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快速城镇化及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建设用地扩展特征明显,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力研究可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提供依据。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法,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综合分析表明:已有研究存在理论体系不健全;驱动因子遴选缺乏科学性;尺度界定不清晰;数据获取口径不一,遥感数据与统计数据不匹配;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缺陷等不足与弊端。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观视角出发,加强学科交流,构建完整理论体系框架;注重驱动因子遴选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差异性;构建揭示空间异质差异的非线性模型,创建对模型可靠性和科学性进行检验方法;将数学模型方法、数据库技术和3S技术结合起来,创新研究方法;规范数据获取口径;加强时空尺度的敏感性研究;建设用地扩展对自然、社会经济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力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许信旺  潘根兴  曹志红  汪艳 《地理研究》2007,26(6):1077-1086
区域土壤碳储量和碳固定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是全球变化中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本文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研究了安徽省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和碳库,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结果表明,安徽土壤有机碳库为0.71Pg,表层土壤有机碳库为0.28Pg;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达117.54 t/hm2,碳密度的空间分布为: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区>沿长江平原>江淮丘陵区>淮北平原区;气候和植被控制着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省域分布,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地形和母质影响土壤亚类间有机碳的差异;土壤总氮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平原区土壤粘粒含量与表层土壤有机碳固定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保护与气候变化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湿地分布广, 类型丰富, 但存在着垦殖率高、碳密度较低、围垦损失严重等问题。估计我国湿地土壤碳库达8~10 Pg, 占全国陆地土壤总有机碳库的约1/10~1/8, 过去50 a间的损失可能达1.5 Pg。围垦和过度放牧是我国湿地土壤退化和碳库损失的主要驱动因子。目前,湿地土壤碳库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可以为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探寻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在途径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针对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提出了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系统集成策略。即泥石流危险度评价集地理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为一体,采用公共接口模块的外连式结构进行集成,并具有较好的用户界面和构造特定的应用框架为用户导航,实施的中心环节是组分软件的优选、各组分间转换、访问函数的实现和特定应用框架的构造。通过建立孙胡沟流域的数据库和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知识库,利用集成系统对孙胡沟流域泥石流危险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加快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是十八大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科学揭示城镇化演进规律及趋势,对指导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依据Northam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思想,基于Logistic模型,借助SPSS分析软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国城镇化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并对城镇化发展三阶段的特征点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1)2020、2030、2040、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57.52%、65.09%、70.53%、74.16%。(2)城镇化发展速度极值点出现在2002~2003年,极值点处发展速度为1.068个百分点·a-1,城镇化水平为40%左右,加速度两个极值点分别出现在1978年、2028年前后,两极值点城镇化发展速度均为0.712个百分点·a-1,城镇化水平分别为16.90%、63.09%。(3)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起始时间点为改革开放初,持续时长为49.32 a,2028年前后发展速度将趋于平缓,加速发展期内年平均时速为0.94个百分点·a-1,由此得到的启示为:中国城镇化发展尚存较大空间,未来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契合城镇化演进规律;适度控制城镇化发展速度,发展速度以1个百分点·a-1为宜;既要重视城镇化发展速度,更要重视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结果可为管理层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及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皖南山区山地生态系统经济价值损失估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信旺  朱诚 《山地学报》2004,22(6):735-741
生态系统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对生态系统破坏造成的损失首先会直接影响到森林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草场资源等。为估算某一地区生态系统经济损失,可采用将损失转化为货币值的方法,损失函数P(A),P(A)=∑P(UAi)=P(A),Ai(i=1,2,3,……)为各单项损失值。用此方法估算出皖南山区2000年生态系统经济损失值达27309.32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42%,森林资源损失为17679.44万元,水资源损失7596.66万元,土地资源损失6094.49万元,草场资源损失3120.58万元。所采用的方法科学,经验证表明估算值基本正确,但比实际值偏小。  相似文献   
17.
南京地区下蜀黄土磁性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京江北泰山新村下蜀土剖面所采的144个样品和南京江南燕子矶下蜀土剖面所采的467个样品所进行的古地磁测年、磁化率测量和粒度测定,建立了南京地区下蜀黄土地层220kaB.P.以来较精细的时间标尺;在此工作基础上,将南京下蜀黄土堆积所记录的环境信息同北方经典黄土、深海沉积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对比,发现燕子矶剖面磁化率曲线能够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1—7阶段进行良好的对比,两者之间的细节变化具有一致性,其中S0表现为高值,可与氧同位素曲线阶段1对比,为一高温期;L1可以划分为两层黄土(L1LL1、L1LL2)和一层弱发育的古土壤(L1SS1),L1LL1和L1LL2可与阶段2和4对比,L1SS1可与阶段3对比;S1古土壤层由3个古土壤亚层(S1SS1、S1SS2、S1SS3)和2个弱成土亚层(S1LL1、S1LL2)叠置而成,磁化率曲线具有明显的三峰夹两谷形式,正好可与氧同位素阶段5对比,表明这一时期的古气候特点是在湿热的背景下有两次干冷波动,其中S1SS1、S1SS2、S1SS3分别对应于5a、5c、5e,S1LL1、S1LL2对应于5b、5d;L2黄土磁化率曲线整体呈谷形,但中下部有一次峰,下部磁化率偏高,与阶段6的曲线特征相吻合;S2古土壤层未见底,目前获得的磁化率曲线特征可与7a和7b对比。以上研究结果确立了江南风尘堆积的古气候全球变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