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7篇
  免费   442篇
  国内免费   454篇
测绘学   281篇
大气科学   236篇
地球物理   324篇
地质学   1446篇
海洋学   264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180篇
自然地理   24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养马岛连陆海堤对沉积动力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水动力和泥沙输运数学模型模拟了养马岛连陆海堤拆除前后的水动力变化以及海底冲淤演变状况。通过对连陆海堤拆除前和后的流场比较,可知连陆海堤拆除后养马岛南部海域流速加大,可达20 cm/a,水流畅通,水体交换能力获得明显的改善;海底蚀淤模拟结果表明,养马岛南部海域淤积情况明显减弱,最大淤积速率仅为1 cm/a,东南侧海域发生侵蚀,最大侵蚀速率为5 cm/a,东侧海域发生普遍淤积,淤积速率在1~5 cm/a之间。连陆海堤拆除后养马岛南部海域海洋环境会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2.
拟建川藏铁路洛隆车站布设在察达大型堆积体上,该堆积体从上到下分布三级平台,以漂石、块石碎石土为特征,尤其是整个斜坡表面广布粗大漂石,而对其成因来源众说不一.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地质钻探、无人机三维倾斜摄影和遥感影像查明了该堆积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物质组成(颗粒、成分),采用14C测年法测定了堆积体河谷段下伏黑色淤泥质土体年...  相似文献   
133.
东海舟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运移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潮流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等实测资料,对舟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的运移趋势、净输运通量以及起动流速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舟山群岛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分布影响明显;舟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整体由湾口向外海输运,平均日单宽输沙通量由杭州湾内向外海迅速减小;从杭州湾向外海,泥沙起动越来越难,单纯潮流对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34.
外来囊藻(Colpomeniaperegrina)是一种在潮间带分布广泛的褐藻,它能附着在牡蛎壳上进行跨海区扩散,因而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变动和生物地理格局形成的良好模型。外来囊藻在中国沿海虽有分布,但关于其种群遗传多样性和分化研究的报道尚为空白。本研究采集了中国近海13个外来囊藻种群样本。通过扩增301条线粒体cox3序列,发现了26个单倍型;通过重建单倍型网络图和基于最大似然法与贝叶斯法重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外来囊藻种内遗传多样性较高, 13个种群划分为3个遗传世系,其中浙江南麂列岛的7个种群组成遗传世系A,辽宁和山东的样本则分化为遗传世系B和C。中国近海外来囊藻的这种种群遗传结构可能源于更新世末次盛冰期黄渤海、东海边缘海的环境变化和海平面的大幅下降。遗传世系A具有的较高单倍型多样性,其原因可能是南麂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潮间带环境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5.
大巴山前陆西段叠加构造变形分析及其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大巴山前陆西段发育典型的横跨叠加褶皱,清楚地记录了自身构造演化历史,为查明大巴山前陆构造体制转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本文通过野外褶皱形态分析,结合层面和断层面滑动矢量的观测,获得大巴山前陆西段中生代主要的两期挤压构造应力场,即早期(T3—J1)的构造应力场以近南北向挤压为主,大巴山地区受其控制,发生近东西向展布褶皱变形,这期构造变形与印支运动有关;晚期,即J3—K1期间,大巴山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变,本区构造应力场由近南北挤压转变为近东西向强烈挤压,大巴山发生强烈构造变形,大巴山推覆构造带以断裂活动为主,镇巴—城口—房县断裂带强烈向大巴山前陆逆掩。而大巴山前陆则以强烈的近南北向延伸的褶皱变形为主,早期近东西向褶皱遭受强烈改造,形成大巴山前陆西段较为典型的横跨叠加褶皱构造。这期构造变形是燕山运动早期活动的结果。大巴山叠加变形的研究不仅为研究中国盆—山系统变形特征提供了具体例证,而且对大巴山前陆油气勘探起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6.
北京城市热岛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7、1999、2000、2001、2002和2005年六幅陆地卫星影像研究北京市规划区地表城市热岛(SUHI).首先用决策树分类法进行分类,得到六幅不同时相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像.根据Artis&Carnahan算法利用热红外通道的灰度值计算地表辐射亮温,基于分类结果进行比辐射率纠正,计算地表温度.通过分析北京市规划区1987~2005年间地表城市热岛的特征,发现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与地表城市热岛有密切关系;2001年、2002年和2005年影像中市区的热岛分布的破碎度增加,由原来的集中分布慢慢向周围扩散,并在市区中心植被覆盖高的区域出现蓝色“凉爽”区;地表城市热岛增加的区域与城市扩展区域一致,城市化过程是城市热岛面积不断增加的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7.
重要天气过程评述   1暴雨过程   2006年4~6月,江西暴雨天气偏多,系统性特征明显.期间共出现14 d区域性暴雨日(表1).其中4月12日≥50 mm降水的县数达56个,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站数最多的暴雨日.6月3~8日,出现入汛以来第一次连续暴雨过程,较常年偏早.其中抚州市是强降雨中心,过程雨量以资溪359 mm为最大.……  相似文献   
138.
地图数据缩编更新的模式分类与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图数据缩编更新模式是缩编更新技术流程设计及软件模块开发的基础。根据缩编和更新对象的不同归纳了缩编更新的4种模式,结合当前地图自动综合理论技术水平与数据组织管理现状,认为现阶段最合理的模式为新旧数据叠加缩编更新模式。基于该模式分析道路数据缩编更新的技术流程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模块,应用于国家1∶5万地理信息系统中道路数据的更新,从而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9.
140.
基于庙岛群岛海域的10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结果,利用Pejrup三角图、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庙岛群岛海域沉积动力环境进行分区,并探讨了沉积物的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动力环境可划分为5个分区(A、CⅢ、CⅣ、DⅢ、DⅣ),以庙岛海峡为中心,各分区基本呈左右对称分布,与潮流流速中部辐聚、两侧辐散的分布特征相对应,研究区沉积物分布及沉积动力格局主要受潮流控制。研究区内存在两个沉积物输运趋势的汇聚中心,沉积物的长期输运趋势在海峡区主要受控于往复潮流,波流共同作用在外海区影响较为显著,使其具有与海峡区截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