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刘锋  潘保田  苏怀 《中国沙漠》2008,28(5):821-826
兰州黄河阶地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兰州地区已经总共发现九级黄河阶地。其中第五级小沙沟阶地(T5)是在原来发现的黄河五一山阶地和黄河墩洼山阶地之间新发现的一级阶地,但是第五级小沙沟阶地的形成时代是根据上覆黄土的古土壤序列和阶地关系推断得来的,一直没有进行绝对年代测定。通过对阶地河漫滩及其之上覆盖的风成黄土的磁性地层研究,结合黄土古土壤序列轨道调谐年龄,确定兰州地区黄河第五级(T5)阶地的形成时代为0.96 Ma。T5阶地年龄的确定使兰州地区获得了一个有完整年代的黄河阶地序列,是对兰州黄河阶地发育模式证据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胡春生  潘保田  苏怀 《地理科学》2012,(9):1131-1135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黄河阶地的形态特征和成因分析,认为其形成主要是地面抬升所致并且在黄河达到均衡状态下形成,可以推断黄土高原的地面抬升。根据对黄土高原地区黄河0.8 Ma阶地的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选取兰州段、黑山峡段、晋陕峡谷段和三门峡段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得出黄土高原0.8 Ma以来的地面抬升存在显著的时空特征,即空间特征表现为地面抬升量有西大东小的规律,时间特征表现为地面抬升速率有后期加速趋势、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并认为黄土高原0.8 Ma以来的地面抬升与青藏高原的构造抬升有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土壤磁性变化机制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指示成壤作用的影响,而土壤理化性质是其分类的主要因素,却很少有关于土壤理化性质与磁化率关系的研究报道。通过对碳酸盐岩上覆红色石灰土的酸碱处理实验,探究土壤pH值与其磁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酸碱处理前,红色石灰土的磁化率集中在3000~4500×10m^3/kg,pH值在7~8,为碱性土壤;经HCI溶液处理后,pH值下降到1~4,磁化率下降到250—4000×10^-8m^3/kg,pH值与磁化率呈现正相关关系;经NaOH溶液处理后,pH值上升到8~13,磁化率反而下降到2500-4000×10^-8m^3/kg,pH值与磁化率呈现负相关关系。上述现象的产生,与酸和强碱所分别带来的还原和氧化环境有关,改变了弱磁性矿物和强磁性矿物之间的转化方向,抑制了趋磁细菌作用,最终引起土壤磁化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首次发现鄂尔多斯地区发育有倒数第二次冰期冰楔假型,并根据此发现结合以往资料恢复了中国倒数第二次冰期多年冻土的边界,即105° E以东,118° E太行山一线以西地区的冻土南界在36°33' N附近,太行山以东地区位于40°20' N附近;而105° E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区多年冻土则分布在36°~29° N,现代海拔为2 000~3 100 m的地区.边界附近倒数第二次冰期时的年均气温比现今要低10~15 ℃.  相似文献   
15.
董铭  苏怀  史正涛  明庆忠  何回丽 《地理学报》2018,73(9):1728-1736
100多年来,关于金沙江独特水系格局的形成历史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多数学者认为,现代金沙江水系是古长江袭夺古红河上游发展过来的。红河海底扇5.5 Ma泥沙供给中断被认为与这一袭夺事件有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没有找到与这一时代相匹配的地貌证据。最近在金沙江金江街段找到了多达8级的河流阶地序列,ESR测年结果显示这些阶地的形成年代为1.07 Ma、0.70 Ma、0.65 Ma、0.51 Ma、0.47 Ma、0.44 Ma、0.30 Ma和0.18 Ma,结合GPS高程测量数据,推算最近1.0 Ma以来的河谷平均下切速率为147 mm/ka。以填充河谷地形为主要手段的古地形恢复结果(基于DEM数据)显示,古长江袭夺古红河上游形成现代金沙江水系发生在这一区域内海拔2000 m左右的古地形面解体之后,依照河谷平均下切速率外推,古地形面解体时代为5.5 Ma,即现代金沙江水系形成于5.5 Ma之后。我们的研究结果与红河海底扇的资料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证据链,为重建现代金沙江水系格局形成历史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兰州盆地黄河800ka B.P.阶地的发现及其古地磁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州东盆地的枣树沟黄河第四级阶地(T4),砾石层顶高出黄河河面84 m,其上堆积厚约64 m的风成黄土,黄土地层中包括八层古土壤,最底部发育了古土壤S8.