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蒙俄经济走廊耕地资源战略合作对于“一带一路”共建、加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意义重大。本研究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析、野外实地考察、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中蒙俄经济走廊耕地资源分布格局,剖析了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了中国对外耕地合作开发的主要问题,探索提出了中蒙俄经济走廊耕地资源合作对策建议。中蒙俄经济走廊耕地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俄罗斯欧洲部分莫斯科河和伏尔加河流域,以及鄂毕河流域、叶尼塞河流域、阿穆尔河流域与贝加尔湖流域等地。中蒙俄经济走廊俄罗斯部分耕地面积和高产耕地面积分别占经济走廊的60%和74%左右;而经济走廊俄罗斯部分未利用耕地面积占俄罗斯未利用耕地面积的近50%,占中蒙俄经济走廊未利用耕地面积的95%左右。今后应高度重视中蒙俄经济走廊耕地资源合作开发,推动中蒙俄耕地与农业合作自由化发展,可探索在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等地率先开展中俄毗邻重点耕地国际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农业自贸区建设,扩展延伸经济走廊耕地产业链和价值链,共建多元稳定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农产品物流贸易通道。 相似文献
52.
This paper, concerning uneven development in China,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core–periphery gradi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ross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and assess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provinces have changed in recent year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has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core–periphery pattern, the core evidently skewing towards east-coastal areas.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rket reforms and expansion of globalization, industrial location is gradually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provinces. The core provinces specialize in those industrie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s, as well as a high consumption ratio, a high degree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and labor or human-capital intensity. However, it is the opposite with regard to peripheral provinces, in addition, energy intensive industries are gradually concentrating in these areas. To a certain degre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forces that deter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China.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regions along different gradients becomes unsynchronized will be a long-term trend.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regions are bound to develop industrial sectors in line with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age. A core–periphery pattern of industries also indicates tha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ifferentials across regions arise because of not only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es but also the inconsistent evolving trend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 each province. 相似文献
53.
基于中国1985~2007年30个省级行政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工具和动态最小二乘法(DOLS)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工业废气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变量与经济增长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变量间均呈现出显著的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而EKC转折点并没有出现在过低的水平上;其后基于检验结果探讨了我国环境-经济空间格局,部分东部发达省区已经越过或接近3种污染物EKC的转折点,然而我国大部分的中西部省区并未越过EKC转折点甚至距离较远。目前我国仍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在减排方面需要花费巨大的经济成本。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应根据各种不同情况因地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54.
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是使得人类更容易遭受灾害影响的两大因素,这两个因素在城市群叠加,使其成为容易遭受灾害侵袭并造成重大损失的高风险区。中国沿海地区五大城市群经济实力雄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其处于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受海陆复合型灾害的影响,而且承灾体庞大,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更容易遭受重大灾害损失。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沿海城市群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紧迫性,尽快提出应对策略,并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对策纳入沿海城市区域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55.
就跨区域调水引起的水价问题按照全成本定价的划分项目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将跨区域调水和排污权交易中的泡泡法进行类比,为详细考察提供了一个经济分析方面具有一般性的框架。分析表明,跨区域调水对相关区域的每项水资源成本都发生影响,在合适的调水量之下,两地水资源成本互相趋近而总成本减少,与排污权交易导致的污染治理成本变化类似。跨地区调水建立的地区水资源联系打破了原来水资源成本项目的划分,使调出区原来过剩的水因为存在与调入区交易的可能而产生机会成本,并因调水后水供给与两地水需求更一致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周转率,等同于增加了可用水资源量并因此降低了水成本。在此显示了水资源价值中时间因素的影响。分析证明水资源潜在的产权因为跨地区调水工程而变成可交易更完整的产权之后,提高了水资源配置效率,这与科斯定理完全一致。调入区的获益在短期和长期内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6.
江浙沪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和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地理信息技术,以江浙沪地区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分析了江浙沪地区的景观格局特征;运用CA—Markov模型对江浙沪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了模拟。1980-2005年期间,江浙沪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是建设用地增加迅速,耕地集聚减少,建设用地增加主要来自耕地转移,其贡献率达到93.11%。各类斑块类型的破碎度提高;林地和建设用地斑块平均分维数增加,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斑块空间分布趋于集中。总体景观破碎度不断提高,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增加,景观均匀度有所提升:2005年CA—Markov模型模拟结果和遥感解译数据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指数达到91%,2010年和2015年模拟结果显示,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显著,耕地和林地的减少呈加速状态,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降低。未来发展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注重生态格局安全,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又能兼顾生态保护,以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7.
本文从工业结构演变的视角来研究我国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变化,通过利用工业结构特征偏向指数和各省29个制造业行业的相关数据,对1995-2010年我国工业结构演变与环境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各省工业结构的污染排放强度特征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域工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0年我国西北地区工业结构废水排放强度降低的趋势减弱,东南部分地区和西南地区工业结构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有所增强,高污染行业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地区是黄河中游、西北与西南等地区。最后本文构建地区环境污染强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工业内部结构的演变是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在今后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要及时监控和预防产业结构演变产生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58.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动态仿真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城市群整体及其内部城市单体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系统分析旅游业发展动力、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影响、旅游经济联系以及不同城市对城市群旅游业发展的贡献等因素,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2005~2020年旅游竞争力变化趋势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未来15年,单体城市旅游竞争力均呈现稳中有升的变化趋势,2020年各城市旅游竞争力排名依次为:青岛、济南、烟台、日照、威海、东营、淄博、潍坊;与单体城市相比,城市群地域单元整体的旅游竞争力提升幅度较大,表明城市群旅游一体化与区域整合是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9.
解说是生态旅游实现其环境教育责任的重要手段,在西方其研究和行业发展已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从解说方程式中资源、受众和媒介3个关键要素入手,依据地域分异规律、生态学原理、地理环境决定论等理论,梳理中西方解说系统差异的根源所在。结果发现:西方受“人地分立”价值取向的影响,保持着生态旅游的“纯自然性”,西方的海洋外向型思维延续了注重空间拓展、关注自然客体奥秘的传统,媒介设计鼓励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强调长期公益性;中国人受“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的影响,接受生态旅游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结合,大陆内向型思维形成了求稳好静的性格,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较弱,媒介的物造形式胜过内容要求,短期功利性突出。最后,本文提出中国生态旅游解说本土化路径,包括确定可行的解说目标、挖掘双重价值的资源、定位受众特征与类型、标准化规范引导媒介设计等。 相似文献
60.
基于工业结构特征的中国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工业结构演变的角度分析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利用工业特征偏向指数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与工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通过建立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重点考察了近几年中国地区工业结构能源消耗特征演变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近几年来中国工业结构能耗特征的变化,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有重要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和成本优势、大规模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高耗能化、东部地区工业结构低耗能化的演进态势,而高耗能的工业结构决定了较高的能源消费强度。政府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进行节能目标分解时,要正确认识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与发展阶段,根据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特点,制定有区别的区域节能目标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