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大气科学 | 2篇 |
地质学 | 31篇 |
自然地理 | 2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借助反距离权重(IDW)空间插值及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及自然环境因素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程度及限制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主要分布于贵阳、遵义、凯里、铜仁、都匀、兴义等政府所在地,其他县(市)人均GDP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限制因子相关程度各异,其中六盘水、安顺及贵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限制因子关系密切,其他地区相关程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32.
三峡工程成库后将在库区两岸形成一个垂直落差达30m的全国面积最大的涨落带。其主要分布在重庆市辖区内,是一个环三峡水库特殊的生态地带,生态环境十分特殊,生态风险来源十分复杂。因此,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深入分析涨落带生态风险源的类型、来源和特征,并综合涨落带土地开发利用的各种指标结合生态环境现状将涨落带划分5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再对库区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现状评价,辨识出29种生态风险源,按性质将风险源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类,且分析了主要的风险源对涨落带的干扰和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3.
通过叠加分析探究贵州省喀斯特洞穴位置与河网密度的空间关系,从岩性、构造、气候、地形方面解释两者关系的成因。针对洞穴点位河网密度的统计显示:洞穴点集中分布在河网密度中及偏小的区域,正态QQ图显示洞穴点河网密度大体呈正态分布。分析岩性、构造、气候和坡度等影响因素的结果显示:洞穴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岩区域,并在纯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非碳酸盐岩、非碳酸盐岩分区上表现出负相关性;断层、褶皱中心缓冲区域洞穴最多,并随距离增大洞穴数量减少;温润气候条件为洞穴及河网发育提供了充足水源,溶蚀强度加大,表现在洞穴密度随降雨量和气温的增长而增加;地形条件限制了水力路径和洞穴发育。多因素促使贵州省发育了成熟的地表、地下两套水循环系统,地表水促进溶洞发育,洞穴反过来限制地表径流发育,两者相互影响,使得洞穴与河网密度呈现集中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34.
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定位试验研究——以贵阳市修文县久长镇为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2001- 2003年对黔中喀斯特地区(久长镇) 20°坡耕地(黄壤土)不同种植处理条件下的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进行为期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 种植牧草(三叶草与黑麦草播)截流效果最佳,所产生径流量最小,为63. 47mm,仅占3年总量平均值的20% ,防治土壤侵蚀和阻止养分流失效果最好—— 土壤侵蚀模数仅为225t /km2· a ,养分(全钾)流失( 3年平均)仅为32. 76 kg /hm2; 其次是条带种植处理,侵蚀模数591 t /km2· a ,养分流失(全钾) 26. 65 kg /hm2。此外,条带种植还可以获得高产,比习惯种植增产746 kg /h m2。因此,在喀斯特地区20°坡度区发展条带种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5.
河道型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三峡大坝建成及水库蓄水运行后将出现一个落差高达30m的消落带,形成一个巨大的河道型的周期性湿地生态系统。根据三峡水库的蓄水规划及河道型消落带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在三峡水库(重庆段)运行过程中消落带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消落带土地利用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回水顶托区形成近岸污染带,船舶航行造成的水体污染等,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时空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消落带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梯度开发,建设生态屏障带;实施城镇污水、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控制工程,发展环境友好型循环生态农业;建立基于3S技术的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监测预警系统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6.
37.
三峡库区消落区自然条件及其开发利用评价——以重庆库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三峡水库是中国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到2009年水库全部建成运行后将出现一个落差达30 m、面积达348.93 km2的消落区.阐述了消落区的自然条件、特征:消落区地貌和土壤类型多样,可以发展多种经营;消落区成陆面积大,成陆期较长(超过120 d),与同期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构成优势组合,使消落区土地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但同时消落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的开发可能产生一定的生态风险.据此,从消落区规划、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开发的优化途径、生态风险预警与控制等方面提出了系列建议,为合理制定消落区的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明晰山水林(草)田湖人景生命共同体的耦合协调状况可为探索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通过构建山水林(草)田湖人景耦合协调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贵州两湖一库地区及各区县山水林(草)田湖人景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研究区整体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处于基本协调等级。其中,观山湖区由初级协调型上升到中级协调型,花溪区由中级协调型退化到初级协调型,云岩区从勉强协调型下降到濒临失调型,而清镇市、平坝区和南明区较为稳定。2)区域整体上子系统发展不平衡,水子系统较好,而林(草)子系统发展较差。3)从区县尺度来看,大部分区县都存在明显的子系统短板:主城区是林和湖子系统,非主城区则相对均衡一些,但个别区县的人子系统发展较差。 相似文献
39.
以贵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为例,分别计算河道内外生态用水量及流域生态需水量,并选用协调度、满意度、合理度和差异性作为评价因子,构建了岩溶流域生态用水分配协调性的数学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 1)后寨河流域枯水年( P= 75% )和特枯水年( P= 95% )生态用水量分别为568 6. 7万m3 和473 2. 1万m3 ,当石漠化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后,由于喀斯特径流形成过程及水资源组合分配发生了变化,天然水资源量将会减少,最终消耗于土壤或植被的蒸散发,整体上流域生态用水仍处于短缺状态,生态缺水量为833. 6万m3; ( 2)后寨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丰富,降水充沛,流域内生态用水与社会经济用水不存在很强的竞争关系,生态缺水属工程性缺水,可以通过综合平衡地开发利用各分区的水资源等方法进行缓解; ( 3)应用数学评价模型研究表明,流域内生态用水的协调度为0. 999 44~0. 999 35,生态需水满意度和分配合理度均为0. 878~ 0. 856,系统生态需水满足程度的差异性较小,有利于流域内各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