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8篇 |
免费 | 136篇 |
国内免费 | 2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4篇 |
大气科学 | 46篇 |
地球物理 | 128篇 |
地质学 | 688篇 |
海洋学 | 214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112篇 |
自然地理 | 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55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7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51年 | 3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广东沿海牡蛎体Ni含量水平及其时空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 9~ 1997年间 ,为实施“南海贻贝观察”计划 ,对广东沿海 12个地点近江牡蛎体内的 Ni含量水平进行了连续监测 ,结果全部牡蛎样品均检出 Ni,含量范围为 0 .17~ 2 .37mg/kg(湿重 ) ,总平均值为0 .58mg/kg。污染评价结果显示 ,广东沿海 Ni含量总体上处于微污染—轻污染水平。牡蛎体 Ni平均含量呈珠江口海区 >粤西海区 >粤东海区的分布格局 ,其最高值出现在深圳湾、唐家湾和湛江港。 70年代后期至 1991年 ,牡蛎体的 Ni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此后 Ni含量年际间虽有波动 ,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3.
64.
以室内固结试验为基础,从含水量、孔隙比、粒度成分、前期固结压力等方面对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固结状态进行了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沉积物垂向上呈现超固结-正常固结-欠固结的趋势,6 m以上沉积物处于超固结状态,这是土体粒度成分和沉积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土体胶结方式的不同和波浪等动力因素的影响深度的不同决定了超固结特征沿深度非均匀化。 相似文献
65.
66.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重建了中全新世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NDQK5岩芯中的介形类化石记录主要分布于4~17. 1 m段,对应年代约为8. 2~6. 9 ka BP。岩芯内共计识别出海相介形类23属26种,根据优势种以及特征种的相对丰度变化特征可将岩芯内的介形类动物群划分为3个组合:① 介形类组合A以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和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代表潮下带环境;② 介形类组合B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优势种,指示近岸内陆架的沉积环境;③ 介形类组合C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Loxoconcha ocellifera为主,代表潮间带的沉积环境。基于介形类组合的分布特征,本文推断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约在8. 2~7. 4 ka BP期间持续上升,并在约7. 9~7. 4 ka BP区间达到最高;7. 4~7. 0 ka BP期间海平面下降,随后再次上升。因此,介形类化石记录指示福建沿海地区在全新世高海平面背景下依然存在相对海平面的次一级波动。同时,结合已有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推断8. 2~7 ka BP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可能主要受控于冰盖融水;7 ka BP后该地区的海平面波动可能受控于“冰川- 水均衡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67.
随着全球大洋调查的不断开展以及各种海底探测技术的进步,海洋调查数据积累日益增多。以往主要通过使用不同的专业软件来进行各类大洋数据的可视化和成图分析。在海洋调查方面目前迫切需要一种可视化软件,能够快速显示海底大洋的观测和探测数据,并能够快速简单地综合分析和成图。为了解决快速可视化和多种类型数据同界面显示问题,本文利用Matlab中的图形用户界面工具,开发和设计了简单易操作的OceanVis1.0数据可视化和图形用户界面。通过使用OceanVis1.0,用户可以方便地对全球海底大洋多波束水深、海洋重力异常、海洋磁异常、地震波形数据等进行可视化和成图分析,能够解决大洋关键区域的多种数据可视化综合分析问题。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可以进行二维测线和三维空间数据变化的显示,也可以实现数据成图的放大、缩小和旋转功能。对于多波束、重磁数据空间变化数据,可以进行二维测线的任意切割和成图输出,不用保留中间成图即可满足用户的实时数据显示和快速查看功能。OceanVis1.0也能为具体航次的海底调查提供各类海底探测数据的快速显示,以及包括航次中获取的数据显示和初步分析功能,能够为研究区航次测线的规划提供数据可视化和图形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68.
69.
70.
比较了南海北部海洋鱼类石油烃含量的地理差异,结果表明:被研究的5个海区中,广州湾海洋鱼类的石油烃含量明显高于北部湾(P〈0.05)和红海弯(P〈0.05),该3个海区和珠江口明显高地台湾浅滩(P〈0.01),其余的两两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利用海洋环境质量调查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说明这种地理分布特征与南海北部近岸海域的石油烃污染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