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大气科学   82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雾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用中国范围604个台站1961年1月~2000年12月的地面观测雾日资料,分析了雾的地理分布,讨论了不同区域雾的月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主要有6个雾区:长江中游区、海岸区、云贵高原区、陇东-陕西区、淮河流域、天山及其北疆区。大多数区域雾日年际变化有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下降趋势更明显,雾日显著趋势区呈西南-东北走向,上升和下降趋势区相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呈波列结构;中国大多数雾区秋冬季雾日最多,春夏季雾日较少。黄海岸区和北疆月际变化相似,都呈双峰型分布,其他区域为单峰型分布。  相似文献   
82.
2006年度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技术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言2007年1月16-17日,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主办的“2006年度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寒区旱  相似文献   
83.
黄河流域1922~1932年特大旱灾的特点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黄河流域连续11a(1922~1932年)特大旱灾的特点及其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1922~1932年的干旱是至少200a一遇的极端干旱事件。这次极端干旱事件是处于相对增暖和百年尺度干旱背景下发生的,其时间长、范围广、危害重、多灾并发,旱灾、蝗灾、地震、瘟疫、匪患和兵祸,天灾与人祸交织在一起,酿成了惨绝人寰的大灾荒。这次极端干旱事件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力遭受了极大摧残,群众生活处于极端困苦之中。  相似文献   
84.
文章分析了1935~1937年的川渝大旱。结果表明这是气候相对温暖期中100a一遇的极端干旱事件。它持续时间长、危害重,使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抗旱能力低下是灾情十分严重的重要原因。在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时,川渝地区要加强抗旱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85.
沿祁连山两次典型强降水天气个例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天气学及动力学方法,对沿祁连山两次典型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从环流背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动力机制以及地形特征、增雨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两次过程的相似点与不同之处,结果表明:"东高西低"切变辐合、低空急流及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是沿祁连山区域性强降水产生的关键,特殊的地形地貌及人工增雨作业为增加祁连山区降水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6.
87.
1920年中国北方7省(市)大旱的灾情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20年中国北方7省(市)大旱的旱情及其形成的物理因素。结果表明:1920年中国北方的大旱灾以京津冀最为严重,范围大,且多灾并发,危害异常严重。从1918年夏季到1920年春季南方涛动指数为负位相,是此次大旱重要的热带环流年际变化背景;该年是近百年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最弱最偏东的一年,这是形成大旱的主要原因;强厄尔尼诺事件是大旱的重要原因;登陆台风偏少和台风位置偏东、偏南,是造成干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8.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的EOF分析及其与500hPa高度场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王宝灵  董安祥 《高原气象》1995,14(3):342-347
本利用我国110°E以西的140个台站7-9月月降水量及500hPa10°×5°网格点资料(1960-1990年),与7-9月月降水量分别进行EOF分解,并与500hPa高度场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7-9月月降水量第一特征向量在青藏高原东北侧有一高值中心,该中心与有关学计算的信噪比高值中心和准3年周期显的区域一致(均指降水量);7-8月月降水量第一特征向量与500hPa高度场在20°-40°  相似文献   
89.
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大雪过程的Q矢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Q矢量理论对1996年1月16-18日青藏高原东部大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雪前14h,Q矢量散度出现了整层辐合,锋生函数正值区南部等值线密集处与大雪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假相当位温(θse)的24h变量正值中心与强降雪中心相接近。  相似文献   
90.
一、前言第四纪是地壳发展历史中最新的一个阶段,第四纪气候主要指距今10~3—10~6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通过对第四纪气候变化规律研究,可进一步推测现代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为长期气候变化预报服务。在第三纪,古气候是相对稳定的,但从第四纪起,气候出现了巨大变更,有多次冷暖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