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篇 |
免费 | 35篇 |
国内免费 | 9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6篇 |
大气科学 | 27篇 |
地球物理 | 7篇 |
地质学 | 188篇 |
海洋学 | 33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6篇 |
自然地理 | 4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江小群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1,(1)
在研究我国运输通道的结构构成、区域差异和性能特征的基础上,从国家生产力布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和外向型经济建设的角度,分析我国运输通道空间格局的演化趋势及其制约因素,探讨2000年我国运输通道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2.
阐明了产业有序转移、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了产业有序转移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根据这个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广东产业转移经验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产业有序转移是在政府有效干预下所形成的有利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一种产业转移形式。产业有序转移通过诱致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际产业合理分工、区际产业关联互动,以及提高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效率等路径,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3.
尊敬的编辑: 您好! 近年来,我们在处理农村土地权属和使用权的纠纷当中,碰到有关土地承包权的理解问题,在这类争议纠纷当中,理解不尽相同,特别是在纠纷案件讨论时,各持己见,围绕《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第十六条规定,意见也难统一,给执行和解决纠纷带来一定困难,请在百忙中为我们作个解释。 一生产队在土地承包经营期内对个别承包经营者的土地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有两户农户不同意生产队的调整方案,认为调整地块和面积有损自己权益,先后多次要求村、乡人民政府解决,乡人民政府也多次组织调解,但都解决不了问题,后这两户农户向法院提… 相似文献
124.
<正>梧州市地处西江干流,位于桂江和浔江交汇处,广西八成以上的水量经这里流入广东,历史上,这里洪涝灾害频发,是全国的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全国少有的受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的城市之一。梧州山多平地少,泥土松软,暴雨天气极易造成房屋倒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据统计,市区有7万多人居 相似文献
125.
2007年2月上旬,一个温煦的冬日,苍梧县国土资源局召开2006年度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县主要领导来到了会场. 相似文献
126.
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形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测定了12株弧菌的形成生物膜的效果,选择形成生物膜效果最好的副溶血弧菌ND-02,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在静置培养24~36 h后形成成熟的生物膜,在起始菌浓度为107~108CFU/mL形成生物膜的量最大;在30℃,NaCl浓度为3%~5%,pH偏弱碱性时的生物膜OD590值最大;C 2a+促进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形成,而M 2g+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副溶血弧菌在分别经大黄鱼表皮黏液、肠黏液和肝脏提取液包被的的基质上形成生物膜的作用明显,鳃黏液和脾脏提取液中次之,肌肉提取液包被后生物膜形成量最低。以上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ND-02菌株能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而且生物膜的形成受温度、NaCl浓度、pH值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7.
128.
为了解大亚湾西南海域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 本研究于2020年1月份使用底拖网采集了该海域的渔业生物, 并分析了35种主要渔业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根据δ13C和δ15N值, 计算出该海域食物网6种营养结构的生态指标和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 并绘制了连续营养谱。本次调查渔业生物主要为鱼类和虾蟹类, 鱼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17.63‰ ~ -14.85‰和12.92‰~15.46‰, 平均值分别为-16.47‰和13.80‰; 虾蟹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17.67‰ ~ -15.51‰和11.05‰~12.62‰, 平均值分别为-16.30‰和11.85‰。根据δ15N值, 用相加模型(trophic position by the additive model, TPA)和缩比模型(trophic position by the scaled model, TPS)分别计算了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 结果显示两个模型计算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1), 呈现鱼类平均营养级>虾蟹类的趋势。本研究发现大亚湾西南海域食物网初始食物来源较为单一, 存在食物链营养层级较少和长度不足, 食物网营养级多样性较低和营养结构冗余程度高的现象。与30多年前相比, 大亚湾近年高营养级生物量减少, 食物网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本研究结果不仅为了解大亚湾食物网结构组成提供了基础资料, 也为保护大亚湾渔业资源, 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