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大气科学 | 7篇 |
地球物理 | 34篇 |
地质学 | 33篇 |
海洋学 | 1篇 |
综合类 | 3篇 |
自然地理 | 2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能源产消不平衡导致在空间上形成大规模的能源流动,流动格局不断发生变化,需要采用纵横向耦合视角分析区域能源流动的演进过程及特点。文章构建衡量区域能源流向和流速的指标,通过多次分层聚类将1995年~2012年30个省(市、区)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供需方面的职能类型划分为7种,重点分析汇流地、输流地和中转地,各能源流动主要特点为:第一,煤炭在省与省之间调运频繁而中转规模适中,表现为沿海汇流、稳定输流、内陆中转;第二,石油流动大进大出,表现为分散汇流、集中输流、中转枢纽;第三,天然气以本地供应为主,表现为经济圈汇流、多源供应、小进小出。总体来看,中国能源消费的分布轴线逐渐靠近胡焕庸线,与人口分布的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2.
这次泥浆体流变试验的比测使用了五种不同规格的旋转式粘度计,并把其测试结果与毛管式粘度计的测试结果作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若用旋转式粘度计测试具有非牛顿体特性的泥浆体,应尽可能采用具有转筒半径比(α=外筒半径R_c/内筒半径R_b)较小的测试室;若是用具有α>1.05的测试室测试,所得的数据则应作特殊处理。毛管式、旋转式两种粘度计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并具相仿的精度。测试结果的离散程度超过仪器的测试误差。这有待进一步研究、查明原因。 相似文献
23.
24.
在室内土槽模拟降雨试验基础上,观测了具有不同碎石体积含量紫色土的降雨入渗地表产流产沙量以及细沟间径流和细沟径流的流速,以期建立碎石含量与土壤流失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碎石混合对降雨入渗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当碎石含量为20%~30%时,碎石的存在增强土壤入渗能力,当碎石含量提高到30%时,土壤的入渗能力被削弱。土壤中碎石混合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坡面细沟间径流流速和细沟径流流速产生不同的影响,随着碎石含量的增加,细沟间径流平均流速逐渐增加,细沟径流的平均流速逐渐降低。土壤中碎石混合通过改变土壤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增强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随着碎石含量的增加,径流含沙率和土壤流失量显著降低,土壤流失比与碎石含量呈极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5.
26.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前景展望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旨在从典型区域角度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背后的真正动因及其作用机理,进而动态模拟、预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组织性及其内驱动因子作用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必须与某一特定区域相联系,以便确定合适的可定量指标来体现外生驱动因子的驱动效果。系统地识别土地利用系统在不同控制状态下的驱动因子及其多种时空尺度效应,建立具有综合模拟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能减少土地利用系统通常受临界值域和突变所左右的局面。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识别、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过程模拟等的研究现状表明,为更好地理解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和原因,测度现有及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过程和地点,支持政府相关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促使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应优先考虑以下研究领域:①驱动力因子识别及其作用效应的尺度依赖性;②驱动力因子的贡献量化及其在具体区域的非均一分布;③驱动力因子作用过程的自然反馈机制模型化。
[HT5H]关〓键〓词:[HT5K] 相似文献
27.
电力生产和消费空间特征的全面分析是海南电力体制改革、"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的重要基础,基于2012年~2014年海南省18个市县36个月的数据,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方法探讨了海南省电力生产和消费空间特征,为提高电力综合利用效率和能源转型提供重要参考,结论如下:1)ESDA分析表明,人均电力生产在空间上负相关,存在三个明显圈层;人均电力消费在空间上接近随机分布,在沿海地区存在两个"抱团"与两个"分离"群,中部以五指山为中心形成电力消费能力最低的片区。2)ARDL分析表明,澄迈县的人均电力生产在空间上对外表现为抑制作用,东方市对周边市县的电力生产水平带动作用不乐观,澄迈县和东方市的电力生产空间特征决定了海南省整体的电力生产空间格局;人均电力消费水平在相邻市县的相互协同作用较弱,协同发展的市县组合分散在全省的北、西和南部,少数地区的电力消费水平互相排斥。空间特征的深入分析还需要考虑更加全面的评价指标、增加ARDL模型中变量的时空维度。 相似文献
28.
29.
30.
提取精密控制震源信号的自适应加权匹配滤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短时突发噪声对提取精密控制震源信号的影响, 本文研究并提出了加权匹配滤波方法。 通过评估记录中的噪声时间分布取得相对应的信号段的权重, 对噪声水平高的时段分配较小的权重, 噪声水平较低的时段分配较大的权重, 进行加权匹配滤波, 达到降低短时突发噪声的影响、 有效提高输出信号信噪比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