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202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流体特征与来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右江盆地金矿床原生包裹体中液体包裹体占包裹体总数的90%以上,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均较低,化学组成富Na 低K 、富Cl-低F-,2<Na /K <10,1.5<Na /(Ca2 Mg2 )<4,不具有岩浆水和热卤水的特点.氢氧同位素组成表现为氢同位素变化不大,氧同位素变化范围大,但在δD-δ18O图解上具有大致沿华南中生代大气降水δD=-70%的直线上下分布的规律.流体包裹体中36Ar属大气成因,Sr同位素具有壳源的特点.上述证据表明,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并指出大气降水在金矿成矿过程中不是矿区范围内的直线下渗,而是作盆地规模的由南向北的渗流.  相似文献   
152.
庐江地震台汤池1号井的水氡测值从2009年4月8开始有小幅趋势性上升,8月4日至8月8日,上升速度加快(8月7日升至11.4 Bq/L),8月19日数值恢复正常。本研究从地震前兆异常落实的角度出发,在仪器运行、观测环境、水文地质、人为因素,仪器标定参数、同一井中其他测项的数据变化、同一地热区其他热水井水样数据的对比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以往水氡资料的映震实例,初步判定此异常为前兆异常。此项工作对今后异常的判断、识别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3.
基于南中国海东沙海域某地震剖面资料,利用Basin2二维模拟软件,结合研究区有关地温场、热流探测资料和ODP184航次调查的岩心数据,重塑了研究区沉降史、有机质生烃史、古地温场与热史变迁。进而利用“生物成因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动力学模拟系统”(Hydrate Dynamics)软件,模拟了水合物聚集的过程与分布范围。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合物稳定域较厚(200~250 m),有机质含量适中,生物成因甲烷主要在海底1 km以浅范围内形成。稳定域之下早先埋藏的沉积物中有机质形成的生物成因甲烷在压实流的作用下能够向浅部层位中运移聚集,从而对现在的矿层有所贡献。水合物主要赋存于稳定域底部以上50 m的层位内,富集带中水合物的平均含量约为5%。  相似文献   
154.
本文从WXS凹陷中低孔渗储层岩石声波实验出发,以岩样的纵横波速度和密度为基础数据,求取出一系列的弹性参数,包括纵横波波速比、纵波波阻抗、横波波阻抗、泊松比、拉梅常数、剪切模量、体积模量、杨氏模量,等等。在前人的孔隙流体识别究基础上,综合相关理论和实验分析,构建了一个新的流体识别因子F。以饱和流体岩石弹性参数及其组合参数的相对变化量Ag/w和Ao/w为定量指标,评价各流体识别因子的流体识别效果,并采用交会图技术进行了验证。新流体敏感因子在传统较难分辨的孔隙流体"水"和"油"的区别上具有良好效果,有利于提高中低孔渗储层流体识别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5.
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上地幔顶部Sn波速度层析成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中43646条Sn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中国大陆地区上地幔顶部的Sn波速度结构. 主要结果是:①全国平均Sn速度为4.55km/s,速度变化量从-0.14km/s到+0.15km/s. ②整体上中国Sn速度分布是东低西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以及柴达木盆地东端、四川盆地及其南部地区等是明显的高Sn速度区,鄂尔多斯地台和台湾海峡也是Sn速度较高地区,整个华北盆地、渤海湾东部、山西北部和郯庐断裂带,Sn速度都比较低. 另外,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北部和南北地震带地区,Sn速度也较低. ③ Sn速度变化分布和构造活动、地壳厚度以及大地热流变化有关,分别求得了速度与地壳厚度和大地热流的线性回归方程. ④ Sn速度变化和Pn速度变化的区域分布总体上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56.
地球介质的衰减特性可以从地震波中的频谱信息中获取,并且能够提供地球内部结构非均匀性的重要信息.与大量的速度结构研究相比,对衰减结构的研究却较少,且大多仅对日本群岛局部地区做研究.本文运用ML振幅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获得了整个日本群岛上地壳的品质因子Q0值(1 Hz时的Q值).计算中共利用了日本Hi-net台网971个台站记录到的5559个地震事件,超过60000 条Sg波最大振幅-频率数据,并且满足震中距小于2°、震源深度小于10 km.计算结果表明,低Q0值区域主要存在于日本群岛的中央火山带,与日本新生代以来的火山分布非常一致;同时,位于从神户到京都东北地区、以及四国岛东部等地的非火山区,断层密集,对应的Q0值也很低;另外,西太平洋俯冲海沟与日本群岛东海岸之间的区域也是低Q0值区,这说明高温、岩石强烈破碎、深厚的沉积物是造成地震波强烈衰减的主要原因.高Q0值主要分布在中央火山带前缘与日本东海岸之间.  相似文献   
157.
梅河口盆地位于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北段分支断裂 抚顺—密山断裂带中,该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第三纪聚煤带。在该断裂带中发育有一系列聚煤盆地,梅河口盆地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据沉积相推测该盆地宽约5km,长约26km,总面积约150km~2。断裂带内的第三纪盆地是中国东部早第三纪裂陷作用的产物,与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的演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处于统一的古构造应力场中,盆地的演化过程也表现出伸展与走滑的双重控制。梅河口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盆地裂陷期和盆地反转期两幕。盆地裂陷期主要在区域右旋张扭体制作用下。发生断块活动,发育一系列高角度同沉积正断层控制断块,盆地反转期主要在区域左旋压扭体制作用下,发生构造反转,致使盆地中部分同沉积正断层发生逆转,部分断凹和断隆发生转化。梅河口盆地总体沉积充填序列与中国东北晚中生代断陷盆地充填序列模式相似,可分为5段。由下向上分别为:底部粗碎屑岩段、主要含煤段、含油泥岩段、上含煤段和上部粗、细碎屑岩段。把它们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梅河口盆地充填序列的厚度明显偏小;较深水湖相段发育较薄;主要厚煤层分布于较深水湖相段下部。梅河口盆地充填序列可划分为  相似文献   
158.
面向21世纪的萧山国土资源调查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萧山地区地质演化简史和国土资源优势,分析了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提出了应该进行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外营力地质灾害、地震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和地球信息科学研究等12个方面的工作,论述了旅游、环境和土壤地质研究的有关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59.
裴树文 《现代地质》1999,13(3):291-297,T001
在拉萨以东约100 km 处的下波郎和得中等地, 广泛出露着以火山岩系沉积为主体的叶巴组, 新近从中发现了大量的双壳类化石, 以Kobayashites hemicylindricus Hayami, Propea mussium ( Propeamussium) laeviradiatum ( Waagen) , Pronoella pindiroensis Cox 和Corbicellop sislaevis (Sowerby) 为代表, 共计19 属20 种。双壳类动物群古生物地理面貌同北侧羌塘—印支地块早—中侏罗世双壳类动物群以及欧洲和日本同期双壳类动物群有极大的相似性, 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东亚区、欧洲区以及埃塞俄比亚区的某些特征属,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不同生物地理区动物群的混生面貌。从生物地理区系的角度来看,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虽然有可能是侏罗纪一度出现的洋盆, 但其张开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不足以导致其南、北两侧产生独立的生物地理区系  相似文献   
160.
阐述了萧山地区地质演化简史和国土资源优势,分析了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提出了应该进行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外营力地质灾害、地震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和地球信息科学研究等12 个方面的工作,论述了旅游、环境和土壤地质研究的有关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