土地覆被状况指数,以表征该区域生态变化的趋势。通过计算土地覆被转类途径和幅度、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和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分析青海三江源地区1970年代中后期以来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反映的宏观生态状况变化。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近30年平均土地覆被状况指数为38.20,土地覆被状况为4级,其中黄河流域最好,其次为澜沧江流域,长江流域最差;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转类,在1970s~1990s和1990s~2004年两个时段,均主要以高生态级别向低生态级别转移为主,2004~2008年时段,主要以低生态级别向高生态级别转移为主;由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变化率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可以反映出近30年来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和宏观生态状况,总体上经历了变差(1970s~1990s时段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变化率Zc为-0.63,土地覆被转类指数LCCI为-0.58)—显著变差(1990s~2004时段Zc为-0.94,LCCI为-1.76)—略有好转(2004~2008时段Zc为0.06,LCCI为0.33)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前、中期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和草地载畜压力共同驱动的影响,后期则叠加了生态建设工程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渤海海域中生界火山岩岩石类型复杂多样,且同一岩性受岩石成分、结构差异的影响,因此岩石物理响应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为岩性识别增加了难度。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大量取心资料、壁心资料以及薄片资料的岩电分析,优选出对岩性响应敏感的自然伽马(GR)、补偿中子(CNL)、密度(DEN)、声波时差(AC)以及原状地层电阻率(Rd)等5条曲线。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F_1—F_5共5个综合变量,其中F_1和F_2方差贡献率占总贡献率的81.4%,可作为两个主成分有效地反映5个变量的信息。针对主成分信息,利用Bayes判别法,构建了不同岩性的定量解释模型,对研究区9种火山岩进行了岩性识别。对取心井段的回判结果显示,基于主成分分析与Bayes判别的联合识别方法较常规交会图法在岩石成分及结构的识别精度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该方法的提出对研究区成像测井、元素测井资料缺少井段的火山岩岩性识别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东部中纬度季风区内的两处山地泥炭——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和天目山千亩田泥炭腐殖化度进行了研究,并对两剖面的孢粉记录、有机质含量、TOC和Rb/Sr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亚季风区山间盆地,气候越干冷时泥炭的分解就越强烈,以吸光度表征的腐殖化度就越高;相反,当气候较温暖潮湿时泥炭主要处于还原状态,分解较慢,腐殖化度较低.大九湖剖面的腐殖化度记录了晚冰期(约16.0~11.4cal ka BP)中的新仙女木(YD)(约11.4~12.6cal ka BP)冷干事件、博令.阿勒罗德暖湿期(B.A暖期,约12.6~15.2cal ka BP)、最老仙女木冷干事件(OD,约15.2~16.0cal ka BP)、早全新世的湿润期(约11.4—9.4cal ka BP)、8.2cal ka BP前后的冷干事件和约7.0~4.2cal ka BP之间的全新世最佳适宜期.神农架大九湖和天目山千亩田近5000a以来的泥炭腐殖化度记录有着很好的一致性,表明相近纬度不同经度的山地泥炭对东亚季风降水变化的响应是同步的.近5000a来的气候变化在两个山地泥剖面中几乎同步记录有3大阶段:4.9~3.5cal ka BP,季风降水整体处于高值,但波动剧烈,其中,在约4.2cal ka BP前后,季风降水急剧下降,在3.7cal ka BP前后达到最干旱的峰值后又快速回升:3.5~0.9cal ka BP,季风降水强度整体较弱,但也存在明显的次级干湿波动;0.9cal ka BP以来,吸光度值逐渐降低,表明季风降水增多.与中国东部季风区其他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对比,文中亚高山泥炭记录的约1.6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响应了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统一驱动.  相似文献   
17.
庙西凹陷中南洼位于渤中凹陷与胶辽隆起过渡带, 受胶辽隆起差异隆升作用控制, 古近系孔店组、沙四段、沙三段以及东营组沉积之后各组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 本文综合 利用声波时差法、镜质体反射率法以及地层厚度变化率法恢复了庙西凹陷中南洼各关键期剥蚀厚度, 再现了庙西凹陷中南洼古近系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 该区古近纪各沉积期在沉积之后普遍遭受了阶段性抬升剥蚀, 致使各期盆地边界形成多个扩大-收缩旋回, 盆地原形并非小而浅;孔店期-东营期原始盆地沉积边界较现今盆地边界可向东外推 18~25 km;孔店期盆地为统一凹陷, 孔店期之后中、南部洼陷区开始出现差异性隆升-沉降作用, 沙四段沉积期继承孔店期的特点, 差异进一步加大, 沙三段沉积期南、北两个次洼彻底分离, 形成两个孤立洼陷, 东营组披覆沉积两洼之上, 并遭受区域性剥蚀。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致灾因子一孕灾环境一承灾体"3个维度,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开展新疆南部地区风沙扩散风险评价,然后借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优化关键景观格局组分,构建多层次生态网络.结果表明:①区域致灾因子危险性较高,孕灾环境较为脆弱;和静县、阿合奇县生态本底较好,而盆地及其南部各县易于风沙扩散,尤其是和田地区、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