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中国沿海地区矿产资源态势与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矿产资源是保证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未来实现经济再增长将受到矿产保证程度低、供求缺口技大、资源空心化趋势明显筹资源问题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多重制约,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扩大利用国际矿源,推广清洁生产,建立节矿型生产体系、开放型资源保障体系和以产权约束为核心的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走集约型资源综合利用之路是沿海地区解决上述资源与环境问题、实现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42.
中蒙俄高铁建设的影响机理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蒙俄高铁建设是促进中蒙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国际陆上交通走廊的重要举措,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合理地布局中蒙俄高铁线路、规避高铁建设面临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急需理清高铁建设的影响因子,揭示其作用机理和空间分布格局,制定针对性强的防控对策。本文分析了中蒙俄高铁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阐明了各类因子对高铁建设的影响机理,通过构建一种综合集成的影响指数评估模型(IIIEM),量化评估了不同地区各类影响因子的影响指数,揭示了其空间分布格局,并据此制定了消除影响的中蒙俄高铁东线和西线的线路布局建议方案。提出通过“高铁换资源、高铁换市场”等互利共赢创新合作模式,消除经济影响;加强沟通和技术展示,降低社会影响;通过设置缓冲区及高科技手段,规避生态风险;构建中蒙俄跨境地区三大生态风险跨国联合防控体系,加强政策对接,促进中蒙俄经济一体化等防控对策及保障措施。本研究将为中蒙俄高铁建设线路科学合理布局、风险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3.
大旅游产业及其发展的影响和效益——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旅游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影响的广泛性和效应的综合性。本文论述了大旅游产业的内涵、特征和产业体系。以甘肃省为例,从发展大旅游产业的角度,通过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大旅游产业促进欠发达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和资源替代、产业替代的作用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大旅游产业是欠发达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渠道,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驱动力等结论。  相似文献   
44.
气候变化对中国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是使得人类更容易遭受灾害影响的两大因素,这两个因素在城市群叠加,使其成为容易遭受灾害侵袭并造成重大损失的高风险区。中国沿海地区五大城市群经济实力雄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其处于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受海陆复合型灾害的影响,而且承灾体庞大,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更容易遭受重大灾害损失。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沿海城市群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紧迫性,尽快提出应对策略,并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对策纳入沿海城市区域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45.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紧凑度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紧凑城市以提高城市效率为目的,体现在空间结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方面。以土地利用紧凑、经济紧凑、人口紧凑、基础设施紧凑、公共服务紧凑和生态环境协同6个维度构建紧凑度综合指标体系,测算2001、2005和2009年中国28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紧凑度,探讨中国城市紧凑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①在全国尺度上,中国城市紧凑度整体高降低升,中低紧凑度城市逐渐增多,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断减小,表现出日益明显的纺锤状特征。②在区域尺度上,紧凑度空间异质性显著,呈东高西低的特征,其中东部地区高紧凑度城市呈团块状分布于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低值连绵分布,高值呈斑块状。但从变化趋势来看,东部地区紧凑度逐渐下降,中西部地区则慢慢提升。③城市紧凑度存在明显的规模等级递增效应,超大城市高于大中城市,小城市紧凑度最低。  相似文献   
46.
This paper, concerning uneven development in China,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core–periphery gradi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ross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and assess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provinces have changed in recent year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has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core–periphery pattern, the core evidently skewing towards east-coastal areas.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rket reforms and expansion of globalization, industrial location is gradually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provinces. The core provinces specialize in those industrie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s, as well as a high consumption ratio, a high degree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and labor or human-capital intensity. However, it is the opposite with regard to peripheral provinces, in addition, energy intensive industries are gradually concentrating in these areas. To a certain degre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forces that deter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China.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regions along different gradients becomes unsynchronized will be a long-term trend.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regions are bound to develop industrial sectors in line with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age. A core–periphery pattern of industries also indicates tha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ifferentials across regions arise because of not only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es but also the inconsistent evolving trend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 each province.  相似文献   
47.
就跨区域调水引起的水价问题按照全成本定价的划分项目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将跨区域调水和排污权交易中的泡泡法进行类比,为详细考察提供了一个经济分析方面具有一般性的框架。分析表明,跨区域调水对相关区域的每项水资源成本都发生影响,在合适的调水量之下,两地水资源成本互相趋近而总成本减少,与排污权交易导致的污染治理成本变化类似。跨地区调水建立的地区水资源联系打破了原来水资源成本项目的划分,使调出区原来过剩的水因为存在与调入区交易的可能而产生机会成本,并因调水后水供给与两地水需求更一致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周转率,等同于增加了可用水资源量并因此降低了水成本。在此显示了水资源价值中时间因素的影响。分析证明水资源潜在的产权因为跨地区调水工程而变成可交易更完整的产权之后,提高了水资源配置效率,这与科斯定理完全一致。调入区的获益在短期和长期内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8.
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GIS技术 ,选取反映地区发展状况的 12项主要指标 ,对西部 10 6个地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分析了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特征 ,揭示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文章认为 ,影响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包括 :西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决定了社会经济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 ;农业资源的地域组合决定着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 ;能矿资源的地域组合及开发决定了能矿工业基地和一些矿业城镇的地域分异 ;重要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区域沿主要河流沿岸和交通沿线扩展的点 轴式地域分异规律 ;区位、资源、劳动力、技术、市场、政策等要素的地域组合 ,决定着经济地域类型 ;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在地域分异上较高的相关性 ,导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相协调的矛盾十分尖锐 ,生态环境已经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强约束。  相似文献   
49.
李飞  张克  董锁成  李泽红 《地理研究》2021,40(11):3063-3072
中蒙俄经济走廊耕地资源战略合作对于“一带一路”共建、加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意义重大。本研究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析、野外实地考察、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中蒙俄经济走廊耕地资源分布格局,剖析了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了中国对外耕地合作开发的主要问题,探索提出了中蒙俄经济走廊耕地资源合作对策建议。中蒙俄经济走廊耕地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俄罗斯欧洲部分莫斯科河和伏尔加河流域,以及鄂毕河流域、叶尼塞河流域、阿穆尔河流域与贝加尔湖流域等地。中蒙俄经济走廊俄罗斯部分耕地面积和高产耕地面积分别占经济走廊的60%和74%左右;而经济走廊俄罗斯部分未利用耕地面积占俄罗斯未利用耕地面积的近50%,占中蒙俄经济走廊未利用耕地面积的95%左右。今后应高度重视中蒙俄经济走廊耕地资源合作开发,推动中蒙俄耕地与农业合作自由化发展,可探索在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等地率先开展中俄毗邻重点耕地国际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农业自贸区建设,扩展延伸经济走廊耕地产业链和价值链,共建多元稳定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农产品物流贸易通道。  相似文献   
50.
本文对劳动地域分工的条件因素和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地域系统中自然要素和非自然要素普遍的地域性差异是地域分工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条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种自然要素对劳动地域分工的作用日趋减小,而非自然要素尤其是技术的作用将不断加大。由地域分工所产生的绝对利益、比较利益、规模利益、乘数效益等各种经济利益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直接动力和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