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测绘学   112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266篇
地质学   346篇
海洋学   14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本文以地理教育领域的权威刊物《高教地理学杂志》(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1999-2018年刊登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ENDNOTE、EXCEL、VOSVIEWER等软件梳理了国际高等地理教育领域研究者的国家与地区分布、研究机构、核心作者和研究热点等方面的数据。结果表明:在国际高等地理教育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为英国、美国,以发达国家为主;较高产的机构为切斯特大学、普利茅茨大学;最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来自英国;主要的研究热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高校地理课程设置、野外实践和地理教育中的性别因素等。  相似文献   
982.
皮仲  李铁刚  类彦立 《海洋学报》2019,41(11):75-88
海陆交互作用下的南黄海沉积环境复杂,其沉积机制一直是古海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取自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Z1岩心为载体,对196个样品的粒度和整体有机质指标(TOC、TN、TOC/TN和δ13Corg)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5个层位进行AMS14C年龄测定,分辨率高达11 a/cm。研究结果显示,6.1 ka BP以来南黄海中部沉积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 6.1~5.2 ka BP,沉积物粒度较粗,以残留砂和陆源粗粒物质为主,有机质含量较低且主要为陆源输入,本阶段多受东亚季风强盛的影响,动荡海洋环境下有机质保存效率低,大量陆源输入冲淡作用显著;(2) 5.2~3.9 ka BP,沉积物粒度变细且波动较大,有机质呈增加趋势且以海源为主,主要受东亚冬季风减弱的影响,海源有机质含量增加,与黄海暖流影响增强有关;(3) 3.9~0 ka BP,沉积物粒度最细且相对稳定,有机质含量继续增加,直至1.9 ka BP趋于稳定,主要受现代环流系统和东亚冬季风影响。结果表明,南黄海粒度和整体有机质指标变化过程复杂,显示中全新世以来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环境演化的复杂性。本研究获得了南黄海高分辨率的沉积环境演化记录,不仅为沉积机制研究提供更多数据支撑,还可为区域古气候和古海洋演化提供关键的指示证据。  相似文献   
983.
超高阶缔合勒让德函数的计算在地球重力场研究中是影响计算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其计算耗时会随着截断阶数的增加而呈指数上涨。常用的缔合勒让德函数递推算法有标准前向列推法、标准前向行推法、Belikov递推法和跨阶次递推法。为有效提高缔合勒让德函数递推的计算效率,提出利用基于OpenMP的多核并行算法对上述方法进行并行加速,并通过提高数组维度的方法解决了递推运算并行化过程中的不适用问题。实验表明,所提并行算法在保持相同精度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缔合勒让德函数递推的计算效率,加速比在3倍以上,最高可达4.6倍。  相似文献   
984.
远程飞行器和弹道导弹的精确控制与导航会受到地球外部扰动引力场的影响,实践中常利用地球重力场位系数模型计算扰动引力矢量,但其计算效率随着所用模型阶次的升高而显著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文中提出利用OpenMP并行算法快速计算轨迹点扰动引力矢量,在不损失精度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计算效率。通过数值实验可知,所提方法可以提高扰动引力矢量的计算效率,加速比达到6倍。这也为重力场元快速计算提供了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985.
针对利用超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计算大范围、高分辨率区域垂线偏差效率低的问题,提出基于OpenMP多核并行技术的数组升维和分区计算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计算垂线偏差的加速比最高达到5.6倍,显著提高了超高阶垂线偏差的计算效率,也为解决重力场数据处理过程中类似的快速计算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86.
首先对更新调查成果的可利用性包括调查对象、成果及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接着描述权属资料、数据库成果等如何利用的方法,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相关问题如何解决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987.
系统分析了饶-霸凹陷文安斜坡议论堡构造下第三系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①NW向鼻状构造控制油藏分布;②稳定的盖层控制主力含油层系的分布;③沙二段圈闭类型控制其油气富集程度;④油源条件是控制沙一上段油藏形成的关键。上述研究成果不仅使本区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对冀中多数箕状单断凹陷斜坡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的认识与研究以及勘探方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8.
杨雨然  刘佳  刘恣君  何泽亮  殷樱子  王恒  吴娟  吴伟  林家善  邓宾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23-2023050023
我国西部盆地深层—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层系由于缺少传统古温标/地质热温度计,其盆地热史演化与古地温场特征备受争议。本文介绍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与变形温度相关性,以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脉体方解石为例,结合流体地球化学和埋深热史过程恢复,表明方解石机械双晶能有效揭示五峰组—龙马溪组热史特征。方解石机械双晶具有双晶位错形成、双晶增厚和合并生长增厚的三个演化过程,导致方解石不同双晶结构(薄片、板状、锥状弧形等)分别形成于低于170 ℃、170~200 ℃和大于200 ℃环境,且伴随温度增大具有双晶密度减小、宽度增大的趋势特征。川南威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典型板状方解石双晶,双晶宽度为1~4 μm、密度30~50 条/mm;长宁五峰组—龙马溪组方解石双晶宽度较大(约为3 μm)、密度较低(15~20 条/mm)。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埋深热史综合表明,长宁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20~140 ℃、160~180 ℃和200~220 ℃,其埋藏热史明显大于威远地区,它们共同揭示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相对威远地区具有较高的机械双晶形成环境温度。因而,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态几何学能够作为典型的古温标应用于我国西部古老深层碳酸盐岩层系热史研究。  相似文献   
989.
姜勇彪  郭福生  黎广荣  李蓉  楼法生  汪震  陈留勤  郄海满  闫罗彬  李益朝  凡秀君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14-2023050014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江西省内沿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30余个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已发现的228处丹霞地貌点主要分布于江西东部武夷山北麓和西麓的红层盆地内。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法,对江西省9个盆地的丹霞地貌演化阶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省内丹霞地貌景区的面积—高程HI为0.17~0.52,平均为0.38,即其演化阶段处于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由南向北,由壮年期转为老年期的趋势。该趋势可能与武夷山的构造隆升有关。构造分析显示,节理与武夷山的隆升对江西丹霞地貌演化起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① 龙虎山、九仙湖、仙岩、蛤蟆坞、赭亭山、龟峰等地发育的崖壁、一线天、巷谷、石墙、石寨、峰丛、峰林等丹霞典型景观均与节理有关。② 流水侵蚀等外营力的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剥露、削平起重要作用,统计表明距离武夷山越近,丹霞地貌山峰越密集、崖壁越陡峻,指示武夷山的隆升与丹霞地貌的发育有直接关系。总体来看,江西省内的红层为丹霞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武夷山的隆升控制了丹霞地貌的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丹霞地貌区的节理构造是否与武夷山的隆升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0.
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河南唐户遗址(约7.8~7.0ka B.P.)出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6件石磨盘、2件石磨棒和8件陶炊器残片表面附着残留物进行了分析,共提取到6类不同形态的淀粉粒,鉴定结果显示有分别来自小麦族(Triticeae)、粟(Setaria italica)、水稻(Oryza sativa)、栎属(Quercus)、莲属(Nelumbo)以及未知种属的淀粉粒.石磨盘、石磨棒表面附着淀粉粒种类的多样性表明该类工具在当时被用于加工多种需要碾磨或脱壳的植物果实或块根块茎.粟、水稻、小麦族及栎属等淀粉粒的同时发现也表明,农业种植和采集是唐户先民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的主要途径.此外,根据粟的淀粉粒在实验选取样品表面普遍出现的情况,同时结合邻近的贾湖遗址植物考古和生产工具研究结果来看,以粟种植为主,水稻种植为辅的农业生产活动可能已成为唐户先民经济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