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MW7.9地震,全球数字地震仪台网(GSN)74个台的地震仪和陕西周至地震台的数字水位仪都很好地记录到了该地震的同震粘滑错动过程和止滑过程。分析GSN 74个地震台的记录后发现:汶川MW7.9地震的同震粘滑错动过程是一次多点粘滑错动过程,主要由四个子粘滑错动事件构成,整个粘滑错动过程的持续时间不少于86.6 s;地震的弹性破裂过程与粘滑错动过程同时进行,是粘滑错动和弹性破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粘滑错动+弹性破裂"的机制。对周至地震台数字水位仪记录分析后发现:汶川地震的同震粘滑错动过程与P.N.Sundaram[1]作的岩石粘滑错动实验结果一致,粘滑错动过程可细分为粘结(stick)和滑动(slip)二个过程。汶川地震在止滑过程中激发出了长周期勒夫面波(XsQ)和瑞雷面波(XsR)。研究粘滑震相有助于认识震源的粘滑错动过程,研究止滑震相有助于预判震灾损失。  相似文献   
202.
为了解决泥页岩井段井壁不稳定问题造成井下事故和地层损害等问题,研究出甲酸盐钻井液配方。该体系主要由增黏型降失水剂、降滤失剂、润滑剂、抑制剂、甲酸盐等组成。试验结果表明,甲酸盐钻井液具有滤失量小、固相含量低、体系摩阻小、抑制性好和抗污染能力强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防止地层损害与稳定井壁。同时体系的剪切稀释性强,有利于降低循环压耗,充分发挥水力,提高钻井速度。  相似文献   
203.
基于ArcGIS Engine的WebGIS空间分析功能拓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S架构的W ebG IS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薄弱,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广泛的应用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基于ArcG IS Engine,ArcIMS和J2EE三种技术的有机结合,以拓展W ebG IS的空间分析功能的思路和方法。结果显示,采用将ArcG ISEngine的空间分析应用封装到Javabean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分别存放,动态集成显示的开发方式十分简便而高效。通过雨量等值线自动生成与动态发布案例研究,验证该方法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204.
我国不同学科背景下GIS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我国开设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院校的学科背景比较复杂的情况,将所收集的30多所院校按学科背景分成地理类、测绘地图类、农林类、地质矿业类、建筑规划类和计算机类等6类,并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学位、核心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比较了不同学科背景类的代表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结果表明:不同学科背景下的GIS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方面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在核心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则有较明显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促进GIS专业建设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5.
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是当前国内用于裸露陡边坡植被恢复的典型技术之一,具备肥力持续供给能力是植被混凝土有别于其他建筑材料的基本属性。冻融循环作用下物理结构剧变导致养分固持能力减弱是限制植被混凝土在高寒地区应用的关键因素,但养分固持能力变化的深层原因尚不清楚。通过控制性试验,以初始含水率和冻融循环频次为变量,测定了植被混凝土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团聚特征参数、主要养分含量及其淋溶流失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初始含水率提高,植被混凝土中水稳性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化,尤其以≥1~2mm粒组增幅最多,团聚特征参数变化也反映出团聚体稳定性随之提高;冻融循环导致水稳性团聚体平均粒径不断减小,但会随冻融频次增长逐步趋于稳定。初始含水率的提高促使各养分含量略有增加;冻融循环作用下有机质、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仍有增长,但硝态氮含量不断降低。同时,冻融循环还会导致各养分淋溶流失率不断增大,最大增幅可超过90%,并随冻融频次增长趋于稳定。这说明冻融循环对养分固持能力的影响会逐步减弱,而且侧面反映出团聚结构与养分固持能力间存在紧密联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团聚特征参数与各养分淋溶流失率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综合考虑显著性水平与相关性系数绝对值,认为团聚特征参数中几何平均直径与各养分淋失率相关程度最高,最适合用于表征植被混凝土的养分固持能力。上述研究结果证实,冻融循环作用下团聚效应减弱是导致植被混凝土养分固持能力降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6.
“V”型共轭走滑断裂是指共轭角为钝角的共轭走滑断裂,其“V”型开口方向为锐角且指示最大拉伸方向.前人开展了大量关于“V”型共轭走滑断裂发育背景及动力学机制的研究,但是目前未有针对“V”型共轭断裂几何学、运动学有关的综述.归纳已有“V”型共轭走滑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总结现存的“V”型共轭走滑断裂的动力学机制,并选取青藏高原东南缘“V”型共轭走滑断裂,进行实例分析.分布于美国西部、欧亚板块中西部和西藏中部的“V”型共轭走滑断裂特征揭示共轭角大小与断裂滑动速率及断裂长度均呈负相关关系.“V”型共轭走滑断裂的成因主要有:(1)断裂剪切面的后期旋转,(2)断裂形成于先存构造薄弱带,(3)断裂遵循对偶一般剪切模型,(4)断裂遵守最大有效力矩法则.基于地球物理数据、地形高差对比以及几何特征的分析,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块体内部的巴塘-理塘共轭走滑断裂和得荣-乡城共轭走滑断裂的成因机制符合对偶一般剪切模型中的重力扩展,这为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下地壳连续变形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7.
在摩天岭地区,铀矿床产出在断陷带和岩体边缘的舌形凹陷带。这些地带为现代剥蚀物的堆积区,与现代地形汇水区关系密切。大量资料表明,成矿流体原始水为大气降水,赋矿构造为帚状构造。这些特征表明,古山体垮塌是造成铀成矿的主要原因,古垮塌体形成成矿前的含水体,为成矿流体提供原始水。本文阐述了摩天岭地区山体垮塌的几种类型,帚状构造的形成以及与铀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8.
集成变权与约束性模糊CA的城镇用地扩张情景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变权理论、模糊理论、规模及空间约束等,构建了基于变权的约束性模糊元胞自动机(CA),用于城镇用地空间管制边界的模拟,并以太仓市区为例进行应用研究。结果显示,太仓市区城镇用地扩张首先通过内部填充,再进行外部扩张,体现了紧凑式发展模式,其发展方向符合"十一五"规划要求。研究表明,该模型不仅能解决城镇用地扩张的合理规模问题,同时也可灵活处理不同因素的作用程度及空间选择的模糊决策问题,故可更好地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9.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利用高温磷渣液直接制备微晶铸石的工艺.以磷渣重熔成的磷渣液作为主要原料,掺量为75%,另掺25%的辅助原料,经热配料、混熔、浇铸成型、晶化退火后制得微晶铸石.XRD测定铸石的主晶相为β-硅灰石;SEM观测铸石是由粒径为0.2~ 0.5 μm的晶体颗粒构成的纤维状晶体集合体;物化性能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抗折强度为37.17 MPa,耐碱性为0.02%,耐酸性为0.42%,均符合建筑材料相关质量标准.本文的实验工艺适合工业化生产,为高温磷渣液的直接资源化利用、解决磷渣环境污染等问题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10.
面状要素注记智能化配置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数字制图条件下面要素注记的模式分类及算法,并在VC 环境下将上述算法予以实现.试验证明,应用此算法注记效果符合制图规则,具有较好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