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9篇 |
免费 | 304篇 |
国内免费 | 2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0篇 |
大气科学 | 68篇 |
地球物理 | 152篇 |
地质学 | 573篇 |
海洋学 | 131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68篇 |
自然地理 | 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54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4篇 |
1966年 | 3篇 |
1958年 | 9篇 |
1956年 | 3篇 |
1940年 | 2篇 |
193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863.
864.
865.
湘南郴州地区钨、锡、铜、铋、铅、锌等金属矿床密集产出,很多矿床达到大型、超大型规模,且资源潜力巨大,构成世界级的钨锡多金属矿集区.研究表明,该矿集区中钨、锡等金属主要集中在150~60 Ma期间的大规模成矿,与该区主要花岗岩的成岩时间基本上吻合,两者具有明显的时、空联系.湘南郴州一带的花岗岩及其相关的钨、锡等金属的成矿与中生代华南地幔物质上涌、岩石圈的拉张、伸展作用密切相关,两者均为中生代华南岩石圈拉张、伸展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66.
海洋溢油油膜厚度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溢油扩展过程中油膜厚度的准确获得是进行溢油量估算和损失评估中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揭示溢油扩展中油膜厚度的理论变化特征来获得油膜厚度随溢油性质和海洋环境条件变化的定量关系,构建海洋溢油油膜厚度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对溢油量估算至关重要。依据Lehr提出的油膜椭圆扩展模型构建了油膜厚度随溢油性质和海洋环境条件变化的定量关系,剖析了溢油扩展过程中油膜厚度的变化特征。油膜厚度在溢油发生后最初2小时内会迅速减小,此后衰减速度逐渐减小直至趋于稳定。对于原油来说,通常在6~7h内会达到最小油膜厚度,扩展终止。溢油密度对油膜厚度的影响表现为密度大的溢油初始厚度大,达到平衡的时间也较长;风速对于油膜扩展的影响巨大,风速越大越有利于油膜的扩展,油膜厚度越小;温度也通过影响溢油油膜密度来影响油膜厚度的变化,一定范围内,高温促进油膜的扩展,加快油膜厚度的变化速度。除溢油密度、风速和温度外,溢油方式、海流、潮汐和溢油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油膜厚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67.
868.
渤海沉积物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对海洋沉积物中氮的行为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宋金明,1997; Hammond et al.,1996;Jordan et al.,1998)。如氮的早期成岩过程、氮的去营养化作用、氮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转移过程及交换通量。近年来实施的全球性重大合作计划,如 JGOFS、GLOBEC、SOLAS等进一步加强了对海洋中的氮循环的研究(Collier,1991;Smith et al.,1996)。随着研究的深入,沉积物中氮循环的控制机制、氮循环与其他生源要素循环的关系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以往的研究工作大多集中于从沉积物间隙水这一角度研究沉积物中的氮循环,而对沉积物本身研究较少,主要是由于研究手段、方法的缺乏(甄别沉积物中氮的各种赋存形态极为困难)。而通过对沉积物初步的研究已证明(马红波等,2001),沉积物固体颗粒本身的特征,如颗粒大小及氮在其中的赋存形态对较长时间尺度上的氮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作者在研究沉积物氮形态基础上,对渤海沉积物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功能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深入研究生源要素的循环过程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69.
四川里庄稀土矿床岩浆碳酸岩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里庄稀土矿床位于四川冕宁县西南方向49 km,为侵位于碱性杂岩体中的碳酸岩脉状矿床。本文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角度探讨了碳酸岩与地幔过程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碳酸岩的∑REE为(9236.2~5943.6)×10-6,为LREE富集型,与典型岩浆碳酸岩特征相似;碳酸岩的C、O同位素组成非常稳定,其δ13CV-PDB和δ13OV-SMOW,分别为-3.9‰~-5.3‰和8.7‰~11.9‰,均落在“原生碳酸岩”的C、O同位素组成范围之内;碳酸岩的Pb、Sr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其87Sr/86Sr,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0.706305~0.706997、18.197~18.220、15.601~15.604、38.401~38.434,与EMⅠ型地幔源区的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所有这些特征均表明岩石来自交代富集地幔源区。 相似文献
870.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对中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回答所研究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中国占据亚洲东部环太平洋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在过去4亿年期间由具有不同地壳结构、生物地理区系和演化历史的地质体镶嵌拼合而成,具有复式大陆构造的典型特征。中国的区域构造研究有可能在如下方面对全球构造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1)与北美、非洲等巨型克拉通相比,中国地台的规模小、刚性化程度低、盖层变形强烈,这种相对高的构造活动性正好提供了有关大陆生长和演化规律的窗口;(2)复式大陆中并列的陆块来自不同源区,意味着中国区域构造的"世界性",因此开展大区域古地磁、古生物-地理区、古沉积、古构造与古成矿作用与环境复位的综合研究,厘清中国各陆块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必然对完善全球构造演化做出贡献;(3)中国是世界上造山带最多的国家之一,青藏高原和台湾海岸山脉是正在进行中的大陆碰撞和弧-陆碰撞场所,从极为丰富的实例中总结出古、新造山带的类型和基本演化规律,可以丰富全球大陆增生的理论;(4)古特提斯洋从古亚洲退却的过程与路径是迄今尚未解决而长期受人关注的科学问题;(5)中国广泛存在的中—新生代陆内变形与盆山构造-地貌的形成,应该是大陆动力学深入研究的命题;(6)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扩展了区域构造研究的领域。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和新技术应用对地学研究的促进,将迎来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新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