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3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463篇
测绘学   286篇
大气科学   240篇
地球物理   342篇
地质学   1489篇
海洋学   283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182篇
自然地理   25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表层沉积物粒度、岸滩剖面测量和不同时期的水深地形测量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威海九龙湾的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岸滩剖面形态及水深地形变化,同时对研究区沿岸输沙率进行计算,并探讨了水动力环境与沉积物运移规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分布呈现由岸向海逐渐变细的趋势,岸滩表现出典型的离岸输沙断面的特征,波浪是塑造岸滩剖面的主要动力因素。受N向系波浪的影响,九龙湾沿岸输沙指向SE方向。  相似文献   
992.
白云鄂博碳酸岩的方解石-白云石地质温度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方解石-白云石地质温度计对白云鄂博地区碳酸岩的平衡温度进行了测定。出露于东矿下盘的白云岩质火山岩和出露于尖山的方解石-白云石型火山岩获得了较高的温度,分别为681℃和648℃。这些样品中的方解石呈二十微米左右晶形较完整的小片,被稍大粒度的白云石颗粒包裹,未受交代作用影响,推测这种碳酸岩在快速冷却的情况下保存下了其岩浆侵位时的成分特点,从而指示出接近碳酸岩浆侵位时的温度。但本区多数碳酸岩的平衡温度在400~500℃之间,有下列三种情况:(1)具有自形-半自形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的碳酸岩最后的平衡温度为415~496℃;(2)产自东矿的其余样品(火山岩),所测最后平衡温度为431~485℃,在测温的微区范围内可见极细粒白云石方解石与稀土等矿物共生的现象;(3)为交代重结晶结构的碳酸岩明显受到后期热液流体的交代,在流体的作用下共生方解石和白云石在成分上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温度为432~507℃。本文所分析的样品多数结果(371~507℃)与用白云石(方解石)和磁铁矿氧同位素温度计对白云鄂博碳酸岩的计算结果(360~546℃)十分一致。虽然有研究者对方解石-白云石温度计用于火成碳酸岩表示过质疑,但本文资料表明火成碳酸岩最后的平衡温度是可以运用方解石-白云石温度计法来计算的。  相似文献   
993.
994.
针对地势平坦且空间范围较大的流域水系自动提取任务中,采用常规的洼地填充算法难以提取出完整水系,形成大量"断头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导出整个数字高程模型(DEM)所有像元被淹没的次序表的方法,由该次序表构成的矩阵代替原有DEM来实现流向的计算,进而提取出累积流向及分级河道。经用覆盖中心流域的高精度DEM以及覆盖黄河和长江等大型流域的DEM来测试,结果表明:用其他算法提取结果均发生了"断头河"错误,而该方法则能提取出完整的水系。这种方法能正确实施洼地填充和像元填平处理,可以适应于任意规模和精度的DEM填洼问题,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克服了以往算法难以处理大河流域DEM洼地填充的不足。  相似文献   
995.
浙江沿岸海域是日本鲐(Scomber japonicus)的重要产卵场。当前针对日本鲐幼鱼生长发育的研究较少,而环境因子会对其生长、分布造成较大影响。根据2019年5月的科学观察员取样数据和环境数据,对其群体组成进行研究,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广义加性模型(GAM)探究其分布及个体大小的影响因子,利用克里金插值法定量分析溶解氧对日本鲐幼鱼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海水表层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是影响日本鲐幼鱼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幼鱼集中分布于27.5-27.8盐度海域;浙江沿岸南部海域日本鲐幼鱼叉长、体重均值分别为37.6 mm、0.659 g,中部海域叉长、体重均值分别为64.2 mm、3.305 g,南部、中部海域间鲐幼鱼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日本鲐幼鱼个体大小主要受溶解氧和纬度影响,个体大小与溶解氧呈多波峰的非线性关系,随纬度增加呈先减小再增大趋势。研究表明:溶解氧是影响浙江沿岸日本鲐幼鱼生长、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合幼鱼分布特征及个体大小差异,推测浙江沿岸海域日本鲐幼鱼来自不同产卵批次。  相似文献   
996.
