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219篇
地球物理   157篇
地质学   422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24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4篇
  1978年   6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14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13篇
  1957年   18篇
  1956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891.
50年代初期,就开始用雷达跟踪小降水区域的移动(例见Ligda和Mayhew,1954;Tatehira等,1976;Parsons和Hobbs,1983)。遗憾的是,雷达回波的移动可能与某些气层的风速有关。因此,必须仔细研究雷达回波移动与特定高度风速的关系。 Bond等(1981)研究了1979年法斯特尼(Fastnet)快艇赛时小阵性降水移动速度和其它强风事件。他们发现,在这种强风袭击的海岸地区,雷达回波很好地显示了地面阵风峰值。在讨论了这些测值的实用可能后,他们的结论是,欲从阵性降水求出可靠  相似文献   
892.
近45年哈密地区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61-2005年近45年哈密地区6个站点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日较差、炎热日以及寒冷日的年际、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同时对降水、云量等要素也进行了分析,揭示其与哈密地区温度变化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近45年来哈密地区气候显著增暖,平均气温在夏季增暖幅度最大,春季最弱。1990年代以后增暖趋势表现最明显,21世纪以来增幅最大。与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相一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也呈显著升高趋势,其中最低温度的升高幅度远大于最高温度和平均气温的升高幅度。哈密地区近45年平均日较差显著减小,这主要是因为最低气温的升高幅度大于最高气温的升高幅度。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哈密地区的炎热日数显著增加,而寒冷日数显著减少。个别站的气温增温不明显,这与局地的降水、云量增加,日照减少有一定关系。此外,哈密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在1980年代中后期有一次明显的突变,突变时间晚于新疆其他地区5~6年左右,表明气候突变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893.
为了揭示乌鲁木齐冬季边界层O_3垂直分布特征,利用系留气艇于2008年1月11-13日在乌鲁木齐市区进行了边界层O_3观测试验。利用本次观测试验的数据并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对观测期间边界层O_3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天近地面500~800 m高度以下O_3浓度较低,该高度以上存在O_3高浓度分布区,夜间整个观测高度范围内O_3浓度均较低;O_3浓度分布与太阳辐射、温度层结、风、相对湿度等因子密切相关,O_3高浓度分布区出现在逆温层底以上,且O_3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的反相关分布;近地面的NO_x对O_3浓度有着重要影响。由此表明乌鲁木齐冬季低层大气O_3的分布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894.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突变检验法等分析博斯腾湖流域1980~2018年的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等气候因子变化趋势和突变现象及其对开都河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8年博斯腾湖流域年均气温呈波动中上升趋势,其变化速率为0.15℃(10a)-1,年降水量则以0.765mm(10a)-1的速率增加,而年蒸发量...  相似文献   
895.
<正>1研究背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0年1月19日在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发生MS 6.4地震(39.83°N,77.21°E)。此次地震打破了该区域17年的6级地震平静期,对于研究区域构造变形演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96.
结合新疆阿克苏河流域气象、水文站点数据,对流域1961-2018年近58 a气象水文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河流域气温和降水均呈现明显递增变化,递增率为0.14℃/10a和13.5 mm/10a;年蒸发呈现明显递减变化,递减率为-21.9 mm/10a,夏季蒸发递减速率最大;大西桥和依玛帕夏两个主要控制水文站年径流总体呈现若递减变化,趋势不明显;地下水埋深总体呈现递减变化,2000年以后地下水年平均水位变化值为0.074 m。研究成果对于变化环境下阿克苏流域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97.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一直是流域管理的首要目标,也是解决流域因水资源短缺(或矛盾)产生的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塔里木盆地是我国的聚宝盆,储有相当足量的石油、天然气、金属和矿物盐,随着工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问题也愈来愈多。为查明区域水资源量及其运作规律,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地调配盆地水资源量的使用,保证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采用均衡法评价区域水资源量,阐明区域水资源运动规律,结合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提出区域水资源开发潜力,明确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898.
强烈地震源(M≥6)位于厚度大于10 km的活动地幔层下伏的造山带范围内,天山和高加索地下输送的热柱通道位置不一,这种因素和固结地壳构造的区域差别都影响地震活动的最大能量水平。  相似文献   
899.
水文地球化学方法是研究温泉水成因和评价温泉水资源的有效手段。选用2018年9月在新疆塔什库尔干断裂带内采集的6个温泉水样,根据主量和微量元素浓度以及氢氧、锶同位素进行水化学特征分析,并利用WQI指数进行水质评估。结果表明:(1)温泉水整体呈碱性,矿化度平均值为1 036.13 mg·L-1,水化学类型为HCO3-Ca、HCO3-Na、SO4-Na等3种,富集因子说明区域变质角闪岩、碱性片麻岩和侵入花岗岩对微量元素含量特征起控制作用;(2)温泉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均分布在大气降水线附近,指示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为4.3~5.6 km,符合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下的蒸发作用特征;循环深度为1.4~2.1 km,属于断裂带控热控水的循环型温泉;(3)主量元素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本次采集的温泉水样均不适合直接作为生活饮用水和农业用水,F-浓度超标;微量元素水质评价结果表明WQI指数介于1类和3类之间,整体水质较为原始,但公格尔和马尔洋温泉水样出现局部B和As浓度空间分布高值,部分温...  相似文献   
900.
1958—2012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驱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8—2012年博斯腾湖流域水文、气象与社会经济资料序列,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博斯腾湖水位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3个阶段,各阶段内各驱动因素的权重不同;(2)博斯腾湖水位变化主要是入湖流量、降水及气温波动等自然因素和耕地面积、灌溉面积、灌溉引水量及灌溉净耗水量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入湖流量变化是博斯腾湖水位升降的主要影响因素。1958—1987年,开都河处于偏枯年份,博斯腾湖水位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水位从1958年的1 048.00m下降至1987年的1 045.03m,平均水位为1 047.20m,这期间自然因素对水位的影响较大;1988—2002年,开都河处于丰水年,入湖水量较多,博斯腾湖水位呈快速上升趋势,水位从1988年的1 045.21m上升至2002年的1 048.60m,平均水位为1 046.80m,这期间人类活动对水位的影响开始增强,但自然因素对水位的影响仍强于人类活动对水位的影响;2003—2012年,入湖水量减少,博斯腾湖水位又呈急剧下降趋势,水位从2003年的1 048.55m下降至2012年的1 045.68m,这期间人类活动对水位的影响呈显著增加趋势;(3)1958—2012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总体呈自然因素向人类活动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