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236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194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496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古构造带的分析方法,并且对于研究区中生代晚期的古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露头区主要利用古地质图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北缘的鱼卡和红山地区。盆地区主要利用中生界残余厚度图的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南侧的赛什腾南部凹陷和马海凸起地区。通过这4个地区古构造特征的研究,提出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在区域性隆升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系列古构造带,古构造活动的特点是形成北西-北北西走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这些褶皱的波长为15~20 km,为中尺度规模。同时指出,中国西部多数地区均缺失上白垩统,暗示着当时的中亚地区存在一个广阔的晚白垩世古高原。  相似文献   
92.
高程导线测量中折光差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3.
本文介绍了自动站资料传输监控系统开发思路,详细你述了在unix下用C语言如何通过DBLIBRARY/C开发基于Sybase数据库应用,同时介绍了在Windows环境下数据库应用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94.
利用常规观测、红外云图、水汽图像、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08年漏报的"2.28"云南罕见春季强对流中冰雹、雷打雪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强西南低空急流和地面冷空气引起,过程中昆明雷打雪上空为向高层扩展增强的逆风区,近地层零速度线呈"S"型暖平流形式,有钩状、块絮混合条状或片状回波对应,45 dBz的钩状回波强中心带在5~7 km处并向高层偏东方向伸展;玉溪强冰雹由"弓"型回波前部中-γ尺度中气旋活动所致,回波强度、零速度线自南向北呈汇合型和发散型的典型超级单体回波特征,60 dBz最强中心在5 km高度,雹云中50 dBz回波经历柱状、倒"V"和钩状,并与有界弱回波BWER相伴。WRF较好地模拟了整个强对流过程中的回波强度、形态和移动方向,验证了实况中冰雹、雷打雪云中存在强倾斜上升气流和冰雹云中倾斜上升气流,以及垂直上升运动大于雷打雪云中的事实。  相似文献   
9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0年8月27日发生在浙江中东部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高空急流右侧辐散区和低空急流左前侧辐合区相重叠的区域发生发展的。从大气稳定度方面看,代表站K指数为39℃,LI为-6℃,CAPE高峰值为2844J·Kg^(-1),表明整层大气非常不稳定。整个强降水时段出现了2种形态:前期(13—17时)多单体整体向下游传播,后期(17-21时)相对独立的多个对流单体沿着雨带传播。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对强降水过程输送水汽有着较好的互补关系。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配置为暴雨区提供了动力抬升机制。假相当位温的斜压不稳定环境有利于对流单体产生“列车效应”,从而产生强烈降水。  相似文献   
96.
肖子牛  温敏 《大气科学》1999,23(2):177-183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受南亚季风影响,其5月降雨量的多寡基本表征了这一地区雨季开始的早晚,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TBB(黑体辐射温度)资料及云南地区的降水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5月降雨量与前期印度洋赤道地区季节内振荡活动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印度洋赤道地区季节内振荡活动的强弱与次年5月云南地区的降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当冬季印度洋赤道地区季节内振荡活动较强时,次年云南地区5月降雨量较常年偏多;反之,则偏少。  相似文献   
97.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利用该客观方法对1961—2016年中国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识别,并分析其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均38.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年各月均可出现,但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6月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综合强度强,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现象有关。一年中,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3月6日,末次出现日期平均为11月14日;1961—2016年,我国年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呈明显提前、末次日期呈显著推后、暴雨期呈显著延长的变化趋势;年发生总频次呈微弱增多,较强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覆盖范围和综合强度均呈显著增大趋势。南方型区域暴雨过程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基本一致;北方型首次日期呈提前、末次日期呈推后趋势,发生频次有微弱减少趋势,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综合强度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8.
2006年汛期VIC水文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建  谢正辉  陈锋  肖子牛  薛建军 《气象》2008,34(3):69-77
利用大尺度陆面水文模型VIC及其汇流模型模拟了2006年5-9月全国0.5°×0.5°逐日径流深和土壤相对湿度分布,对淮河流域2006年汛期(6月28日-7月5日)强降水过程期间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渍涝灾害的分析.同时对流域主要水文站逐日流量(0.5°×0.5°)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实况作了对比分析;并且针对淮河流域不同空间分辨率(0.5°×0.5°及0.1°×0.1°)下主要水文站点的逐日流量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VIC模型模拟的径流深和土壤相对湿度分布与降水分布是一致的,模拟土壤湿度具有可用性.利用累计降水、径流分布和土壤相对湿度及流量变化可以监测渍涝灾害的发生;VIC模型及其汇流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实际流量的变化趋势,模拟流量对降水较敏感,细网格模拟流量在量值上与实况更为接近;模拟结果误差可能跟汇流模型中流域边界的确定、参数率定、气象强迫资料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9.
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对华南连续性暴雨影响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玉春  李泽椿  肖子牛 《气象》2007,33(3):40-47
2005年6月17—24日,华南地区发生了连续多日的暴雨天气过程,给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此期间南半球有较强的冷空气活动。为了弄清南半球冷空气对这次连续多日暴雨过程的影响及其物理途径,利用NCEP每6小时1°×1°经纬度的再分析资料、逐小时的TBB以及华南地区地面降水等资料,以这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为例,初步分析了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在华南地区暴雨形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500hPa西风带低压槽的诱导下,马斯克林高压向东移动并登陆澳大利亚,促使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加大了40~60°E、60~70°E和85~95°E等通道的越赤道气流,它们转向后汇向华南地区,增强了华南南部和南海北部地区的低空急流和暴雨区的水汽输送,这是华南地区连续多日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0.
针对在高能等离子体X射线诊断中的Kirkpatrick-Baez (KB)高分辨显微控制较困难的问题,基于Denauit-Hartenbery (DH)原理,率先提出了双5自由度KB镜成像结构,分析了双机械手的各个连杆坐标系和位姿结构的运动学方程,从理论上分析双5自由度KB镜的像差.在此基础上搭建双5自由度KB镜光路系统,编制了KB镜控制流程,并获取了清晰的十字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设计的双5自由度机械手控制方法可以实现KB镜的精确控制,从而得到高精度分辨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