滇西地区地壳结构的爆破地震研究   总被引:66,自引:15,他引:6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描述我国滇西地区洱源-江川和遮放-宾川二条剖面的地壳结构爆破地震的研究结果。 资料分析解释的结果说明,该地区的地壳内存在四个界面:Pg、P20、P30与P40面。Pg面为结晶基底面,深度在0.3-3.5km之间,界面速度约5.90km/s。P02面为地壳上部反射面,深度在12至24km间,其界面速度约6.30-6.50km/s。该界面的下方,在大部分地段是一厚梯度层至莫霍界面。在30-35km的深处,局部地区存在弱反射界面P30。而莫霍面(即P40面)的深度在37-46km。遮放-宾川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约6.40km/s,莫霍界面速度为8.06km/s。但洱源-江川剖面的这两种参数分别为6.19km/s与7.75km/s,其下侧50km的深处还存在P50反射面。 遮放-宾川剖面上的怒江断裂在P40及P20面上有2.5km的深度跳跃。澜沧江断裂经过的地方,P40震相追踪中断,波形畸变。这类现象在洱源-江川剖面的几个地方也有明显反应,在元谋-绿汁江断裂处莫霍面的深度跳跃达3km,断裂还使江川炮的P40震相追踪中断。 在洱源-江川剖面的中段,发现了上地幔低速度异常带,速度值为7.75km/s。  相似文献   
997.
提出了一种适合于中国地区电离层foF2的重构方法——以中国参考电离层为背景的改进克里格法.该方法把foF2的估计值与中国参考电离层模型值之差值的相对值作为区域化变量,引入电离层距离,采用克里格法实现区域电离层重构.与直接利用foF2进行克里格重构相比,以中国参考电离层为背景场保持了电离层的区域特征,提高了重构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利用我国电离层垂测台站网的数据对该方法应用于中国地区的重构精度进行了评估.该方法与单站预报的自相关分析法相结合可实现中国地区电离层foF2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998.
巴曲冰湖溃决型泥石流紧邻川藏铁路某车站,可能对其建设及运营产生威胁。首先基于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查明了巴曲泥石流的基本特征,采用规范公式计算了巴曲暴雨泥石流的动力学参数。然后采用无量纲堵塞指数(DBI)评价了巴曲沟内7个主要冰湖堰塞坝的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巴曲1#冰湖堰塞坝的DBI值处于非稳定区,3#、4#和6#堰塞坝的DBI值处于非稳定区与稳定区之间,存在发生冰湖溃决的风险。最后,采用快速物质运动模拟软件(RAMMS)单相流数值方法,模拟分析了巴曲沟在4个极端场景下的冰湖溃决演进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巴曲冰湖溃决后的演进过程分为开始-汇流-冲出-停积四个阶段,共历时约4.5 h。在1#—4#及6#冰湖堰塞体全部溃决工况下,冰湖溃决泥石流在沟口的最大流速为5.92 m/s,最大深度为4.35 m,最大流量为1 954.42 m3/s,为暴雨型泥石流的5.1倍。除此之外,4个场景下冰湖溃决洪水的影响范围都经过拟建车站,泥石流最大深度分别为1.91,3.36,1.53,4.35 m。因此在车站设计时需采取排导槽或导流堤等工程措施进行防护治理。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川藏铁路选线及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冰湖溃决型泥石流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1000.
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以下简称镶嵌说),是论述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它的创立,使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波浪状运动发展的——在地学领域内进一步被验证。 与其它任何一个科学假说的产生一样,镶嵌说扬弃地继承了它以前的一些假说,兼收并蓄了“收缩说”与“脉动说”的合理部分,从地球自转加速度的变化来解释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的形成机制。 “收缩说”是作为康德—拉普拉斯太阳系起源观点逻辑思维的继续而提出来的(B.B.齐霍米罗夫)。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地推覆构造的发现,使收缩说思潮大为高涨(孙荣圭)。然而,19世纪末铀盐放射性的发现、20世纪初地球上冰期的研究成果,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一些与收缩说极为矛盾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开始认为地球在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