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显示古土壤S1上部的年龄为70.4±7.6 ka.黄土古土壤对比以及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枣树沟T4上覆风成黄土的年龄为865 ka,T4至少形成于865 ka B.P..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门峡至扣马段的阶地序列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黄河三门峡至扣马段的野外地貌调查, 结合黄土地层学、年代学分析, 发现黄 河在位于豫西断隆的三门峡至孟津段发育至少4 级阶地, 其形成时代由老到新分别为: 0.86 Ma BP、0.62 Ma BP、0.13 Ma BP 和0.05 Ma BP; 在位于华北断坳的孟津至扣马段仅发育 3 级阶地, 形成时代分别为: 1.24 Ma BP、0.25 Ma BP 和0.05 Ma BP。黄河各级阶地的河流 相沉积物顶部都有一层古土壤发育表明, 黄河下切形成阶地的过程发生在古土壤发育的间冰 期, 气候变化对阶地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但是, 黄河流经豫西断隆和华北断坳两个抬升状况 差异较大的构造单元所表现出来的阶地序列和年代的迥然差异则证明了地面抬升也是控制黄 河阶地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兰州东盆地最近1.2Ma的黄河阶地序列与形成原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毗邻青藏高原的兰州地区的黄河阶地系列是地面抬升和气候变化的信息载体.通过古地磁、光释光测年及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对比,初步确定了兰州东盆地1.2Ma以来主要有两个阶地发育时期.第1个时期是1.24~0.86Ma, 黄河至少发育了4级阶地,其形成时代分别为:1.24Ma, 1.05Ma, 0.96Ma和0.86Ma; 第2时期为最近0.13Ma,黄河发育3级阶地,时代分别为0.13Ma, 0.05Ma和0.01Ma.每级阶地河漫滩顶部都有一层古土壤发育,表明黄河下切形成阶地发生在古土壤开始发育的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阶段,但是并非1.2Ma以来的每次冰期-间冰期的气候交替都能引起黄河下切形成阶地.气候变化只是阶地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不是充分条件.对比黄河下切速率和阶地年代序列发现,地面上升仍然是影响黄河下切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地面上升速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例如:1.2~0.8Ma和最近0.13Ma),气候变化才能导致黄河堆积与下切交替形成阶地;而在地面上升缓慢时期(例如:0.80~0.13Ma),即使发生了大幅度的气候变化,黄河也没有阶地记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疆伊犁盆地塔勒德探井黄土-古土壤沉积物中常量、微量元素及其相关指标和参数的分析,讨论了西风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各元素的分异规律及其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塔勒德黄土-古土壤序列各层位中常量元素含量均表现出SiO2>Al2O3 >CaO> Fe2O3 >MgO> Na2O>K2O的变化特征;微量元素Rb,S...  相似文献   
20.
元谋盆地西侧浪巴铺湖相沉积物(厚27 m)ESR年代测定结果显示,浪巴铺古湖存在于距今216±20 ka至122±10 ka,经历了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末期、倒数第二次冰期以及末次间冰期初期.结合粒度、磁化率和孢粉等数据,重建了元谋地区距今216±20 ka至122±10 ka期间的气候变化历史:距今216 ~ 185 ka期间,孢粉平均浓度为全剖面最高,出现了喜高温的苏铁科和栲属植物以及指示湿润环境的莎草科植被,表明这段时期气候相对湿热,对应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晚期;距今185 ~150 ka期间,孢粉浓度迅速降低,1050 cm深处(距今160 ka)孢粉浓度只有8.67粒/100 g,对应倒数第二次冰期盛冰期;距今150 ~122 ka期间出现数层砂砾石层,草本植物比例增加,气温回升,降水减少,湖泊面积缩小直至消失,气候干热趋势显著.考虑到浪巴铺古湖沉积物样品平均孢粉浓度只有34.35粒/100g,认为至少在倒数第二次冰期之前,元谋盆地气候的干旱特征已经十分显著,植被稀疏,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的干热特征已与现代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