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6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6篇 |
大气科学 | 21篇 |
地球物理 | 36篇 |
地质学 | 127篇 |
海洋学 | 21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3篇 |
自然地理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本文利用裂谷盆地的观点对黄骅坳陷中北区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在裂谷活动兴盛时期中北区形成多个生油凹陷奠定了形成大油气田物质基础,由于断裂活动造成坳陷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特点,同时决定了油气的纵、横向分布、文中认为与拉张活动伴随产生的北西西向走滑构造带,产生于凹陷斜坡部位的坡扭带、断阶带及构造围斜部位配合有利沉积相带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是大港油田近期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2.
云南个旧拉丁尼克期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个旧地区拉丁尼克期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期玄武岩的岩石类型为杏仁状斑状纤闪石化玄武岩,属于硅不饱和、富碱、高钛,镁、铁偏高,铝偏低,具有大陆碱性橄榄玄武岩的组分特征.该玄武岩为陆内拉张环境下基性程度高、分异程度低的幔源岩浆分异的产物,形成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并与拉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3.
本文采用1978、1991、2001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ETM+和OLI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图像计算机辅助分类和目视解译等方法提取冰川边界,分析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在1978-2015年间的进退变化。结果表明:1978-2015年间研究区冰川面积由1821.70 km2减少至1675.92 km2,减少145.78 km2,占1978年冰川总面积的8.00%;冰川消融率较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反而呈现出退缩速率由快变慢的趋势。研究区东南向冰川退缩率明显高于西北向,冰川退缩率随冰川规模的增大而减小。研究区内有27处冰川在1978-2015年间发生过特殊的前进现象,面积与长度显著增加。其中,木斯塔冰川西侧冰川末端在1996-1998年间前进速度为904 m/a,乔戈里冰川东侧冰川末端在2007-2009年间前进速度为446 m/a,5Y654D0097冰川末端在1978-1990年间前进速度为238 m/a,初步判定这三条冰川为跃动冰川。以10 a为滞后期分析研究区周边气象站点资料发现:研究区气温持续升高,降水量以1981年为分界点呈现“先减后增”趋势是冰川退缩速率减慢的原因之一;此外,亚大陆型冰川性质、巨大山势条件和高山冷储作用,也可能是冰川退缩幅度较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54.
55.
滨岸地带自然环境多变,地质环境极为脆弱,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着重分析我国东部滨岸侵沉变异特征,研究滨岸侵沉变异地域分异规律与成因规律。 相似文献
57.
测量机器人系统构成与精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测量机器人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其自动化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其核心技术是用CCD摄像机获取目标图像,用计算机软件对数字图像进行分析和匹配,提取所需要的特征点,再配以精密马达伺服机构控制经纬仪系统的水平和垂直旋转,从而实现观测自动化。同时还简要介绍了与测量机器人配套使用的软件,并给出了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8.
分析了建设工程设计单位提高工程设计效率的必要性,从设计手段,外部协作,员工激励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高效工程设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59.
论旅游资源中石灰华景观的形态建成过程——以四川九寨沟和贵州黄果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风景旅游资源中,石灰华景观以其独特壮丽的形态为世人所瞩目,并引发出一系列对其成因的解释。本文通过对四川九寨沟和贵州黄果树等旅游地区的石灰华景观进行考察和研究,认为,石灰华景观的形态建成过程主要是受生物、地形和水文的共同控制。其中,生物的控制作用处于十分重要或中心地位,生物(蓝藻、绿藻等低等生物)通过与沉积物颗粒紧密结合形成的藻席的成层加积和侧向延伸生长,与地形、水文等因素一起共同引导和控制着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