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白洋淀水循环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想假设下,利用MITgcm模式研究了风对白洋淀内水体循环流动的影响。研究指出:(1)风应力可看作是水体循环的主要驱动力;(2)在风应力的作用下,水体表层的流动主方向与风的方向一致,下层水体的流动方向与表层方向相逆或近似相逆;(3)表层以下水体流动复杂,次表层水平流动有明显的双漩涡结构;(4)淀底地形对水体垂向流动影响很大,垂向速度变化复杂,垂向上有双涡流动现象,靠近岸边多有上升流和下降流;(5)淀内水体流动沿着水平和垂向两个方向流动,在冬季和夏季流向相反。在分析以上流动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流动对各个不同子区域的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I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体区域,该区域内的水体污染物自成系统,与外界交换较少。而对A、B、C、D四个区域内的污染物分布等要统一考虑,四个区域内的水体交换,可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E、F区域内的水体流动受到上述A、B、C、D四区内双涡流动的影响,但在这两个区域靠近岸边有强烈的上升流和下降流,有可能使得污染物的分布更加复杂。G、H水深很浅,水流速度缓慢,受到污染后污染物不易扩散。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全国沿海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2008年围填海规模与影响围填海因素的相关分析,提出影响围填海规模的主导因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配各主导因素在围填海规模需求上的权重,并建立围填海需求预测的多元一次回归模型,并对进入模型的参数进行参数估算和统计检验,对模型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预测2010—2020年沿海地区每年围填海需求量,形成未来10年沿海地区围填海需求总规模  相似文献   
83.
通过对全国沿海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2008年围填海规模与影响围填海因素的相关分析,提出影响围填海规模的主导因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配各主导因素在围填海规模需求上的权重,并建立围填海需求预测的多元一次回归模型,并对进入模型的参数进行参数估算和统计检验,对模型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预测2010-2020年沿海地区每年围填海需求量,形成未来10年沿海地区围填海需求总规模。  相似文献   
84.
赵建华  张强  隆霄 《中国沙漠》2012,32(2):323-330
冲击起沙是最重要的起沙方式。鉴于Lu和Shao提出的体积模型的不足,通过分析沙床受到冲击后应力的传递规律,类比于电子的跃迁模型,提出了冲击起沙的跃迁模型来解决冲击起沙问题。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沙粒冲击沙床时,能量会沿冲击点向周围粒子扩散,当某一粒子获得的能量大于跃出所需要的能量时,该粒子即从床面跃出;多余的能量将转化为该粒子的跃出初动能。冲击起沙问题由此变成了一个研究跃出能量的大小和能量传输规律的问题。根据该模型,基于能量传输的吸收系数法和传输方程近似法,给出了两维和三维情形下冲击起沙释放的粒子数、速度分布和冲击坑形状的表达式。两维情形下显示,冲击坑的大小与释放的粒子数和粒径大小正比,而且伴随着冲击坑的形成,可能会发生崩塌现象。吸收系数法显示,两维冲击坑随着吸收系数的增大是先增大,后反而出现了收缩。传输方程近似法显示,两维冲击坑的大小正比于kt。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分析基于深度学习定量测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胸部CT炎性病灶的特征,预警重症的发生,提高对COVID-19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77例首次确诊为中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男276例,女201例,根据是否转为重症(重型/危重型)分为A组(未转为重症)、B组(转为重症),比较两组病例病灶分布、累及肺叶侧别、数目等CT基本征象及基于深度学习的病灶体积、体积占比和密度等的差异。结果:477例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年龄、性别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全肺及各肺叶病灶体积及体积占比高于A组。A组病灶以右肺下叶为主,占比高于其它肺叶,达3.32%;其次为左肺下叶,占比为2.08%;左肺上叶病灶体积占比较其他肺叶低,仅为0.25%。A组部分患者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无病灶。B组病灶呈双肺分布,各肺叶均有;其中以右肺下叶、左肺下叶分布为主,占比最高,分别为57.86%和54.76%;右肺中叶体积占比较其他肺叶低,为34.73%。各组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为主。A组以密度为-570~-470 HU病灶为主,占比达13.89%;其次为-47...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胸部CT影像特征,提高对不同年龄人群COVID-19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COVID-19的胸部CT资料,男275例,女201例,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0~45岁)33人、B组(45~60岁)72人、C组(60~75岁)203人、D组(75岁以上)168人,共4组,比较4组病例胸部CT病灶累及肺叶侧别、数目、密度和病灶分布等CT基本征象及基于深度学习的病灶体积、体积占比和密度等的差异。结果:476例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性别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病例双肺下叶病灶最为多见,A组病灶多位于单侧肺,C组和D组病灶以双肺分布多见。各组病灶体积、体积占比随年龄增大呈递增趋势,且分布均以双肺下叶为主,其中A、C和D组均以右肺下叶最为常见且体积及体积占比最大,B组以左肺下叶病灶体积及占比较大;与A组比较,C组各项指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右肺下叶病灶体积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左肺上叶病灶体积与A组比较明显增大,占比较A组和B组明显增大,余D组全肺及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及左肺下叶病灶体积...  相似文献   
87.
文章介绍宗海图的要素和内容,按照资料收集、数据整理、宗海图设计、宗海图编绘、成图检查校核和宗海图印制的顺序阐述宗海图的编绘流程;针对目前宗海图编绘中存在的细节问题,提出统一图例、完善底图要素、放大或分幅编绘复杂用海宗海图和绘图前开展海域使用权属核查的建议,以期提高宗海图编绘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相似文献   
88.
为加强对海上油气平台和海底电缆管道的信息化管理,为海洋管理部门的使用审批和相关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文章基于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设计开发海上油气平台和海底电缆管道信息化系统。该系统采用多层架构体系,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分为数据整理、行政审批、统计分析、综合展示和系统管理5个功能模块,采用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模型驱动的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MVC技术框架等关键技术,实现数据标准化和共享化、审批全过程管理以及二/三维可视化等功能。目前系统运行状况良好,已获取大量海上油气平台和海底电缆管道信息,在三维展示方面仍需完善。  相似文献   
89.
基于海域使用综合管理的海岸线划定与分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依据海陆分界线的影响因素,对海岸线的划定与分类进行探讨。从海域使用和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测的角度,将海陆分界线界定为6条;基于海域使用角度,将海岸线划分为9个一级类型,29个二级类型;基于生态演替角度,将海岸线划分为原生自然岸线、伴生自然岸线、人工岸线、再生自然岸线4个类型;并就两个分类进行了关联关系分析,提出自然岸线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理论,以期为海域使用动态监测中海岸线分类体系的建立提供思路指引。  相似文献   
90.
为严格围填海管控,迅速、准确和及时掌握用海情况,文章在明确围填海疑点疑区类型的基础上,概述其监测技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围填海疑点疑区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用海位置、面积、方式和类型等;主要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核查等技术手段;监测流程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和处理、遥感变化图斑提取、疑点疑区图斑筛选以及疑点疑区核查4个步骤;监测成果可制作围填海疑点疑区核查报告和图集,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执法和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