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6篇 |
免费 | 66篇 |
国内免费 | 1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7篇 |
大气科学 | 54篇 |
地球物理 | 74篇 |
地质学 | 267篇 |
海洋学 | 123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41篇 |
自然地理 | 4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5篇 |
1975年 | 3篇 |
1974年 | 5篇 |
1966年 | 3篇 |
1965年 | 4篇 |
1940年 | 3篇 |
193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地表覆盖的空间变化可以反映人类的生存环境,其空间数据的相关性也反映着一些重要信息。在维多利亚州中,耕地一直占着比较大的比重,本文根据landsat TM影像分类得到地表覆盖数据,发现各地表覆盖间类型间的关系,并结合DEM数据研究耕地在维多利亚州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02.
在南海西北部首次发现中建南峡谷群,目前对其地质信息尚未开展相关研究.综合利用水深地形数据和二维多道地震资料,主要分析中建南峡谷群的地形地貌特征、平面展布与分段性特点,精细刻画峡谷沉积充填结构及演化特征,再进一步讨论峡谷形成的控制因素.中建南海底峡谷群分布于中建阶地与中建北海台之间,它是由西侧的一条主轴峡谷和东侧的多条小型分支峡谷组成,整体呈SE-S-SE走向,以走向转折拐点为起点,将峡谷分为三段式: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段和南段主要受侵蚀作用、沉积作用,东南部的峡谷口外主要受沉积作用.研究区晚中新世?第四纪时广泛分布峡谷沉积体系,包括半深海相、三角洲相、峡谷/水道充填相、滑塌相、块体搬运复合沉积和浊积扇相.揭示了该海底峡谷群的发育和演化主要受海平面变化、沉积物源供给和重力流、底流作用的控制.通过对该峡谷群的地形地貌和沉积演化特征的分析,将对海洋地质灾害、南海深水沉积体系研究及油气资源勘探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106.
新疆双峰山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特征与成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峰山矿床位于新疆东天山北部西伯利亚板块陆缘晚古生代岛弧南部边缘,靠近克拉麦里板块缝合带.该矿区早石炭世浅海相玄武一安山质熔浆喷溢转为陆相流纹质熔浆喷发初期,火山热泉沿NW-NWW向线形管道(F2)形成以低Au品位硅质岩为中心的蚀变矿物晕(带);火山间隙性隐爆,潜火山热液于硅质岩裂隙间发育微细石英(冰长石)网脉,构成矿体.这两个成矿阶段同源同位的蚀变矿物晕(带)套叠,显示双峰山矿床蚀变分带与成矿模式,从上至下为隐爆硅质角砾岩化带、低Au品位硅质岩化带、石英(冰长石)网脉带(矿体)、黄铁矿蒙脱石化带和青磐岩化带.铅、硫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等研究表明,该矿床成矿流体与晚古生代岛弧早石炭世流纹质熔浆的陆相喷发相联系:火山热泉循环形成蚀变晕阶段加入大气降水,潜火山热液成矿阶段发育的低温微细石英网脉含冰长石和绢云母,它是一处晚古生代火山地区冰长石-绢云母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7.
海洋监视工作的效益和工作质量评价是海洋行政执法管理中对其工作结果进行检查和自检的一种方法。本文根据海洋监视可控度,海上管理目标实现情况及效益判断事项,分别建立了工作效益和工作质量评价的数学公式。该公式表明,效益指数VS与海洋监视可控度K呈正比,与权益怀事项数、性事项数及公益性事项数之和也呈正比。工作质量指数VZ与海洋监视可控度K呈正比,而与对压K的违法事件发生率、环境质量参数、海洋资源非合理开发项 相似文献
108.
太湖地区农业源污染核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太湖地区水体污染严重,控制太湖污染、改善太湖水质,对发挥太湖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全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充分把握和核算太湖地区农业源污染排放量、入河量及其时空分布是落实太湖地区污染物科学减排从而进一步改善太湖水质的基础.本研究总结和概述了太湖地区农业源污染现有的核算方法、产排污参数、控制途径等,结合太湖地区农业源污染构成、排放与布局的复杂情况,提出综合运用各种核算研究方法,充分考虑各污染来源,确定农业源污染的产污量、排污量和入河量,并通过建立分期、分区、细分类型的农业源污染排放、入河参数,为科学确定农业源污染减排指标以及制定减排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9.
110.
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及基底的分布与赋存形态是研究泥河湾盆地形成机制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在泥河湾盆地桑干河与壶流河交接处附近采集了四条测线的反射地震数据,通过对精细处理后的地震剖面进行详细分析,在剖面上厘定了三个具有明显强反射标志的地层,即古近系的玄武岩、侏罗系上统的含煤地层和侏罗系下统的含煤地层;其中,新近系沉积层与古近系玄武岩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为0.3~0.6s,深度范围为300~500m,而第四系泥河湾组底界由南西到北东逐渐加深,其界面深度为200~300m;侏罗系上统含煤地层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在0.8s上下波动,其深度约为1200m,探测出侏罗系上统顶界面的深度范围为800~1100m;侏罗系下统含煤地层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为1.0~1.4s,深度范围为1800~2000m,由此推测出中生界侏罗系与古生界寒武系地层分界线的深度为2000m左右;根据地震反射波阻抗差别推测出新元古界和太古界地层的分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时间约为2.5s,其深度为4000m左右。本研究通过四条反射地震测线的数据基本上查明了泥河湾盆地位于探测区处第四系泥河湾组底界面的深度分布范围及起伏形态、侏罗系上统顶界面和下统底界面的大致埋深,为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