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1篇 |
免费 | 56篇 |
国内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篇 |
大气科学 | 107篇 |
地球物理 | 56篇 |
地质学 | 114篇 |
海洋学 | 56篇 |
综合类 | 15篇 |
自然地理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正> 杂卤石(K_2SO_4·MgSO_4·2CaSO_4·2H_2O)是一种分布较广的钾盐矿物,几乎所有硫酸盐型的钾盐矿床中都有杂卤石层分布。波兰下三迭统赫洛波夫杂卤石矿床是一重要的工业矿床,绝大多数氯化物型钾盐矿床中也常有少量杂卤石产出。杂卤石是最易保存的钾盐矿物之一。美国新墨西哥钾盐矿床,就是在石油钻井岩屑中发现了杂卤石之后,进一步找到钾石盐的。袁见齐教授(1974)指出:就现有的地质资料来看,杂卤石的产出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与可溶性钾盐矿层(或矿化)有密切的关系。不论成因如何,一个盐盆地中若有杂卤石出现,其中就有可能存在其它钾盐矿物或矿 相似文献
313.
314.
针对选用不同网络结构的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地球化学异常识别,重构符合成矿分布的地球化学背景时选择依据较少的问题,本文基于闽西南铜锌银成矿区1∶20万水系沉积物数据,采用3种无监督深度学习模型AE、MCAE、FCAE,分别提取了样本中多元素的组合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混合特征,并基于其重构地球化学背景,模拟成矿分布。结果显示,FCAE模型圈定的异常区域与已知铜矿点最贴合,其次是MCAE模型和AE模型,其AUC值分别为0.80、0.78、0.61,且FCAE模型和AE模型对卷积窗口尺寸变化不敏感;说明面向地球化学异常识别构建深度学习算法时,基于提取空间分布特征或混合特征的算法综合表现较好,且基于提取组合结构特征或混合特征的算法对由观测空间尺度变化或不一致引起的噪声有较强抗干扰能力。本文为因地制宜地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地球化学异常识别模型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315.
半宽金矿的含金石英脉产于河南崤山地体铁铜沟组底部砾岩的层间破碎带或铁钢沟组与下伏结晶基底的不整合面附近。矿物包裹体成分显示:成矿热液沿结晶基底内的通道运移至铁铜沟组时,发生了成分和性质的突然改变,导致金大量沉淀。矿床应属砾岩层控型。137个测温数据集中于400~340℃,330~220℃,180~160℃,表明矿化经历了三期;氧同位素研究证明成矿热液由早期变质热液向晚期大气降水热液演化,硫、铅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复杂,但以深源为主。研究表明,矿床由中生代时沿马超营断裂向北的陆内俯冲诱发的变质分泌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316.
利用逐日降水量资料,选取8个降水指数,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2000—2016年贵州草海湿地极端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草海湿地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雨季、旱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比例的均值分别为87.3%和12.7%。四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比例的区间,春季为8.5%—29.8%,夏季为8.7%—65.1%,秋季为0.9%—38.7%,冬季为0.9%—4.9%。暴雨日数最大值为5 d,暴雨日降水量接近400 mm,两者变化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连续有雨日数和连续有雨日数≥10 d发生次数的均值分别为14 d和2次;连续无雨日数和连续无雨日数≥10 d的发生次数均值分别为15 d和3次。日最大降水量、暴雨日降水量和连续有雨日降水量三类极端降水指数均值分别为67.0、109.3和115.0 mm,占年降水量比例的均值为7.9%、11.7%和13.3%,比例区间分别为5.4%—13.3%、0—30.4%和7.2%—23.6%。 相似文献
317.
山东省初秋一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落区和抬升触发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9月11日山东省初秋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落区和抬升触发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高空槽影响,有、无对流区上空大气层结均不稳定,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与小的对流抑制能量(CIN)环境条件下,强对流云团呈现"遍地开花型",抬升触发成为强对流发生的关键因素。地面辐合线、干线、海风锋、冷池出流是主要的抬升触发系统。由于对流抑制小,抬升强迫一般不需要太强,不同区域雷暴的抬升机制不同,鲁西北地区强对流天气由地面辐合线抬升触发,山东半岛地区的对流是由海风锋与冷锋共同触发,而鲁中地区强对流则由老的雷暴的冷池前沿阵风锋抬升触发,鲁东南地区的对流是由干线与地面辐合线共同作用造成的。辐合线抬升强迫的大小很重要,其量化可通过边界层散度衡量。在同样具备地面辐合线的情况下,不同温湿性质气团的中尺度边界对雷暴触发起关键作用。预报落区的偏差主要是因为短期阶段无法获取低空东南风气流这一关键中尺度系统,不同起报时间模式预报的调整趋势、季节等因素是对流强度预报偏弱的主要原因。经验表明,通过对大量个例的分析研究,提高对数值模式的订正能力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18.
319.
320.
选用1961-2012年西南片区(四川、贵州、云南和重庆市)90个地面气象观测台站的逐日降水、日平均气温的实测气象要素资料,运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来统计分析近52年来西南春季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得出:西南地区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其中春季干旱的频次最高,而冬季的干旱强度最强,春季干旱的频次和强度均为3级干旱(中旱)较偏多偏强;春季干旱的频次和强度均为略有下降趋势;年代距平均在20世纪60至80年代的为正,而后为负;频次在1980年左右有个突变,而强度在1981年左右有突变;频次主要在21世纪初之前具有8a的年际周期变化,有明显的缩短趋势,强度主要具有8a的年际周期变化和12a的年代际周期,也均具有明显缩短的趋势;频次和强度指数均在云南中部、贵州东部和四川西北部边缘有3个明显的高值中心,而四川南部和重庆东北部为低值中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