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2篇 |
免费 | 206篇 |
国内免费 | 39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4篇 |
大气科学 | 96篇 |
地球物理 | 257篇 |
地质学 | 1000篇 |
海洋学 | 266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171篇 |
自然地理 | 1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57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82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92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93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85篇 |
2008年 | 92篇 |
2007年 | 97篇 |
2006年 | 82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0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1951年 | 3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据最近几年兰村水源地地下水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的现实,将57年兰村建厂至今近40年的开采历史,视为一个极大排水量、极长时间的特大型抽水试验,利用地下水位动态曲线和开采试验两种方法,对兰村水源地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究竟有多少进行了再探讨,求得了一个比较符合客现实际的资源量,并提出减缓地下水位下降的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992.
阐述了融合TM和航片数字化影像的HIS变换、主分量分析和高通滤波三种方法,并定性和定量地比较了三种方法融合的影像。结果表明:HIS方法导致影像数据的光谱特性变化最大;主分量分析法居中;高通滤波法导致光谱特性变化最小。 相似文献
993.
994.
地县预报业务结构调整之我见崔学祯,贾效忠(临夏州气象局731100)随着气象部门改革不断深化,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地(市、州)台与县站预报业务量如何调整、人员如何配备才趋科学和合理,已成为气象部门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临夏州气象台1990-1993...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998.
着重研究了红海湾养殖区底质水中NO3^--N、NO2^--N、NH4^+-N、PO4^3--P、有机质及c(NO3^--N)/cp和∑cn/cp(∑cn=c(NO2^-)+c(NO3^-)+c(NH4^+)比值的分布特征,并对该湾低质水中氮、磷及有机质的季节变化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讨论,结果表明:在春、夏、;冬三个季节中,NH4^+-N的浓度比NO2^--N及NO3^--N高,春季NH4^+-N平均浓度为92.60μmol/L,占总无机氮80.57%;夏季浓度为47.04μmol/L,占总无机氮61.64%;冬季NH4^+-N的浓度最低,为9.60μmol/L,占总无机氮45.76%;而夏季PL4^3--P浓度及有机质的含量比春、冬季高,分别为53.68μmol/L和1.362%。分析指出该湾底质水中无机 相似文献
999.
1000.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与中国中西部天然气大气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特提斯洋向北消减导致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大陆会聚控制青藏高原下地壳增厚、上地壳逆冲叠置和隆升,形成高原地貌.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北、向东推挤,挤压构造变形不断向外扩展,形成现今全球最大弥散型陆内构造变形域和板内变形最为活跃的巨型盆山体系,即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由于不均一的小克拉通拼贴,地壳发生分异,造山带回春上升,小克拉通沉降,古板块边缘形成继承性前陆盆地群或前陆冲断带群.由这些复活的古造山带、前陆冲断带和小型克拉通盆地三个构造单元共同构成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是一个巨型的构造体系和特殊性质的喜马拉雅运动期构造域,是中国中西部喜马拉雅运动的主要特征,也是可以与青藏高原相提并论的巨型大地构造单元.挤压冲断构造变形带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龙门山呈弧形带向北、向东扩展;随着晚新生代印藏持续碰撞,欧亚大陆强烈变形,构造变形带向外围进一步扩展,传递到阿尔泰山.阴山.吕梁山.华蓥山弧形带.冲断构造不断向环青藏高原外围扩展的同时,在盆山体系内部发生强烈陆内变形,古造山带复活,在造山带与盆地边缘形成了新的前陆盆地,冲断构造变形依次从造山带向克拉通盆地内扩展.在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及其远程效应的控制下,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从内向外的构造变形强度、盆山耦合程度依次降低;克拉通边缘的单个盆山组合也具有从山前向克拉通方向构造变形强度依次降低,构造变形样式逐渐变得简单、构造变形时间依次变新的规律.在整个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中,整体表现为三个构造分段:西段构造变形传播、中段高原增生.推覆、东段走滑一抬升.在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中,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是具有重要天然气勘探价值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它决定了中国中西部天然气分布主要受古生界克拉通古隆起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的控制,具有多期成烃与晚期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